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临翔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临翔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凤翔街道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地处临翔区中部,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党政机关所在地,东接马台乡,西南与博尚镇接壤,北连忙畔街道。下辖昔本、新村、石房、五村、南信、南本、竹蓬和中山等8个村委会,忙角、南屏、塘平、中平、章嘎、菜园、圈掌、文华、南信桥和锦凤等10个社区,有89个自然村、333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傣、彝、拉祜等20多种民族。2020年街道党工委下设15个党总支,78个党支部,有中共党员2938名,其中:女党员964名,少数民族党员554名。2020年末全街道总户数36454户,总人口137503人,其中农业人口36454人,占总人口的26.51%,少数民族人口13091人,占总人口的9.5%。耕地面积19120亩,人均占有粮食196.8千克。20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7656.43万元,比2019年增11605.1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36元,比2019年增1540元。

2020年末共有37211户138995人,其中农业人口36839人。国土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19120亩。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其中,核桃75547亩、蔬菜10405亩、烤烟492亩、茶叶12422亩。

忙畔街道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距市区3千米。东与邦东乡、马台乡毗邻,南接凤翔街道,西连章驮乡,北与蚂蚁堆乡接壤。面积263.4平方千米,辖丙简、岔河、明子3个村委会和忙畔、忙令、青华、文伟4个社区,有88个自然村,252个村(居)民小组。2017年末总户数11008户,人口36308人,其中:农业人口33819人,占总人口的93.14%,少数民族人口8057人,占总人口的22.19%,人口自然增长率2.76‰。街道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5户3279人,其中:已脱贫户398户1787人,返贫户3户14人,未脱贫户364户1478人。街道设有7个党总支、43个党支部,有党员1248人。

农村经济总收入44737万元,比2016年增3614.4万元,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比2016年增1001元,增长11%。大小春作物播种面积52239亩,其中:大春播种面积36424亩,小春播种面积15815亩。粮食总产量14607000千克,其中:大春产量12565000千克,小春产量2042000千克,全年总产量比上年减658000千克,减幅4.31%。人均占有粮食402.3千克。年末生猪存栏47696头,出栏77217头,出栏率161.89%;大牲畜存栏11174头,出栏10630头,出栏率95.13%;羊存栏15059只,出栏6955只;出栏率46.19%;家禽存栏277765只,出栏503295只,出栏率181.99%。

博尚原名泰恒,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镇。距市区约22公里,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214国道穿镇而过,临沧民用机场兴建于此。博尚是南汀河的发源地,是县级旅游开发的“东环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博尚镇是临翔区革命教育基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40师3营、40师119团、32师96团驻地。是临沧人民的“母亲河”南汀河的发源地,“临沧”地名起源地。中国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世界竞走冠军王应柳、世界跳水冠军李平安、云南省柔道锦标赛冠军刘应薇出生地。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成“腾龙—勐准—幕布—碗窑”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云南临翔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碗窑土陶文化中心建成使用,“博尚土陶花海休闲体验旅游景区”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大会在博尚召开,市委、市政府对博尚乡村旅游发展的做法及腾龙“水知道”半山酒店项目予以肯定。依托博尚红色革命历史开发的“红色套餐”,接待6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2万余人次。“傣族龙舟赛”被评为云南省体育文化优秀项目。2020年游客量49.88万人次,旅游收入8000万元;2021年一季度旅游游客19万人次,旅游收入158.622万元。

博尚镇先后荣获“亚微电影小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生态乡镇”“云南省旅游名镇”“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乡”。碗窑村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临沧市乡村旅游品牌村”等荣誉。腾龙自然村被国家民委评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勐准、幕布、腊托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8年至2020年,镇团委一年一台阶先后被评为全市、全省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博尚镇交通便利,临沧机场座落于此,临清高速、临双高速穿境而过。临沧职教园区、勐托物流园、博尚古镇等项目有序推进,发展前景广阔。

“南美”一词系傣语,“南美”是“水头寨”之意,因该处是勐库河的发源地,因而取名南美。1987年前南美属章驮管辖,1987年12月,原章驮乡辖区的多依、南美、南华三个村与原博尚镇辖区的坡脚村合并成立南美拉祜族乡,名称沿用至今。

临沧县辖乡。1987年从章驮区析设南美拉祜族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3公里。面积126.4平方公里,人口0.4万,有拉祜、汉、彝等民族。通公路。辖南美、多衣、南华、坡脚4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盛产洋芋、油菜、茶叶。

蚂蚁堆古名驿亭,为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位于临翔区北部,距临沧城区25公里。国土面积4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7万亩,林地面积44.73万亩,森林覆盖率72.8%。境内最高海拔2471米,最低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辖14个村委会,109个自然村,195个村民小组,8662户339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29户7854人,分布在14个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4145人,占总人口的12%,有蚂蚁堆、糯恩、新民、曼启、一水、马峰、曼毫、邦海、小河边、白河、邦谷、遮奈等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设有12个党总支、39个党支部,党员1272人。

2020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为4.93亿元,年平均增长10.7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0898元,年平均增长10.79%。全乡完成小春作物播种面积27519亩,较去年同期增加3916亩,增长16.59%;夏收粮豆面积15184亩,较去年同期增加1843亩,增长13.81%,实现总产量1614吨,较去年同期增产238吨,增长17.3%;完成大春粮豆作物种植63408亩,完成烤烟种植1003亩,收购量2500担,全乡新造林5000亩。2020年末牲猪存栏20422头,出栏16028头,出栏率83.9%;大牲畜存栏9099头,出栏1389头,出栏率15.85%;羊存栏19247只,出栏15807只,出栏率86.89%;家禽存栏200862只,出栏345987只,出栏率422.26%。2020年,核桃产量2843.6吨,毛茶产量2653.6吨。

1940年设驿亭乡、德化乡,1950年设第一区,1955年更名为蚂蚁堆区,1958年设红星公社,1959年更名蚂蚁堆公社,1961年分设蚂蚁堆、遮奈公社,同年并设蚂蚁堆区,1966年分设红山、先锋、红光公社,1969年合并设红光公社,1973年更名蚂蚁堆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设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公路)28公里。面积346.8平方公里,人口3.1万,有汉、拉祜、彝、傣等民族。214国道过境。辖蚂蚁堆、一水、马峰腰、邦海、曼毫、新民、小河边、曼启、杏勒、忙糯、邦谷、白河、遮奈、糯恩14个行政村。乡镇企业以茶叶加工为主。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茶叶。

章驮乡位于临翔区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临沧城区26千米,地理位置为东经99°52′~100°04′,北纬23°51′~24°01′,与临翔区蚂蚁堆乡、南美乡、忙畔街道、凤翔街道、博尚镇和云县幸福镇、耿马县勐永镇接壤。

行政区域:全乡国土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下辖户远、邦福、章驮、">塘房、龙平、邦卖、勐旺、新寨、采花坝9个行政村,共有52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

海拔气候:全乡海拔1169米—2702米;立体型气候明显,常年平均温度16℃,年平均降雨量1170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

名胜古迹:勐旺腊东缅寺、勐旺大寨缅寺、勐旺白塔(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采花坝“先人脚印”。

水资源状况:全乡建有滑石板水库、">茨通林水库、团山水库和户">远小坝塘等水利设施,境内主要有邦卖河、采花坝河和勐">旺河等3条西河支流。

矿产资源分布:辖区内蕴藏有锗、煤、硅、地热水等矿产资源,其中:锗矿的储量及品味居全国首位,云南">鑫圆锗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山位于邦卖村;煤矿资源主要分布于邦卖村、采花坝村、勐旺村;硅矿资源主要分布于邦卖村菜子地河、采花坝村马鹿坑;地热水主要分布于邦卖村">榨房组、采花坝村">安坑组。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25%。

章驮乡境内聚居着汉、拉祜、彝、白族、傣5种民族,主要集中于邦卖、户远、勐旺3个行政村。

圈内乡位于临翔区的南部,距临翔区政府驻地37千米。地处东经99o59'00"--100o11'07",北纬23o30'19"--23o42'04",东与平村乡和景谷县相连,西南与双江县接壤,北与博尚镇毗邻,国土总面积301平方千米。全乡下设圈内、坝胡、细博、斗阁、昆赛、宁安、文宁、文远、南赛河、昔木、炭窑11个建制村,90个自然村,186个村民小组。2017年末总户数11147户,有总人口32874人,其中农业人口32757人,占总人口的99.6%。201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0432万元,同比2016年的44642万元增5789万元,增幅12.9%。农民人均纯收入10222元(不含转移性收入),同比2016年的9352元增870元,增幅为9.3%;有19种少数民族,人口密度108人/平方千米,人口自然增长率3.6‰。圈内乡有党的基层组织49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10个、党支部38个,有1073名党员。

圈内乡属亚热带气候,其特点是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基本特征是四季温暖,干湿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3℃,极端最低气温8℃,极端最高气温30℃,平均气温年较差22℃。最低月均气温17.7℃,最高月均气温26℃。最高峰为雾龙山,海拔2438米,最低点为玉带河与澜沧江交汇处(虎跳石)海拔720米。年降雨量1590.7毫米,年无霜期70天。

全乡主要产业有烤烟、油菜、核桃、茶叶、甘蔗、蔬菜、畜牧及养殖等。2017年末,完成大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300亩,粮食产量8219吨,实现收入303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250.9公斤。完成烤烟种植22700亩,完成烟叶交售5.55万担,实现收入7532.4万元;完成油菜种植22100亩,产量4863吨,实现收入2455.7万元;完成核桃“三率”管护(全乡共有总数121197)亩,挂果40332亩,产量1249吨,实现收入3123万元;完成甘庶种植4076亩,产量15888吨,实现收入685.6万元;完成蔬菜种植5900亩,产量3901吨,实现收入2340.7万元;咖啡种植面积2052亩,产量66吨,实现收入13.2万元;茶叶面积24100亩,其中采摘面积22914亩,产量1923吨,实现收入3899.7万元;畜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大牲畜存栏6948头,出栏1535头;生猪存栏59562头,出栏45489头;家禽存栏80210只,出栏160372只,实现畜牧业收入15478万元,比上年增1923万元,同比增长14.2%。

马台乡位于临翔区东部澜沧江畔,乡政府驻地距临沧城区44公里。全乡有9个村145个村民小组,6341户25028人,国土面积296平方公里,有耕地总面积36303亩。乡境内立体气候明显,最高点位于平河村大雪山,海拔3429米,最低点位于澜沧江边,海拔仅813米,年平均气温为22.8℃,年降雨量1400毫米。乡党委下设9个村党总支,1个机关支部,5个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共有34个党组织,有党员725人。

1940年设马台乡,1950年设第五区,1955年更名马台区,1957年设乡,1958年设东风公社,1959年更名马台公社,1961年设区,1966年设东方红公社,1973年复置马台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设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294.6平方公里,有汉、拉祜、彝、傣等民族。临邦公路过境。辖马台、平河、那杏、全河、南糯、平掌、清河、唐家寨、琅琊9个行政村。乡镇企业有茶叶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茶叶。

邦东乡距临沧城64公里,东与普洱市镇沅、景东两县隔江相望,北与云县大朝山西镇接壤,南与临翔区马台乡、西与忙畔街道毗邻,海拔在750-3429米之间,上至邦东大雪山、下至澜沧江。全乡国土总面积21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8%。全乡耕地面积2.12万亩,其中:水田1万亩,旱地1.12万亩。

邦东乡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78个村民小组,2017年末,全乡共有6831户15685人,其中农业人口3801户13960人。乡党委下设7个党总支,26个支部,共有党员608名。全乡经济总收入214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1元。目前,全乡累计建成主要农业产业149740亩,其中:核桃63823亩,茶叶46562亩,橡胶10118亩,坚果36805亩,咖啡10429亩,烤烟350亩,蔬菜、粮食等零星产业10506亩,农民人均10亩以上。201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小城镇”。

平村彝族傣族乡地处临翔区东南部澜沧江以东,距临翔区城区约101公里,国土面积308平方公里,西与圈内乡、博尚镇、马台乡、邦东乡隔江相望,北与镇沅县接壤,东南、东北与景谷县毗连,是整个临沧市唯一一个澜沧江以东的行政辖区,因此,临沧人也称其为“江外”。明洪武17年(公元1384年)朝廷任命陶俄为景东第一代土司,到明宣德年间的1430年,平村(包括临沧县城)隶属景东傣族土司管辖。1430年勐缅长官司(临沧)成立后,平村划归勐缅长官司管辖。传说为改善双方关系,景东河东街陶府土司决意把女儿“秧陶”姑娘嫁给勐缅俸家土司府为妻。至此,平村以秧陶姑娘陪嫁地的名分划归勐缅,成为景东、临沧联姻的历史见证,直至今日,平村依然是临沧市唯一一块位于澜沧江以东的江外“歇脚地”,亦有“四脚马地”“小晌午地”“陪嫁地”“胭脂地”等称呼。

平村革命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末期,由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二纵十一支队政委兼缅宁县县长肖源率领原二纵十一支队的部分战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所属第二武工团,遵照思普地委指示,领导平村各族人民建立的一块农村革命游击根据地。是云南省早先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之一,是临沧的“小井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平村乡各族人民深受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压迫剥削和土匪的烧杀抢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9年8月中旬,根据中共思普地委的指示,前来缅宁参加政权建设的第二武工团到达马台渡口后,因知缅宁形势已发生变化,二纵十一支队已从缅宁撤离,第二武工团奉命即返回平村坚持革命斗争,武工团共有37人,其中男33人,女4人。1949年8月26日,根据思普地委的指示,二纵队副司令员罗正明、二纵十一支队政委兼缅宁县县长肖源、副支队队长王天翔和缅宁县副县长李培伦分别率领二纵十一支队指战员及地方干部,从马台渡口渡过澜沧江到达平村。肖源留平村领导第二武工团工作,并由二纵十一支队中抽调25名军政干部充实第二武工团,第二武工团由原来的37人增加到62人,其中有中共党员王尧、胡利民、王克仁、张启明、黄石、何耀、王震江等7人,为更好地坚持斗争,建立了第二武工团党支部,组建了各村农会、妇会、民兵、青年、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枪毙了恶霸刘世聪,配合边纵西进部队参加追歼李希晢叛匪的战斗。平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思普根据地的巩固,为缅宁县最后解放作岀了积极贡献。1999年,中共云南省委认定平村为革命老区。

因乡境内生长着许多红豆树,故平村也有“红豆之乡”的美誉。此树如遮天绿伞,常年郁郁葱葱,结籽彤彤红亮、满树闪闪红光的相思红豆树,夹衬在一望无际莽莽苍苍的青松林海间,覆盖着平村大地,流传着神奇魅力的情缘故事,让人魂牵梦绕。“红宴”,俗称餐桌“五红”,即红肉、红生、红花生、红豆、红菌煮鸡,它以其显著的平村特色,俨然成为了一张最具平村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名片。

平村乡辖5个村委会,有49个自然村,63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3034户9204人,其中农业人口2240户8618人,占总人口的93.63%。乡内居住着彝、傣、拉祜、佤、汉、回、布朗、等七个民族,其中彝族3179人,占总人口的34.78%,傣族1690人,占总人口的18.45%。2020年末,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551.1万元,比去年同期15906.01万元增长1645.09万元,增幅为10.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4920.1万元,同比增长11.2%;第二产业收入1845万元,同比增长5.3%;第三产业收入786万元,同比增长6.8%;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3元,比去年同期11298.6元增长1184.4元,增幅为10.5%。

平村乡是临翔区4个贫困乡镇之一,有平村、永平、换良、那玉、忙丫5个贫困村。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决战令以来,平村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乡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和巩固提升指标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实《脱贫质量巩固提升村级工作手册》落实,实现现行标准下692户2736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6.73%下降为零,先后3次获评市区先进扶贫单位,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全乡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