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派潭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派潭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清乾隆八年(1743),宋氏祖公宋家德由韶关新丰县迁入开居,取村名为小迳。

解放前(1947年)是东江游击队第三支根据地。

解放初期属派潭东乡第九村。

1952年划分为小径小乡。

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分为第一、二两个初级社。

1955年成立万民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小迳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小迳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小迳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1952年土改时划分为湴汾小乡。

1955年合作化时分为第四、第十一两个初级社。

1956年合并称为共和高级农业社。

1958年公社化时期,由湴汾、尹屋、湖田埔、埔可等几条自然村成立大队,因大队部驻地在湴汾村,取名湴汾大队。

1960年湴汾自然村分出,独立成立湴汾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湴汾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湴汾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1978年,从小迳、湾吓两个大队划分出来成立邓村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改称为邓村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设邓村村民委员会,属派潭镇。

[详细]

宋代由邓氏建村;元至正1352年,林氏祖公林秀贤由石滩镇碧江村迁入,取名邓路吓。

解放初期为派西乡十六村。

1952年土改时划分邓路吓小乡并入水贝小乡。

1956年合作化时为红锋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大队,称邓路吓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邓路吓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邓路吓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解放初期为派西乡十九村。

1952年土改时划分为大田围小乡并入水贝小乡。

1956年合作化时为丰满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大队,按村自然村面积大小称大田围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为大田围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大田围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张氏开居始祖于元末来此开居建村,因此地有一间店铺,且村地势较高,故取名高铺,后取谐音称为高埔。

明末清初,部分村民迁出另建新村,原村称旧高埔。

解放初期为派西乡十村。

1952年土改后划分为旧高埔小乡。

1956年合作化称红星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旧高埔大队。

1971年为方便交通,把大队部迁建在花地头(土名)。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旧高埔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旧高埔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解放初期属派西乡第八村。

1952年土改时划分小乡并入佳桐岭小乡。

1956年合作化时和斗岗、墩头合并为农锋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又与斗岗、墩头分开,成立拖罗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改称为拖罗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拖罗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明末清初何氏和范氏来此地开居,取名玉枕。

解放初期为派西乡九村。

1952年土改时划分为玉枕小乡并入佳桐岭小乡。

1956年合作化取名为农勤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玉枕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为玉枕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玉枕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明成化(1465-1487)年间建村。

解放初期属派北乡第七村。

1952年土改时划分为七境乡。

1957年办高级社叫和平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七境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七境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七境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明末建村,取名双合寮。

解放初期为派北乡第十村。

1952年土改称双合寮小乡。

1957年办高级社叫联丰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双合寮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双合寮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双合寮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解放初期属派北乡第六村。

1952年土改划分为小乡。

1957年办高级社,叫灵丰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叫亚口窿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亚口窿乡。

1985年,更名为亚口冚。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亚口冚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解放初期为派北乡第九村。

1952年土改称亚如冚小乡。

1957年办高级社,为群丰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按该区域中面积最大的自然村称亚如冚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亚如冚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亚如冚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解放初期属派北乡第八村。

1952年土改时划分为樟洞坑乡。

1957年农业合作化成立樟洞坑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樟洞坑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樟洞坑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樟洞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解放初期为派北乡第三村。

1952年土改时成立高滩小乡。

1957年办高级社叫农丰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大队,因驻地高滩而得名高滩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高滩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高滩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清嘉庆年间(1796-1820)村民由新丰县沙田迁来定居,取名上九陂。

解放初期属派北乡第十五村。

1952年土改时划分为上九陂小乡。

1957年办高级社时叫民锋社。

1958年公社化,成立大队初期属高滩大队辖。

1962年体制下放,拆分出来成立上九陂大队。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上九陂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称上九陂村民委员会,属派潭镇辖,名称沿用至今。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