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现吉昌镇归一区所辖,即城关镇的前身;1958年10月1日,撤销乡建制,改称为城关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吉县与乡宁县合并称为乡吉县,原吉县城关人民公社称为吉镇人民公社;1985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为城关镇;2001年撤乡并镇时,更名为吉昌镇,至今。 |
1917年,屯里属二区政府管辖;1947年-1952年屯里属二区人民政府,桑峨村为政府所在地;1954年撤销区建制,建乡;1958年,屯里属桑峨人民公社,1961年以后一直是公社所在地;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设为建制镇;2001年4月撤乡并镇后,将明珠乡和窑渠乡并入屯里镇,至今。 |
1997年7月以原文城乡的南村坡、中市、南塬和东城乡的陈家岭、冯家岭管辖范围设为壶口镇;2021年2月18日,辖区划调整,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临汾市辖区划调整的批复》(晋政函【2021】37号)文件精神,东城乡整建制并入壶口镇。 |
1949年10月属吉县五区;1958年11月属乡吉县;1961年6月成立吉县曹井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销曹井人民公社,设立曹井乡;2001年11月乡级区划调整,曹井乡与兰家河乡合并成立车城乡,至今。 |
"宋《太平寰宇记》卷48曰:""慈州(文城郡理吉乡县)。 春秋时属晋之屈邑(又名北屈);战国时属魏之屈邑;秦朝时属秦之河东郡北屈县;西汉仍属河东郡北屈县;王莽新政属朕北县(王莽始建国元年改北屈称朕北);东汉属北屈县;三国属魏,为平阳郡北屈县;北魏属定阳郡之斤城(斤城既文城)东魏属南汾州治;隋初属汾州治,隋开皇十六年(596),改斤城称文城县;隋大业三年(607)废汾州治置文城郡治,辖吉昌、文城、仵城(今县底村一带)昌宁(今乡宁县)4县;唐武德元年(618)复属南汾州;唐天宝元年(742)复属文城郡,唐至德二年(757)属慈州五代十国时属河东道慈州治;五代唐天佑四年(907)文城县称屈邑,隶属河东道慈州;唐宝大二年(924)改屈邑复称文城县;北宋属河东路慈州下团练;金天德三年(1151)置文城郡军;金元光元年至蒙古中统二年(1222-1261)属吉州;元属晋宁路之吉州,明属山西布政司平阳府之吉州;清(1724-1772)属直隶州,1772年-1912年属散州;1912年,隶属吉县;1917年,在文城设吉县三区政府;1940年,在文城设吉县五区政府;1945年12月,设文城乡;1947年10月在文城设吉县四区人民政府;1958年设文城公社;1984年复置乡;2001年将王家垣乡并入文城乡,至今。 "。 |
清光绪五年(1879),隶属南坪里;1917年,隶属吉县一区政府;1940年,隶属吉县三区政府;1945年12月,隶属东西泉乡和南耀乡;1947年10月隶属吉县三区人民政府;1954年隶属东石泉乡、大庄乡、南耀乡;1956年隶属东石泉乡、柏山寺乡、南耀乡;1958年10月1日,隶属东石泉人民公社;1961年7月1日,隶属柏山寺人民公社;1969年“文革”中借破四旧而废,改名红山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柏山寺人民公社;1984年11月撤销柏山寺人民公社,复设柏山寺乡,名称沿用至今。 |
清光绪五年(1879)隶属南坪里;1917年隶属吉县一区政府;1945年12月,隶属三堠乡和安平乡;1947年10月隶属吉县三区人民政府;1954年隶属三堠乡和柯榼乡;1956年设立中垛乡;1958年10月1日,隶属东石泉人民公社;1961年7月1日,原东石泉人民公社分为柏山寺人民公社、中垛人民公社和国营红旗林场;1984年10日中垛人民公社被撤消,设中垛乡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