> 重点推荐 > 剑川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剑川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金华镇位于剑川县北部的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拔2195米,平均气温12.3℃,土地辽阔,气候宜人。东与鹤庆县接壤,南与甸南镇相邻,北与丽江玉龙县九河乡毗邻。滇藏公路、剑鹤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镇辖东门、南门、北门、西门、城北5个社区和文华、向前、龙营、龙凤、文榜、桑岭、禄寿、新仁、邑平、金星、金龙、永丰、金和、梅园、三河、双河、庆华、清坪18个村民委员会,83个自然村,142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白、汉、回、纳西、藏族、傈僳族等13个民族,2015年全镇总户数19344户,总人口53420人,其中农业人口38058人,非农业人口15362人;国土面积30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249亩。

金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剑川古城明代建筑群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湖湿地生态地保护区;有明代徐霞客游览足迹的“金华山”和“AAA”级景区“满贤林(千狮山)”,有神话传说的“墨斗山”,有林木葱翠、繁花似锦的景风公园。辖区内的“华顶朝阳”“东岭夕辉”“桑岭古木”“海面渔灯”“郊边牧笛”“玉龙晴雪”等景观引人入胜,使人流连忘返。

金华镇2.jpg

 2015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5亿元,同比增长5.3%;财政总收入9338万元,同比增长5.7%;农村经济总收入6.4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5亿元,增长7.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64元,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深化与云南农大的“县校合作”,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及产业化发展步伐,全年完成大小春种植面积78500亩,实现粮食总产2427.3万公斤,种植烤烟3450亩,收购烟叶1.2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848万元。种植马铃薯11000亩、中药材22000亩,建成蔬菜大棚595亩。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产值达15203.65万元,同比增长10.25%。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发展1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2家县级农业庄园。积极开展剑阳工业园区、梅园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收储工作,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剑川古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有序推进,方达酒店、佳利酒店竣工并投入使用,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

老君山镇位于大理州剑川县西北部,距县城56公里,全镇总面积23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耕地面积3.6万亩,年均降雨量960毫米,年均气温10.2℃,霜期长达220天,夏无酷署,冬有严寒,属典型的高寒冷凉贫困山区。全镇辖10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有白、汉、彝、傈僳、普米等8个世居民族,总人口18184人。镇党委下设11个党(总)支部,40个支部,共有党员702名(其中农村党员536名)。

老君山镇的镇情有六大特点:一是气候差异较大。春秋相连,长冬无夏,雨热同季、干凉同时,日照长,辐射量大。平均最高气温20.5℃,平均最低气温3.4℃,年均日照总时2200小时,雨季始于5月下旬终于10月,尤以7、8月雨量最多。流域光资源、水资源丰富,但热量资源不足。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滇西和滇西北联结的交通咽喉,自古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位于“四州四县”(大理、怒江、迪庆、丽江四地州,剑川、兰坪、维西、玉龙四个县)交界处,是大理州的西北大门,省道S311剑兰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三是自然资源丰富。老君山镇紧靠兰坪铅锌矿区,有铁、铜、锌、金、石膏等矿产资源,有华山松、红豆杉、冷杉、榧木等天然林,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杜鹃花海、燕窝洞、龙潭、溶洞、温泉等旅游资源。四是民族风情浓郁。有白、汉、彝、回、傈僳、普米等8个世居民族,具有典型的白族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区域特色,每年春节举行赛马、荡秋千等传统文体活动,是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示范乡镇。五是商贸流通活跃。辖区内有两个集贸市场,分别在镇政府所在地富乐村和81工业园区,每周三、周六是集中赶集日,每年农历6月举行为期15天的骡马物资交流会。六是革命历史悠久。1949年5月2日通兰特区工委、上兰自卫队发动武装起义,成功解放通兰地区,老君山群众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增长 11.4%;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工业总产值6.56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0万元,同比增长10.99%;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8.52万元,同比增长10.25%;信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62亿元,同比增长7.93%,共发放各项贷款6678万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871元,同比增长1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一年来,全镇共投入各类资金20702.83万元,完成产业发展1192.3万元、基础设施15371.26万元、安居工程472.28万元、素质提高15万元、社会事业2027.02万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1518.97万元、活动场所建设106万元。

投资4005.1万元完成新生、杉树、美水等7个村41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连接线公路及桥梁工程即将完工投入使用。完成了7.14公里美水村夫再木、富乐村木瓜箐等5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通组道路、25个自然村20.5公里村内道路硬化。投资9342.16万元总长45公里的老君山水库输水工程南北2条干渠如期完工,总长68公里的水利重点县沟渠配套机耕路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美水村烟叶基础设施西干渠项目、白石江河道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一大批项目顺利实施;投资937.16万元组织实施各村排洪(污)沟、小型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安全人饮、爱心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27件,有效解决老君山镇3.6万亩1.8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困难问题。完成投入1089万元组织实施建基村富基彝族社、美水村木瓜坝深度贫困村农网改造工程,建成了老君山水库小型水电站,完成了老君山彝族社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项目,并同步实施广播电视系统工程。配发用户机顶盒3200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实现全镇全覆盖。

完成水稻移栽2700亩、实施生物多样性栽培中心示范样板5000亩、种植玉米16900亩、芸豆4800亩,烤烟1650亩。稳步推进畜牧主导产业,投入资金325.4万元,扶持贫困农户发展“LY”二元后备母猪154头、黑山羊养殖3472只、西门塔尔后备母牛养殖752头,实现产值1774.31万元。投入财政资金430.9万元,引导业主投入331万元发展玛咖1160亩、秦艽1000亩、魔芋280亩、灯盏细辛512亩、扶持34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功在启文、官坪、新生等村委会探索“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股份+基地”等经营模式;依法有序完成土地流转2000亩,种植马铃薯种薯1000亩、豌豆80亩、山嵛菜种植100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实现劳务报酬288万元。全面完成10个村委会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整合资金105万元,完成老君山畜牧场旅游客栈建设、新建彝族民居旅游客栈客房40间,筹集社会资金350万元,建成滇西北最大龙王庙。

甸南镇是剑川县的南大门,东临鹤庆,南接洱源,西进兰坪,北往丽江、香格里拉。2015年年均气温13.8摄氏度,平均海拔2200米,2015年年降雨量587.5毫米。镇内有高原明珠剑湖及周边大片湿地,“一湖捧明月,明月照海门”的“海门秋月”自然景观处就是镇机关所在地。辖天马、发达、印合、桃源、狮河、回龙、海虹、永和、兴水、西中、朱柳、龙门、白蜡、玉华、上关甸、白山母16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11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白、汉、彝、傈僳四个民族,2015年总户数为9825户,总人口34951人,面积2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564亩,人均耕地0.9317亩,是剑川粮食主产地之一。甸南木雕、陶塑、石雕工艺精湛,有水滨“干栏式”建筑群落—海门口遗址,是中国令世界叹为观止的考古发现,其年代从新石器晚期直至青铜时代,可追溯到4500多年前,是云南“青铜文化”和“稻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茶马古道文化长廊的重要地段,剑川“文献名邦”牌匾落户于海虹上登村南端古海虹桥头,它们见证着甸南的文化渊源。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顺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实施“生态立镇、特色兴镇”战略,坚定走好“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新镇、商贸重镇”道路,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引擎,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加快推进具有甸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强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快发展”的总体思路,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地方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大幅增长,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基层组织建设、扶贫队伍建设,形成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有效机制。

镇党委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新常态贯穿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信心,敢于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继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解放思想引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脱贫攻坚能力。巩固拓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活动成果,抓实“两学一做”活动。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管理,力争每个党组织都达到“五好”标准。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激发党内“正气”,树立社会“正气”。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基层组织建设、扶贫队伍建设,形成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有效机制。团结带领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勇往直前、锐意进取,排除万难,奋力赶超,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幸福新甸南而努力奋斗!。

沙溪镇位于剑川县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地处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国土面积288平方公里,坝区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856亩。全镇辖14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5399户、23532人,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沙溪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片区东南端,位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大旅游热区之间,澜沧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形成“一江下沙溪,古道绝寺登”的典雅古朴、清新自然的格局。沙溪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兴教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寺登街。沙溪镇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云南旅游名镇,“石宝山—沙溪古镇”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

2015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136万元,财政收入1338.31万元,财政支出2073.9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00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94元。201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9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916万元。

2015年全镇粮食产量14168吨,蔬菜产量3000吨,创收900万元。种植经济作物油菜7800亩、地参3000亩、灯盏花、附子等中药材700亩,发展3000亩包谷制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9415万元。烤烟产业稳步发展,种植烤烟7940亩,收购烟叶112.5万公斤,收购金额3860万元,创税880万元,2015年新值泡核桃2175亩,累计种植9.7万亩。畜牧产业建设扎实推进。全镇大牲畜存栏43160头,奶产量达5128吨,生猪存栏29607头,畜牧业总产值达7170.29万元。

马登镇位于剑川县西部,距县城55公里,是剑川县西部的中心乡镇。全乡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59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辖区总面积为357平方千米,2015年末全镇总户数7345户,其中农业户5399户,总人口22551人,其中农业人口20432人,耕地面积为30789亩,人均1.3亩。马登镇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发展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龙泉苹果、烤烟、中药材、玛咖等种植和畜牧养殖已逐渐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015年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5154万元,增15%;实现财政总支出2429.98万元;全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76万元,贷款余额7163万元,分别增长21.56%和19.78%。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合作项目10个,实现引进到位资金2.005亿元。农民均收入5612元,增长18%;

2015年全镇完成优质水稻移栽7500亩,包谷定向密植移栽19800亩,优质AA芸豆6200亩,薯类7600亩,粮食总产14091吨,比上年增3.2%;种植烤烟3800亩,收购烟叶9230.4担,累计均价30.98元/公斤,上等烟比例达65.7%,烟农收入1429.99万元,实现烟叶税314.6万元。引进云南英茂集团在太平村流转租赁土地206亩,种植高原优质马铃薯种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种植魔芋700亩;积极引导苹果种植,种植面积已达1083亩,年产值768万元以上;泡核桃低效林提升改造3500亩;重楼、附子、桔梗、续断、玛咖等中药材种植已达11500亩;全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公司4家,协会56家,家庭农场7家,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75万亩,农作物间套种2.6万亩,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8.12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大力引导和扶持畜牧业发展,抓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成6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厂,3个家畜改良点,8个肉牛规模化养殖场,全年大牲畜存栏14108头、羊存栏19600只。新建两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肉奶蛋总产3495吨,实现畜牧业产值5323.03万元,同比增长10%。

羊岑乡位于剑川县中北部,老君山南麓的中低山区。东与甸南镇接壤,南与沙溪镇毗邻,西接老君山、马登镇,北与丽江玉龙县交界,面积350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上羊岑(邑邦村),海拔2325米,距金华镇11公里(直距),辖7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有白、彝、傈僳、汉四个民族。

元代以前未见此地地名记载,元代曾用名“阳层(阳:山之南,层:山岭层叠,故名)”清末称羊岑图;民国10年(1921)羊岑与兰州合并为剑川县第六区;民国19年(1930)羊岑从第六区析出,设羊岑镇,辖上、中、下羊岑三个乡;1952年后划归剑川县第二区;1957年10月设羊岑区;1958年改称羊岑公社;1962年改称羊岑区;1970年称羊岑公社;1984年改称羊岑区;1988年改设羊岑乡。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944米,96%为山原面积,老君山体各支系将羊岑分割为数块山间谷地。全乡耕地面积1.96万亩,占总面积的3.7%;林地面积48.9万亩,占93%;荒山、草地1.5万亩,占2.5%;水面2475亩,占0.5%。    受高海拔影响,全乡气候为冬长夏短,年均温117℃,年降水量955.5毫米,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霜期200至220天,重霜期75至90天。土壤主要分布为暗棕壤、红棕壤,土层较薄,多砾石底,肥力不高。森林资源丰富,1974年后树木被大量采伐,加上毁林开荒,林业资源减少,荒山迹地增多。矿藏有煤、铜、铁、砂金。土特产有松茸、牛肝菌、芸豆等。

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稗子、小麦、蚕豆。主要家畜有马、牛、羊、猪。较大水利工程为大干场水库,蓄水量24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 000多亩。剑兰公路经乡境达29公里。羊岑传统石雕工艺在滇西北一带颇有名气,1958年乡内优秀石工参加了首都人民大会堂建筑。云南省红旗林业局驻乡内。

弥沙乡位于剑川县西南部,距县城73公里,东、西、北分别与本县沙溪镇、象图乡、马登镇毗邻,南与洱源县乔后镇接壤。下辖岩曲、大邑、东庄、西庄、弥新、文新6个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村,居住有白、汉、彝、傈僳、纳西、哈尼六个民族。2015年末,全乡总户数2829户,其中农业户2061户,非农户768户;总人口9370人,其中农业人口8456人,非农914人;有8个党(总)支部,党员445名。全乡国土面积2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50亩,其中水田1598亩,旱地13661亩。全乡海拔2200—2800米,年平均气温11.7℃,是以旱粮为主,多民族分散杂居的高寒山区农业乡,也是云南省506个、大理州45个扶贫攻坚乡之一。

弥沙乡有历史悠久的盐井文化,有丰富的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广阔的山林面积,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泡核桃、芸豆。弥沙乡依托县委、县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按照“生态立乡、农业稳乡、烤烟富乡、核桃促乡、畜牧活乡、工业强乡、科教兴乡、和谐建乡”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培植了烤烟、畜牧、水电、林果四大支柱特色产业。近年来,全乡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小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各民族团结、社会繁荣稳定,开创了弥沙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5年,全乡财政总收入4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808.48万元,粮食总产量4448吨,人均占有粮50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7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43元,0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5年,全乡按照“稳粮、兴烟、强畜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芸豆、肉牛、肉羊及其它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的产量均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9870亩,粮食总产4587吨。大力实施科技兴烟,种植烤烟4070亩,收购烟叶1.145万担,572.5吨,烟农收入达1446.5万元,实现烟叶税380万元。畜牧业规范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建成了两个肉牛规模养殖场,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全乡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327.7万元。完成中药材示范种植7700亩,核桃种植8640亩。积极抓好天然林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惠民强农政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等落实到位,共兑付惠农补助资金125.8万元。弥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变全乡基础设施落后局面的主要抓手,着力加大项目的争取、实施和监管力度。2015年,全乡新开工建设项目14个,续建项目10个,前期项目10个。全乡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49万元,其中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895万元,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4353万元。已完成项目有兽医站建设项目、大邑村活动室建设项目、大邑村整村推进项目、弥井村民族地区跨域发展示范项目、弥新弥井村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弥井重点村建设项目、弥沙河治理工程、杨家村扶贫推进场地平整项目、文新村委会建设项目等。

象图乡位于剑川县西南部,地处两州(大理州、怒江州)四县(剑川、洱源、云龙、兰坪)的结合部,东与弥沙乡和洱源县乔后接壤,南与云龙县长新乡毗邻,西靠云龙县白石乡,北连兰坪县金顶镇、剑川县马登镇。辖象图、下登、丰登、江头、沽泥盆5个村委会、24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有白族、彝族、傈僳族3个世居民族。2015年末全乡总户数1873户,其中农业户1372户,总人口5828人,其中农业人口5339人。全乡国土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人均2.7亩。人口居住在峡谷两岸海拔1900米——2900米地带。气候属中温带高寒层,特点是长冬无夏,春寒秋凉,年均气温11℃。立体气候特征很突出,属长日照、强辐射、多雨冷凉地区。象图乡人少地多,自然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56%。乡内有铁、锡、铅、锌等多种矿藏资源,以及品质优良的黑木耳、蜂密、竹笋、纯大麦农户自产酒等土特产品和30多种珍贵药材。有6万亩的天然草山草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作物有玉米、大麦、燕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芸豆。境内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为象图河,属毗江水系,枯水期流量为3.64m3/秒,象图河电站为400千瓦,连长箐电站为800千瓦。

2015年全乡财政总收入完成806.6825万元,2015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6329.88万元,比上年增长10.6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5.29万元;外出务工收入10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5元,比上年增长13%。

农业产业方面:2015年全乡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350亩,完成高产创建试验示范种植马铃薯700亩、玉米800亩,玉米科技措施推广面积7800亩,农作物间套种13300亩,农机作业耕作面积31000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600亩;完成良种推广面积13100亩;完成政策性玉米补贴种植面积4588.24亩。

林业及核桃产业方面:投资20万元完成1000亩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投资30万元完成1000亩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项目;投资28万元完成2800亩退耕还林种植业巩固项目;投资13.3万元完成1000亩人工造林试点工作;投资60万元完成2万亩省列核桃基地项目;完成5000亩中低产林改造项目;全乡核桃种植总量达 3.69万亩,42.62万多株,新建连片核桃烤房20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