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龙头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龙头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九龙”原来是龙头村九组,人们俗称“九龙”,隐含“九条龙”之意。
此处原是通往襄阳、南漳、宜城、龙头大队、七里岗大队駐地五条大路的交汇点,故名。
很早以前,段家河一带至宜城东部河堤经常溃口,群众的财产常遭受重大损失。迷信的人认为,洪水泛滥是蛟在作怪,而龙能降蛟,于是人们将宜城新河西岸的老护城堤用石头护坡,并在堤上立了一对雌雄石龙头,以镇蛟避水。清《宜城县志》载:“新河者,汉江老洪新开之汊河……至乐善桥、磨珠湖导西冈水流注之。由是而下,护城石堤所自起,堤岸甃(意思是“用石头彻壁”)镇水石龙首二,故名龙头。”后便用“龙头”作地名,建乡时,用作乡名,建村时用作村名,建立公社时,也用作公社名。这两个龙头,一个埋在了原河道中(位于现一阳街老建材局斜对面),一个现立于振兴大道363号“龙头公寓”门口。
原名太平岗,名字的来历有两种传说:其一为:此地因地处交通要道,且地势开阔,历史上是兵家战场,四周居民深受其害,为免遭战祸,人们在此修了一座庙宇祈求太平,故取名“太平庙”。其二为:在宋元时,鞑靼侵犯,有一女子背其弟逃难,至此力尽,鞑子欲杀其弟。女曰:“请杀我,弟幼小无罪。”鞑子感其诚,不再屠杀,遂谓太平岗。
“铁湖”指铁甲湖,“铁甲湖”是古木渠渠道上一个蓄水的湖泊。据有关文献记载:1642年闰十一月,李自成在横扫河南后,率起义军部众40万人,攻打襄阳。十二月初四占领樊城,次日攻占襄阳,随后率兵南下。在攻打宜城之前行至铁甲湖西边的岭子上,遇到明军的抵抗,在这里展开激战。当地百姓听说是李闯王的起义军在和明军交战,纷纷出手相助。在老百姓的帮助下,义军部队绕过明军防线,从后边将明军包围。激战一昼夜,死伤无数,铁甲湖水被鲜血染红,很久之后,还不时从湖水中浮现铁甲。后来当地村民便将此湖叫做“铁甲湖”。后来建村时就用作村名。铁甲湖遗址位于村委会驻地西1500米,306省道南侧,因湖早在清朝时就已湮废,现在改成了农田,但是站在北坝之上,放眼望去,近百亩的低洼地势,尽收眼底,当年那座承载着历史沧桑的湖泊仍依稀可见。
解放前这座岗的西边有座土地庙,距宜城有七华里,称七里庙。由宜城到七里庙需经过此岗,故名“七里岗”。当时,七里庙和七里岗都属七里岗大队。1958年,政府组织人民修建了鲤鱼桥水库,七里庙和七里岗被水库隔断,上级把这两个地方分为两个大队,七里庙划为雷河公社,称七里大队,七里岗仍属铁湖公社,仍叫七里岗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