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连城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连城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因镇区四周九十里山岭盘桓,峰峦重叠,中间是盆地,形似莲花而得名。 [详细]
  建县时因地处县之北,故称北团。明代改北安里,清初复名北团。 [详细]
  相传古代董埔村有一美貌又能干的姑娘嫁此,因家贫没有嫁妆,她的兄长将这里的一坵田送她,此后这里便名姑田。 [详细]
  相传古代此地溪南是一片小竹子丛生,形似竹排,取名竹排。又曾以凃姓在此开基,取名营上。约于宋绍定年间以溪流是上游大小支流的总汇,形似两川,故名日照。再据传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由于护卫过此歇足时,于夜晚看到明月高照,两溪倒映似两月又合一口,随即道出“两月为朋字也”,从此改名为朋口。 [详细]
  原西村有座老城墙,明万历三十年(1603年),汤背乡民接受连城县令徐大化的倡议,在温泉背后修建了一座新城堡,于是村民将汤背更名为新泉,含万象更新,人才如温泉涓涓涌出之意。又以境内一眼汤泉,四时温热,能治疗多种疾病,远近闻名而名新泉。 [详细]
  因地理位置命名。据当地《夏氏宗谱》记载:夏氏先世玉山公,由泰顺莒冈迁徙于此,在大溪边十亩田上聚居,逐名莒溪。 [详细]
  相传清初时,集市贸易于关帝庙门前而得名。在清雍、乾时期,吏治较清,人民稍获休养生息的机会,菁坊(今庙前村)境内的居民逐步繁衍起来,于是在境中建起一座关帝庙,由于该庙坐落适中,在其周围商贾们逐渐营建店铺,设立街圩,逢二、七为圩期,赶集者皆言到庙前赴圩,久而久之,遂成了众口相传的地名了。 [详细]
  居民姓罗,在唐末五代时由南平沙县南剑州鱼鳞阁迁居至此,旧名亨子堡。寓事事亨通,子孙繁衍之意。又因这里是文川溪的上游,文川溪与亨子堡各取一字,得名文亨。 [详细]
  地处四周群山环绕的盆地,形若城堡,又有四大村庄(雾阁、马屋、江坊、长校)等相连接,故名四堡。后以此地文化发达,商业兴盛,四邻纸(宁化治平)、墨(清流长校)、笔(长汀珊坑)、书(四堡明清时为古籍雕版基地)汇集于此,故又用“四宝”为名,后又复名“四堡”。 [详细]
  林姓人口多且住地位于中心,故称为林坊。 [详细]
  据考证,隔川原名“峡头”,或“甲头”、“隔头”,以自北入口处群山簇立,山峦对峙而取其名。陈姓迁居峡头后成为当地旺族,其郡望曰颍川,且入闽始祖宗祠在永安贡川,于是陈氏后裔就把“峡头”更名为“隔川”。 [详细]
  原名河源,称河源峒,1948年与长汀南山、钟屋村解决了多年的地方风俗等争端后,改名为“宣和”。 [详细]
  该地原由姓揭居住,故称揭屋,后与江坊并为揭江乡,分开后改称揭乐。 [详细]
  塘前:因古时村民住宅前方有一口池塘而得名。 [详细]
  位于长汀之东,古代属汀州青岩里,在汀境内素有四十六头之称,罗坊被称为岩一头,俗称岩头。岩头各村落中,罗姓人口多且住地位于中心,故称为罗坊。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