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凉山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凉山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建邛都县,隋唐称西州,唐代设建昌卫,元朝置建昌路,清初置宁远府,新中国成立后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78年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

1980年新建西昌市,1986年撤销西昌县建制并入西昌市。

辖区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全部北斗卫星的发射任务,被称为北斗卫星唯一“母港”。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会无县,属越嶲郡。

唐上元二年(675),改称会川县。

至德元年(756),为南诏所据,置会川都督府,设会川都督。

后蜀明德四年(937),属大理国,置会川府。

元至元九年(1272),会川隶于四川行中书省,十四年,置会川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置会川府,同时置会川军民千户所,二十五年,平定月鲁帖木儿之乱,升会川军民千户所为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康熙元年(1662),改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为军民守备,隶属于建昌监理厅。

雍正七年(1729),裁会川卫军民守备,置会理州,移属东川之会理州于卫所,属四川宁远府。

1913年4月,改州为县。

1939年1月,西康省成立,会理改隶西康,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会理县改属四川省西昌地区。

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会理县属凉山彝族自治州。

2021年1月,撤销会理县,设立县级会理市,属凉山彝族自治州。

木里原属盐源一个辖区,秦统一中国后,置越焦郡定管县(即今盐源)。

唐朝改定管县为昆明县,属越焦郡,后一度为吐蕃、南治所占。

宋时归南治政权所辖。

元代属德平路,改昆明县为润盐县。

明置建昌卫,设千、百户土司。

清置宁远府,改润盐县为盐源县,为四川省所辖。

民国时期,盐源县为宁属屯垦委员会所辖。

1953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区(县级),县治原驻瓦厂,归属四川省西昌专区管辖。

1955年5月,改为木里藏族自治县,1961年迁至博凹,今乔瓦镇。

1978年10月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北周置定笮镇。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定名为定笮县,取平定笮地之意。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镇置昆明县。

懿宗咸通中(公元861年),西州为南诏所据,置建昌府,改昆明县为香城郡。

宋时香城郡为大理地方政权管理,更名为贺头甸。

元统一西南地区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立盐井管民千户,十七年(公元1280年),置闰盐州。

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改闰盐县,并置柏兴府,隶罗罗蒙庆宣慰司。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废府置盐井卫。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改盐井卫为盐源县。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隶属四川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归属西康省,盐源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

解放后,1951年8月,属西康省西昌专区。

1955年10月隶属西昌专区管辖。

1964年1月,改置为盐源彝族自治县。

1978年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遂复称盐源县至今。

古为邛都国地。

汉为郡治邛都(今西昌)县地。

朝代更替,隶属无定。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德昌路为德昌府,隶建昌卫,属云南布政使司。

十月,改属四川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守御德昌千户所。

永乐二年(1404)七月置昌州、普济州、威龙州长官司,属建昌卫。

雍正六年(1728)属宁远府。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巡检司,属西昌县。

民国元年(1912)并入宁远府,三年(1914)置建昌道,二十四年(1935),德昌为西昌县第三区。

二十八年(1939)划归西康省。

民国三十二年(1943)成立德昌设治局,方从西昌分出独立。

民国三十四年(1945)正式建县。

1950年4月8日成立德昌县人民政府,属西康省西昌地区。

1955年10月,属四川省西昌地区。

1959年8月并入西昌县。

1962年11月复置德昌县。

1978年10月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会东上古秦时为邛都国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会东地区属会无县。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直至五代十国的后蜀时(907-965),会东地区先后为“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和“大理国”等地方政权所割据。

明洪武年(1382)改属四川布政司。

清雍正六年(1728),在西昌设宁远府,改东川府属云南省,今会东大部分地区属宁远府,东部金沙江沿岸的松坪、淌塘区域属东川府。

嘉庆十六年(1811)设巧家厅治,今会东县东部地区属云南为巧家厅之善长里。

民国元年,会东县原属会理县的东部地区改为洼乌分州,隶属四川会理州。

民国二年(1913),洼乌分州改名洼乌分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洼乌分县改为会理县第四区,不久又改名为鲹鱼区。

1950年3月23日会东解放。

1952年7月1日,析会理县东部地区和云南省巧家县二区金沙江以西部分地区建立会东县,县政府驻参鱼坝(今鱼城街道),隶属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

1955年10月隶属四川省西昌专员公暑。

1978年10月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

2004年,会东县辖2个镇、51个乡,2019年12月,会东县辖2个街道、13个镇、4个乡。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宁南一直属会无辖区,其后历代建置均随会理变动。

1912年四月一日,会理改州为县后,改州属披砂、洼乌、米易为分县,设治委员改称县佐。

1930年建立宁南县,隶属宁属管理委员会(西昌)。

1935年宁南县划归四川省十八督察区。

1939年划归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23日,宁南解放后,归属西康省西昌专区。

1952年土地改革时原属云南省巧家县的景星乡、大同乡、骑骡沟乡、六城镇等地,划归宁南县属西昌专区。

1955年10月随西昌专区并入四川省。

1978年10月,宁南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置越西郡,普格为越西郡辖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普格设警佐一员,宣统元年(1909年)宁远府把府经历移驻普格。

宣统二年,组建普格乡,属西昌县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普格设县佐一员。

1913年置普格县佐,隶西昌县。

1914年,把普格阿都土司辖区划为西昌县的分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川省调整行政区划,废县佐,改置普格区。

彝区先由土司管理,后设马雄、中梁两个政治指导区分管。

1944年又在原普格县佐辖境设宁西特别政治指导区,直隶西康省政府,受宁属屯垦委员会管理。

1947年1月正式成立普格设治局,辖马雄、忠良两区(共7个乡)暨普安镇。

1950年3月25日,普格解放,设治局属西昌专署辖,1952年普格由西昌专区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区,同年11月27日正式成立普格县人民政府。

两汉属越郡,管辖,元称里州,清属西昌管辖,遂为布拖。

1947年布拖属普格设治局辖,1952年12月设立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布拖办事处。

1955年建布拖县,1960年撤布拖县建制并入普格县,县治设布拖特木里。

1962年10月恢复布拖县建制,1963年1月1日普格、布拖两县按原辖区分开。

全县幅员1684.71平方千米。

南北长73.60千米,东西宽33.60千米,县城距州府西昌114千米。

清宣统二年(1910)置昭觉县,隶属昭觉县。

1950年10月,昭觉县解放。

11月建灯厂区治安委员会,隶属昭觉县。

1951年建昭觉县灯厂区人民联合政府。

1952年9月1日,析出灯厂区,置金阳县。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司马相如通邛笮,县辖区域属邛都县,元鼎六年(前111年)后分属邛都,卑水县,隋唐属越嶲县。

唐咸通四年(863年)后属南召、大理国建昌府,元朝置北社县,东部地属中州,清朝西昌县,宣统二年(1910)设昭觉县。

1950年4月7日,昭觉县和平解放。

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属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

1952年4月30日政务院同意昭觉县划属筹建中的西康省凉山州彝族自治区,1952年10月7日,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昭觉县正式划属。

1955年4月15日,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更名为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仍属之。

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撤销,昭觉县划属四川省至今。

秦朝设置郡县,喜德地区为蜀郡辖地。

东汉、三国、两晋时期,沿袭西汉建置,分属台登、苏示、邛都等县辖治。

唐代属越巂郡,后改为巂州。

唐朝后期南诏地方政权,改巂州为建昌府。

宋朝南部直属建昌府辖。

元朝属“罗罗斯宣慰司”,建昌路,邛部州(礼州)辖治。

同时,元王朝为加强对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设土司,属宣慰司和利利孜目统治,喜德地区是岭姓(岭柏)土司的属地。

明朝北部属宁番卫冕山桥后守御千户所,南部地区属建昌卫礼州后守御千户所,彝族地区沿袭元朝旧制,仍属岭姓土司管辖。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卫、所制度,清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置宁远府,改台登县为冕宁县,在冕山设分县丞署,至清朝末年,土司制度已名存实亡。

中华民国以后,喜德分属西昌、冕宁、越西三县辖治。

民国27年(1938年),宁属屯垦委员会先后设宁东设治局于米市镇,设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于桃源(红莫镇)。

1950年5月12日,冕宁县第四区(靖边区)在甘相营(今光明镇)成立。

1951年1月16日原宁东设治局米市区和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合并建立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隶属西昌县。

1952年8月,将西昌县属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区级)和冕宁县属第四区(靖远区)组建喜德县,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州)。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裁卫,设置冕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冕宁县领属西昌专区,1952年12月划冕宁县的2个区、盐源县的1个区置金矿县,治地里庄(今冕宁县里庄乡),1960年1月金矿县撤销,辖地各归并原划出县,1978年10月西昌专区建制撤销,冕宁改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

并沿用至今。

远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年代,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

先秦时期,属“西南夷地”。

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设置越嶲郡。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置邛部县至隋唐。

宋为邛部川。

元为邛部州。

明洪武25年(1392年)设置越嶲卫。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越嶲卫为越嶲厅,隶宁远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越嶲厅为越嶲县,1950年,越嶲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西康省西昌专区。

1952年,原越嶲所辖普雄地区,由凉山彝自治州普雄办事处管辖。

1955年改隶四川省西昌专区。

1956年,成立普雄县。

越嶲县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至今。

1959年,改更名越西。

1960年普雄县并入越西县。

现辖20个乡镇、168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

西汉时期,县境东北部曾设灵关道(亦名灵道县)属越西郡,三国蜀改新道县,西晋改护龙县。

刘宋改名新兴县,北周属邛部郡邛部县,唐初属西州邛部县,宋属大理国。

元属邛部州。

明属越西卫军民指挥使司,越巂卫在今海棠置镇西守御后千户所,千户所下设宁越营,辖甘洛县。

清改越巂卫为越巂厅,在海棠设都司府,置宁越营。

1913年废厅设越巂县,为越西县第三区。

1956年始建呷洛县,1959年更名为甘洛县,属凉山彝族自治州,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