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弥勒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弥勒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弥阳镇位于东经103°27′、北纬24°25′之间,是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国土面积389.4平方千米,2017年实有耕地面积66136.63亩,人均耕地面积0.61亩。全镇辖城东、城西、城关、古城、铺田、温泉、红烟、大树、吉山、梅花温泉、禄丰、牛背、盘龙、弥东、菜花、章保、中以则、和谐、俊峰、福地、福心、慧心、熙和、莲花2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瓦草、雨舍、太平、占马、新村、阿乌、丫普龙、夸西、卫泸、小塘、当甸、母乃12个村民委员会,有207个村(居)民小组(160个自然村),其中:村民小组185个,居民小组22个。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镇总户数52315户,总人口150769人,其中:男75781人(占50.27%)、女74988人(占49.73%);农业人口29695户、108250人(占72%)。辖区内居住着彝族、壮族、苗族、哈尼族、傣族、景颇族、回族、蒙古族、白族、满族、土家族、侗族、土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布依族等17个民族。

【经济概貌】2017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49769万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92万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916.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99亿元,争取上级资金330万元,招商引资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2.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03.2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6元,比上年增长9%。

太平街道位于东经103°27′、北纬24°25′之间,办事处驻地为锦屏路80号。太平街道地处红河州北大门,国土面积150.16平方千米,东与泸西县午街铺镇接壤,南与福城街道毗邻,西与西一镇接界,北与西三镇、昆明市石林县相连。下辖大树、吉山、禄丰、牛背、弥东、盘龙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阿乌、新村、占马、丫普龙、雨舍、瓦草、太平7个村民委员会,共有80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街道党工委设13个党总支、80个党支部,实有党员1056名。2022年底,户籍总户数14041户,户籍总人口55265人,占全市人口9.98%,居住有汉、族、傣、苗、回、壮、白、傈僳、哈尼等民族,村(居)民经济来源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新哨镇地处弥勒市中部腹地、甸溪河两岸,东部与东山镇相邻,南部与竹园镇相连,西与虹溪镇、五山乡、西一镇接壤,北与弥阳镇相依,镇政府所在地距弥勒市区18千米。全镇国土面积315.2平方千米,境内最高海拔2315.3米,最低海拔1320米,平均海拔1450米。2017年,降雨量793.8毫米,最高气温33.7℃,最低气温0.5℃,平均气温18.9℃。全镇辖招纳、路体、里方、火木龙、朗才、夸竹、羊街、新哨、猴街、新发10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清河、布龙2个村民委员会共81个自然村90个村(居)民小组。新哨镇交通便利,云桂铁路、石蒙高速公路、昆河二级公路、三那线、新解公路、义小公路等六条主干道在境内纵横交错,规划建设的弥玉高速和弥蒙铁路将从新哨穿境而过,石蒙高速公路和云桂铁路纵贯新哨南北,是通往文山至广西、广东的必经之地,也是昆河线的重要交通枢纽。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镇总户数15176户,总人口48487人,其中:男性24632人(占总人口的50.8%)、女性23855人(占总人口的49.2%);城镇人口44589人(占总人口的92%)、乡村人口3898人(占总人口的8%)。年内出生724人,出生率15‰;人口自然增长率5.0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54人。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等13个民族,汉族34184人(占总人口数的70.5%);

少数民族14303人(占总人口数的29.5%),其中:彝族8433人、苗族3115人、傣族480人、壮族337人。

新哨镇将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真诚的合作姿态,竭诚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开发,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虹溪镇古称“十八寨”,距弥勒市区40余公里,是清末巨商王炽的故乡。全镇国土面积1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106。最高海拔1974米、最低海拔1080米,年均气温16.8℃,年均降雨量800毫米。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养殖业以牛、羊、猪、家禽为主,新兴产业有花卉、蓝莓、巴西菇、食用玫瑰、大棚葡萄、韭黄、生菜、芦笋等。镇党委下辖11个党总支,7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04人。全镇辖1个社区居委会、8个村委会,共86个自然村98个村(居民)小组15548户46990人,70%以上人口分布在坝区,居住着汉、回、彝、傣等民族。镇域内共有省级文物2处(石牌坊、文笔塔)、州级文物3处(魁星阁、文庙和姜梅龄故居)、县(市)级文物19处。全镇共有林地9.2万亩(其中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助14937亩),树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39%,被评为“州级、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弥勒市虹溪镇原名十八寨。“十八寨”地名记入史籍始现于元朝至元年间,为彝族先民东爨(cuan)乌蛮所据居。元、明朝时,东爨乌蛮部族“结寨十八以自守”,沿至清光绪年间,皆以“十八寨”名称雄南滇!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乃汉律高县地”,“为患者数十年”的十八寨彝族首领阿寺、阿勿率部反抗明朝统治。云南巡抚何孟春、巡按(监察御史)陈察奏请调陆凉(今陆良)、临安(今建水)两地卫所之兵及沅江象马军对十八寨进行征讨,经过激战,以强大武力“擒寺斩勿”,平定了十八寨。战后,明军班师火木龙及息宰皈依寺,留陆凉卫后所伍军屯镇守御。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置“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直属云南都指挥司。

嘉靖二年(1523年),调临安推官江渔和千户黄钺同建十八寨所城,鼎建城隍祠,城墙用砖、土、石构筑,高丈余,东、南、西、北筑拱门、城楼。随之汉人大量迁入,与彝族共同开发、屯守十八寨。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廷废除明朝廷设置的十八寨守御指挥荫袭世职,改设部、推之官,守土治民,管辖仍沿明制直属云南省一级的军事指挥机构。

康熙七年(1668年), “平西亲王吴三桂签请拨为食邑,岁征租若干石,始裁御所罢属员,附归弥勒州。”。

竹园镇位于弥勒县南部, 地处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甸溪河沿岸, 北距县城37公里,境内南北长17公里 , 东西宽12公里 , 国土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委会 ,106个村民小组 ,88个自然材。全镇地形特点属坝区和半山区地貌,耕地总面积为35891亩,其中水田 27363亩,旱地8528亩,人均占有耕地0.66亩。全镇气候为亚热带气候 , 海拔1170 米 , 年平均气温19.4 ℃ , 无霜期340天 , 年平均降雨量953.7毫 米 , 年相对湿度70% 。 2002年末全镇总户数13540户,总人数54693人 ,其中农业人口51061人 ,非农业人口3622 人。

解放时,竹园镇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各种基础设施薄弱。1950年甘蔗总产量2916吨 , 粮食产量5569.2 吨 , 后来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 "" 文革 "" 影响甘蔗和初谷产量逐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 ,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02年,全镇工农总产值为20475万元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6261万元 , 农业总产值为421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1797万元 ,比上年增长20%; 农民人均纯收入 1752 元 ,财政收入384万元。蔗糖、粮食、畜牧、蔬菜为竹园的四大传统产业。近年来 , 将莲藕、竹子作为新兴产业来抓。 2002年 , 全镇冬早蔬菜种植面积达2.1万亩 , 年产量10万吨 , 品种主要有黄瓜、辣椒、白菜、茄子、早玉米等 , 市场需求很大 , 形成了一个产值上千万元的产业。

2002年末,全镇有中学2所 , 在校学生2438人 有中心完小12 所 , 在校学生606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 巩固率达100%; 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14周岁人口完学率为93% 。初中入学率达95.7%, 辍学率为0.63%; 中考升学率达19.2% 。创省级三好学生1 名 , 州级三好学生1名 , 县级三好学生27名 , 优秀学生干部3名 , 州、县先进集体各1个 , 评出镇首届 "" 春蚕奖 "" 、 "" 十佳班主任 "" 各10名。全镇开展了"" 十星级文明户 "" 创建活动 , 评出 "" 十星户 ""1472 户 , 九星户3110户 , 八星户 2919户 创县级文明单位8 个。

朋普镇是弥勒市的南大门,古称“重补”,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世界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的故乡。甸溪河由北至南横贯坝子中央,平锁高速、石蒙高速在此交汇,昆河二级路、老三那线横穿境内,弥蒙铁路于2022年12月16日正式开通运营,是滇东南重要交通枢纽,弥蒙铁路连接云桂铁路和泛亚铁路东线昆河铁路,是我国西南地区出境至东盟国家的泛亚铁路东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庆来、庄田、新车、可乐、小寨、矣厦、黑果坝、团结、齐格9个村民委员会和朋普、同车2个居民委员会,89个自然村,120个村民小组。2022年全镇总人口:16443户49758人,其中农业人口:14010户46053人。居住着汉、傣、彝、回、壮、苗等10余种民族。全镇国土面积34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204亩,境内最高海拔1867米,最低海拔990米,全年无霜期340天,常年降雨量953.7毫米,年平均气温19.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202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4.11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1.37亿元,工业生产总值12.74亿元),同比增长0.6%;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07亿元,同比增长5.9%;分别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1553万元、2254.78万元。

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6万亩,产量2万余吨,实现产值6400万元。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初步形成以柑橘、芒果、火龙果、蓝莓等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带,产值达1.9亿元;形成以菜心、番茄、洋葱、豌豆、韭菜等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带,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值达1.95亿元;以甘蔗、鲜食玉米、荷兰豆等经济作物为主的产业带得到巩固发展,种植面积达1.95万亩,产值达0.85亿元。牛出栏1.3292万头、生猪出栏11.2788万头、山羊出栏1.7413万只、家禽出笼197.6455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1.448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2.7亿元。

据史料记载,“巡检司”是古代设置的一个管理机构,始于五代,盛于两宋,主要职能是盘查过往行人,缉拿奸细,打击0,类似于现在的海关。明嘉靖二年(1523年)在这里设关卡“巡检司”,因此得名;1987年设巡检司镇。

巡检司镇位于弥勒市西南部,东与竹园镇、朋普镇接壤,南与开远市小龙潭镇接壤,西与建水县盘江乡隔江相望,北与五山乡和虹溪镇接壤,距弥勒市区89公里,属弥勒最偏远的山区少数民族乡镇。国土总面积395.45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050米,最高海拔2004米,年平均气温19.8℃,年平均降雨量约900毫米,全年无霜期超过330天。辖11个村(居)民委员会103个村(居)民小组,共有9836户31043人。全镇主要农作物为烤烟、甘蔗、水稻、玉米、小麦和冬早蔬菜,其中烤烟是主要经济作物。镇党委下设12个党总支,110个党支部,有党员1168名。辖区内有年产5万吨-的云南南磷集团-厂和装机容量为2×300MW的云南华电巡检司发电有限公司,是弥勒市的工业发源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阿哲歌舞艺术丰富多彩,下高甸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村是弥勒旅游业“一心两带五聚集”布局中红万—可邑—高甸民族风情聚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瓦村女子“祭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古朴神秘的民俗节日活动;百年滇越铁路是云南近代文明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

2018年上半年,巡检司镇工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104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4.37万元,完成市级下达任务2350万元的31%;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22429万元,完成市级下达任务数40000万元的56%;招商引资省外实际到位资金 500万元,完成任务的0.55%。

西一镇位于弥勒市西部的高山丘陵地区,地处东经103°17′,北纬24°17′,东邻弥阳镇,南与五山乡、新哨镇相连,西接西二镇,北与西三镇和石林县大可乡接壤。镇政府距市区23公里,连乡路、弥小路两条水泥路穿行于本镇,交通便利。最高海拔2212米,最低海拔1522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高寒山区。全镇国土面积345平方千米,辖大云、油榨、起飞、树龙、长冲、勒色、攀枝、中和、阿基、雨龙10个村民委员会,45个村民小组,是集“老、少、山、穷”为一体的贫困山区,是民族歌舞“阿细跳月”的故乡、“阿细祭火”的发源地,是朱家璧领导的云南反蒋斗争的革命根据地。全镇共有居民6959户26177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7%,非农业人口占2.3%,居住着彝、汉、苗、傣等民族同胞,其中彝族支系阿细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占94%。森林面积31万亩,森林覆盖率71%。有储量丰富的铁矿、钛矿和石材资源,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西二镇位于弥勒市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市区43公里,东经103°3′36″~103°15′18″,北纬24°14′15″~24°32′36″,东接西一镇,南连五山乡,西沿昆河铁路隔南盘江与玉溪市华宁县相望,北与昆明市宜良、石林两县相接,地处“三州(市)四县(市)”交界。全镇国土面积为397.5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2147.6米,最低海拔1130米。2017年,降雨量1024毫米,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4℃,平均气温16.4℃。全镇辖西龙、茂卜、额依、路龙、四道水、矣维、海泊、绿柴冲、补蚌、糯租、西洱、大冲12个村民委员会146个村小组156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镇总户数13070户,总人口41723人,其中:男性22038人(占总人口的52.82%)、女性19685人(占总人口的47.18%);城镇人口6168人(占总人口的14.78%)、乡村人口35555人(占总人口的85.22%)。年内出生人口616人,出生率14.77‰;人口自然增长率1.22‰;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05人。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壮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汉族18426人(占总人口的44.2%),少数民族23297人(占总人口的55.8%),其中:彝族16882人,苗族6123人。

【经济概况】201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78493万元,同比增长15%。财政总收入3987万元,其中,一般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126万元,同比增长4.9%,地方财政预算支出1356.33万元。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95万元,同比增长15.3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48万元,同比增长20.1%。招商引资省外协议资金1299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8272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5元,同比增长18%。

西三镇位于红河州北部,是红河州及弥勒县的北大门。东、西、北三面与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彝族自治县接壤,三那线、石新二级公路两条国道在风景秀丽的镇政府所在地花口龙潭交汇,北距昆明132千米,南距州府个旧140千米,北延42千米达南昆铁路石林火车站。

   全镇土地总面积288.8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35478亩,海拔1476~2137米之间,属典型的喀斯物地貌。境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64.4%;蕴藏有丰富的大理石、马牙石、褐铁矿、红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源于斯地、享誉世界的“阿细跳月”,乃中华民族文化之奇葩。境内有旅游胜地锦屏山风景区。家业主要以烤烟、玉米、小麦等种植业和黄牛、黑山羊等养殖业为主,以石材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方兴未艾。

   西三镇与相邻西一镇同属云南省革命老区,省级扶贫攻坚乡。全镇有9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47个自然村,2001年末总人口22348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2%。全镇经济总收入4197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413.8万元,财政收入352万元,农民人均纯1231元。

   彝山西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石材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投资开发的理想之地。西三人民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开垦这片神奇、美丽的热土!

".。

东山镇地处弥勒市东部,是两州(文山、红河)三县市(弥勒、泸西、丘北)七乡镇(弥阳、新哨、竹园、江边、永宁、新店、舍得)的交界处,距弥勒市区48千米。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黑虎将军张冲的故乡。镇域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北高、东南低,悬崖峭壁围绕中部,最高海拔2315米,最低海拔867米,全镇国土面积368平方千米。全镇辖新寨、旧城、舍木、龙细、大栗、安产、铺龙、洛那8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镇总户数5966户,总人口21673人,其中:男性11907人(占总人口的54.9%)、女性9766人(占总人口的45.1%);乡村人口18457人(占总人口的85.2%)、城镇人口3216人(占总人口的14.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人。主要居住着汉、彝、壮、苗等4种主体民族,汉族4611人;少数民族17062人(占总人口的78.4%),其中:彝族14372人、壮族1498人、苗族1131人。

【经济概貌】201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完成3.71亿元,增长23%;现价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97亿元,增长12%;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3916万元,下降1.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802万元,增长7.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95万元,是年初预算批复数1076万元的1.39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94元,增长23%;粮食总产量1.85万吨,增长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6亿元,增长35.1%。

地理位置 五山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与玉溪地区华宁县接壤,西南与建水县隔南盘江相望。境内最高海拔2150米,最低海拨1108米。2002年降雨量lll8毫米,年平均气温1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国土面积366平方千米。乡政府所在地四家村海拔1700米,距县城58千米。

  行政区划 全乡辖四家、觅利、箐口、乌衣、牛平、舍姑、则居、石头寨8个村民委员会,有49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02年末总户数4037户,总人口17329人,其中:女8626人,占49.8%;男8703人,占50.2%。农业人口16848人;少数民族人口16684人,占人口总数的96.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7.2人。

  经济概貌 2002年末,全乡不变价工农业总产值2047万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农业总产值1905万元,增长2.2%;工业总产值142万元,比上年增长ll%。农村经济总收入2832万元,增长3.5%。财政收入293.9万元,比上年增5l%,财政支出421.9万元,比上年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901元,比上年增长5.4%。

  农业生产 2002年,全乡有耕地面积41960亩,人均耕地2.49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00254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268亩,占总播面积的76%,主要有包谷、小麦等,总产量1026.5万千克,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花生等,烤烟栽种面积12000亩,收购量完成113万千克。花生、油菜等其它作物3603亩。

  乡镇企业 2002年有乡镇企业170个(均为个体户),从业人员214人。乡镇企业现价总产值453万元,比上年增长34%,营业收入534.38万元。

  土地林业 2002年,全乡完成地籍调查6宗,处理违法占地1件,完成48宗非农建设用地追踪调查,审核报批农村居民建房用地6.25亩,其中耕地4.1亩,非耕地2.15亩。调处林地纠纷5件10次。全乡有森林面积32000亩,其中:用材林31500亩,防护林1287.5亩,森林覆盖率18.3%。2002年植树造林1500亩,其中:退耕还林360亩,公益造林960亩,四旁植树7万株。

江边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东南部,乡政府距弥勒城64公里。属典型的山地地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立体气候,最高海拔1760米,最低海拔920米。森林覆盖率29%,辖7个村民委员会,62个村民小组。共有4179户14719人,外出务工人员1800人,贫困人口1076户4570人。其中:农业人口13694人(占总人口的 93.6%),非农业人口933人(占总人口的6.4%)。居住着彝、壮、傣、苗等民族,全乡国土面积390.3平方公里,有耕地23.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达15.8亩。林地18.2万亩,人均12.4亩,种植核桃6.15万亩,挂果8000余亩,传统种植业为玉米、烤烟和甘蔗;特色产业为芒果、核桃、板栗和万寿菊;养殖业以黑山羊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