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以前,有母子俩夜宿该地河沟木桥上,遇狂风暴雨,桥毁,母子遇难,第二天人们见河沟中出现大小各一水潭,且水潭中各有一尸体,便称此二潭为“子母潭”,并以潭名为该地地名。 |
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当时保长杨作刚的组织下,该地村民在东龙河上游修建了一座木桥,方便村民出行。故人们将该地称为“木桥”。 |
因该地一座山,半山腰的岩石呈青色,且森林资源丰富,故称为“青岩”。 |
该地有一条小溪。常年水量不大。由于两面环山,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雨季沟壑之水汇入该小溪,水量徒增,故在“小溪”后冠以“河”字,称为“小溪河”。 |
“封竹”,即凤尾竹;“淌”:建始方言,指地势低洼且较平坦呈碟状的地型。该淌多生凤尾竹,竹林茂盛。时间迁移,随习惯和当地习俗,“凤尾竹”演变称为“封竹”。 |
“锣底”:有一块呈45度倾斜的石板,石板上有自然形成的形似铜锣状的三个圆形石窝,深度10公分,直径70公分形似铜锣底。人们遂以此称此地为“锣底”。该石板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形状大小不变。在这石板的东、南、西三面山上又有三根突兀而起的巨型石柱,均高达10米有余,形似锣锤。石板位于山间峡谷之中,这峡谷上、中、下部分别有三块缓坪,人们就将其称为“上锣底”、“中锣底”、“下锣底”。 |
“瓦渣”:青瓦(布瓦)碎片。意指该地曾办过瓦厂,残留许多瓦渣。 |
早在明正德年间,该地就办过铁厂,冶炼毛铁、加工农具,后停产,仅存遗址。因此人们将这里称为“铁厂屋迹”,后来人们为图顺口即改称“铁厂”。该地名有记录该地工业发展历史之意。 |
“新场”:该地位于古道边,早年有施南到四川碚石必经之地,由川盐济楚济湘经碚石运往施南、湘西。运输主要靠骡马,故此地开设有骡马店,共客商休息,更有骡马交易,故名“新场”。“坪”:指山间面积较大,地势平坦之地。 |
“坡”:指上下倾斜的地形。作为居住地,一般坡度平缓,面积较大。意指该地坡大地广,且光照条件好,适宜人居。 |
“三岔沟”:指此处有三条山沟在此汇合。 |
系北宋元祐三年(1088)铜锣坝张邈以博学宏词科第一名,被皇上钦点为状元。因皇帝见张邈一表人才,颁下圣旨,招他为附马。拜堂之时,张邈觉出公主已有身孕,他不思后果,不顾安危,并愿以项上人头为质,弄清事实真相。皇上天威震怒,恨张邈不识抬举,并赌咒他天打五雷轰,当即下诏逐令张邈速回原籍。张邈在回到家乡的途中,走到茅田三道岩时,原本朗朗晴天,骤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如注,张邈慌忙奔到岩壁之下避雨。忽然一道金光,一声惊雷,将张邈身后硕大的岩壁劈成阶梯式的三级,张邈尚未反应过来,已被埋在飞溅而下的乱石之中。从此这里原貌改变,一面绝壁如刀切斧砍般被劈成三级,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人们就将这个地方叫作“三道岩”。 |
该地一大山上有五座小山峰,山峰簇拥,似五个花瓣。晨曦初现,山尖变亮,随霞光映照,山峰慢慢显露出来,似一朵花慢慢绽开。且该山梦花树多,故称为“梦花岭”。 |
清乾隆年间,有一蓝姓秀才途经此地,见山清水秀,景色优美,遂定居下来,并嘱咐其家人,死后埋葬在这里,因此,该槽便称为蓝坟槽,后在长期的流传中,因该地读音“f”“h”不分,“f”读为“h”,故传为“蓝鸿槽”,后又因汉字简化,写成“兰鸿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