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郎溪县志》记载,“县城古为郎步镇,形成于东汉年间”“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划广德西北的桐汭、昭德、临湖、原通、妙泉5乡设置建平县,以郎步镇为县治”。元代大儒程端礼(1271-1345,鄞县人)在《送金相仲赴郎川幕》中曾描绘“水出桐汭会白石,郎步临流邑其中”。因郎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距今已逾千年历史,故取名郎步街道。 |
“郎川”始见于南宋景定年间进士方回(1227-1307,歙县人)《题<郎川纪胜图>并序》。郎川河古称郎溪,故取名郎川街道。 |
因其境内南侧有一座长48米的双曲古拱桥,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55)。古桥“钟灵毓秀”横跨钟桥河,故得名钟桥。 |
意取“建治于承平之年之吉兆”,故名建平镇。 |
村位于“三省通衢”的十字路口,故得名。 |
因相传古时张、戴两姓迁此后,发展日新月异,兴旺发达,遂名新发。 |
据《建平县志》载:古时此处经常山洪暴发,波涛汹涌,其声如吼,唯此地突出,宛如水城,故名涛城。 |
因梅氏定居最早,南来的冲水绕小山(梅山),两边向北下流,街在山麓,形若水中陆地,得名“梅渚”。 |
嘉靖年后期,南漪湖水产丰盛,碧溪河通畅,航运发展,人流量增多,初步形成小集镇,俗传有毕氏在此募捐造桥益众,民感其义,名此桥为毕家桥。 |
传说,明嘉靖年间河架桥时有鲤鱼飞跃桥上,称“飞鲤桥”,河名飞鲤河。飞鲤河穿街流过,村以河名。 |
清光绪续修《岑氏宗谱》载:“昔有凌姓者在此笪内居住,笪,小竹丛地。”故名凌笪。 |
因其古为姚姓定居村,后渐成集市,故得名姚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