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平塘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平塘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平舟镇位于贵州省南部,坐落在被誉为“玉水金盆”的平塘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物流中心。距贵新高等级公路最近处3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气候温和,享有“全国最美小城”之美誉。

平舟镇于2013年底经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平湖镇、苗二河乡、白龙乡、甘寨乡合并而成,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565亩,辖23个行政村、2个社区、325个村民小组,全镇常住人口65723人,流动人口10534人,居住着汉、布依、毛南、苗、水、侗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82%以上。

平舟镇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雨量1803毫米。境内植被保护较好,森林覆盖率51%,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典型,造就了山水风光优美怡人,为这片黄土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

平舟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油茶、辣椒、高粱、蔬菜、西瓜、桃子等。近年来,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创建要求,依托区位、气候、水源等优势,在白龙片区创建了州级农业产业园,同时平湖建有杨梅、大闸蟹、辣椒基地,在苗二河创建了“十里桃园”示范区。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页岩等。目前建有合法煤矿两个(平安煤矿、圆成煤矿),该煤矿于2010年建成,年核准生产量15万吨。其它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平舟工业发展快速。渝黔建材年产6000万块新型环保“烧结自保温空心砖”项目建成投产。三棵树劳动密集型园区第一期15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于2013年4月底建成。先期入驻的贵州平塘县缘语服装厂项目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

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除陆龙军砖厂建成投产外,先后在磨刀石村新建砖厂2个,分别是平塘县环保型机制红砖厂,投资950万元,预计6月建成投产,年创税80余万元,老寨砖厂投资2800万元,年创税200万元。

镇辖区内有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3所,小学16所,幼儿园10所(其中,公办5所,私办5所),村卫生室16个。

近年来,平舟镇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南洲大道一期工程、城市道路升级改造、平湖中学、三中、朗博天逸四星级酒店、新汽车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牙舟,古称丹竹。元代置丹竹等处蛮夷长官司,明代改置丹竹长官司,清代改置牙舟汛。民国3年(1914年)平舟县建立后,先后设区、镇、联保、乡等。解放后,先后为区、乡政府及公社管委会驻地。1983年复设乡。1991年10月,撤区并乡,设立牙舟镇。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牙舟镇由原牙舟镇、谷硐乡、卡罗乡合并而成。

牙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平塘县的中部重镇。总面积394.74平方公里,是平塘县区域面积第一大镇。镇政府所在地(原牙舟镇兴陶村余家坡组)距县城29公里,距掌布景区33公里,册山公路、坪掌公路从牙舟境内穿过。牙舟镇现有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768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2元。

牙舟镇,是全国有名的牙舟陶之乡。据史书记载,牙舟陶生产历史悠久,至现在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由于牙舟镇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艺。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在烧制中,表面釉层自然裂变,形成各种和谐的裂纹,酷似“冰裂”。另因牙舟陶独特的釉在烧制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颜色变化,俗称窑变。“冰裂”和“窑变”是牙舟陶独有的特征。牙舟陶在外形和图案设计上具有强列的民族文化底蕴,古朴大方,有如蜡染、刺绣中的美丽图画,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牙舟陶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选送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及“全国陶瓷展览会”和在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际展览会上展出。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被评为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并获金质奖章;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评比中,“方纹奶罐”产品获轻工业部优秀作品奖和贵州省优秀旅游产品“黄果树杯”奖,轻工业部把牙舟陶器出口产品列为部生产品种之一。

经济基础雄厚。近年来牙舟镇转变发展思路,狠抓项目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形成了烤烟、核桃、油茶、草莓、提子、佛手瓜、中药材及竹鼠、黑斑蛙、冷水鱼、万头生猪养殖、林下养鸡、丰盛种羊等种养殖支柱产业。其中,烤烟是牙舟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每年烤烟产量达3万担,产值2000余万元,牙舟主要税收来源于烤烟特产税。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牙舟镇加大跑项目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事一议”项目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基础设施。并大范围修建农民文化家园广场,安装街道路灯等基础设施,亮化集镇环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蓬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低保、就业再就业、扶贫等工作扎实推进,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通州历史悠久,唐朝名为勋州,元朝为重州蛮夷长官司,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通州里,明末王姓外委把总驻地,清朝顺治末年授土里目世袭,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法国天主教传入,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瑞士耶稣教传入,现“两教”教堂俱在。民国25—30年(公元1936—1941年)先后为大塘县和平舟县治,民国31年为通州区署机关所在地。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为区、乡、人民公社、镇政府的驻地。

通州镇位于平塘县中西部,1991年“建、并、撤”时,由原通州区的通州镇、平里乡、金桥乡合并建立,东与牙舟镇、东南与西凉乡、南与鼠场乡、西与克度镇及惠水羡塘乡、北与新塘乡及大塘镇相邻。地理位置为东经160度58分30秒,北纬25度46分20秒,东西跨度21.35公里,南北跨度32.9公里,辖境周长81.6公里,幅员面积320.2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6公里,距贵阳136公里,册三公路和平贵公路在镇区交汇,为县内中西部贸易中心,海拔1060米(平里河640米),镇内年平均气温16.50oC,无霜期282-313天,在册耕地面积23777.94亩,其中:田16248.47亩,土7529.47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 0.81亩。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有166个村民组共325个自然村寨,2013年末共有户籍总人口34386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33%。目前,全镇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业方面:围绕方解石、大理石、高岭土、硅石、重钙等矿藏资源深加工项目。引进企业投资,目前入驻企业8家,多家企业已初具规模,总投资45亿元。其中贵州盘江龙盟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工业经济以“石土”为主。农业方面: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引进企业,扶持壮大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四万两千”工程。即万亩果蔬、万亩核桃、万亩茶叶、万亩中药材和千亩烤烟、千亩玫瑰花。城镇化方面:在2014年将投入3.2个亿打造园区服务生态移民,产业孵化为主的城镇综合体。同时借助区位优势,加快旅游业发展。围绕龙塘湖、拉安河峡谷、打贵河温泉和“两教一堡”古建筑等自然风光,大力挖掘和包装镇村旅游业。实现旅游业带动地方群众增收。

大塘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掌布乡及惠水县的祥摆乡,东与牙舟镇,南与通州镇、新塘乡,西与惠水县下摆乡等接壤。全镇辖20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有256个自然村寨,4730余户。镇政府所在地大塘村距县城85公里,平塘至贵阳公路穿过镇境,另有简易公路通往掌布乡。全镇有60%村组用上了自来水,20个村通了电,17个村通了公路,3个村通了邮件。

2002年,全镇人口共1.8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72人,比全县平均数少32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79万人,占97.60%,少数民族9860余人,占53.65%。有布依族、苗族等6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5210余人,苗族人口4540余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8.36%和24.68%。

该镇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油菜籽、蕃薯、高梁、马铃薯、葵花籽、大豆、辣椒等;水果主要有梨、李、桃、柿等;林产品主要有生漆、五倍子、核桃、棕片、板栗、木材、茶叶、杂竹等。黑糯米和粳稻米是该镇的特产,所产茶叶质量甚佳。农村非农行业开展的项目有砖瓦烧制、运输及商业经营等。

1998—2002年,共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26.35万元(90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3436.57万元,占9.25万元,占0.26%。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5.81万元。累计粮食总产量36442.2吨,其中,稻谷29649.9吨,玉米3476.2吨,大豆147.08吨,小麦635吨。2002年粮食产量3997.22吨,比上年减产438.46吨,比1998年减产462.84吨。

大塘镇是苗族聚居的地区之一,苗族人口仅次于新塘乡,属贫困地区,5年中,该镇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的机遇,在坝东、谷立两村分别投资35万元,各建立林果场1个,共种植奈李、板栗、梨树等共2000多亩。".。

克度镇位于县境西南部,总面积278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98个村民组、45224人,全镇有20个党支部,党员837名。镇政府所在地金星村距县城约75公里,册三公路从镇内航龙经过,往北可至县城,往南可至罗甸,镇政府所在地于1995年5月由金星村坝迁至红塘,交通更为方便,往东6公里可到航龙,与册三公路交汇;往西南12公里至塘边镇,可达罗甸县边阳镇;往西35公里可达惠水县断杉镇。红塘集镇现有人口5500余人,其中外来流入人口约2100人;鼠场(含油岜)集镇人口约2500人,其中外来人口约300人。该镇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大豆、小麦等;主要水果有柑桔、梨、桃、葡萄、李、柿等;主要矿产有煤、紫砂陶土等。该镇所产斗笠工艺独特,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产藤椅工艺精湛,享有盛誉。
1、塘边镇概况

塘边,因老场坝桂花树旁有一口大池塘而得名塘边。

塘边镇位于东径106°45′45",北纬25°39′40"。地处贵州省南部,黔南州南部,平塘县西南边陲,东面克度镇接壤,南面与罗甸县董架乡毗邻,西面与罗甸县栗木乡相邻,北面接惠水县抵季乡、羡塘乡。政府所在地湾子村,电话0854,邮政编码558306,距县城平湖85千米。

塘边,于1991年撤区并乡,由原清水乡、塘泥乡、塘边乡合并为塘边镇,有24个村、138个村民组。2004年,合并行政村后由原来的24个村合并为10个行政区。

2013年末辖青山、清水、双河、新街、新风、湾子、兴隆、新建、塘泥、新店10个行政村,下设138个村民组。总面积195.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584亩,其中:田10707,土11877亩,人均耕地面积0.82亩,2013年底全镇总户数6993户,总人口31231人,从业人员18076人,外出务工人员131550人。镇内居住有苗、布依、水、毛南等少数民族10082人。

2013年全镇通村公路的村10个,通电话的村10个,通电视的村10个,完成村村通2157户,全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0所,在建养老院1所,现有学校(园)、教学点12所,其中中学1所,完全小学7所,教学点3个,幼儿园1所。2013年在校中小学生总数3398人,其中:中学生974人,小学生2424人。教职工175人,2013年本镇适龄儿童入学率99.75%,辍学率0,全镇共有集市场2个,农贸市场1个。

辖区最大距离18.0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05千米,总面积195.3平方米千米。其中陆地195.3平方米千米,占10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79.2人。

主要有农产品:早熟蔬菜、水稻、玉米、水麦、油菜、高梁、小米、西红市、大豆、花生、辣椒;水果主要有:桔、柿、花、葡萄、桃、李、枇杷等。

2、地理气候

地处平塘县西南边陲,地势比较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属侵蚀、剥蚀、溶蚀的中切割中山台地貌。全镇平均海拨840米,境内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一月平均气温6.2℃,七月平均气温27℃,无霜期300多天,年平均降雨量1240㎜。

3、河流水文

境内河道属珠江流域,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霸王河,从惠水县流经境内清水村至克度镇,长约22千米,流域面积251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0立方米/秒。

4、资源条件

境内地表查明有方解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其中:方解石储量约为500亿吨,优质石灰石储量约1500亿吨,尚示深探地下矿物质。境内有野生种子植物80余种,有野生动物50余种. 境内有一组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打岱河天坑群。塘边镇的打鸟世界级天坑群位于新建村打代河,坑顶最高海拔为1137米,坑底最低海拔548米。其原始森林茂密,洞穴、暗河景观十分壮丽,坑内的生物物种极为丰富。

打鸟天坑群在世界地质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恢弘、壮丽、秀美的特点,因其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记载了海洋向陆地变化的全过程,是除峰林、峰丛、石林、地下河之外的又一特色岩溶景观。打鸟世界级天坑群由打代河天坑、安家洞猫底陀天坑、倒陀天坑、瑶人湾天坑、音洞天坑、打赖河天坑等大大小小12个天坑组成,天坑群范围约20平方公里,其深度均超过300米以上,旅游开发前景可观。

甲茶镇位于平塘县东南部,甲茶镇距县城24公里、距省道册三线10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撤原摆茹镇、西凉乡成立甲茶镇),总面积322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村、200个村民组。 13个村分别是摆河村、摆洗村、马场村、甲茶村、新优村、兴荣村、金贡村、拉抹村、堡上村、团结村、兴发村、六寨村、冗空村。截止2014年3月共有总户数8046户,总人口32457人。东接者密镇,南邻广西南丹县月里镇,西连牙舟镇,北靠平舟镇。镇政府所在地为摆河村,海拔770米。全镇耕地总面积27564.85亩(其中,田13226.83亩,土14338.02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坡2万余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大米、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朝天椒、中药材、核桃、刺梨、油茶等,特色养殖有大闸蟹、种桑养蚕、养羊等,水果有梨。境内有著名的甲茶景区,是平塘县重点旅游乡镇。

由于缺少助民增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全镇仍有8391人处于贫困线下。为确保2014年全镇顺利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与全县同步进入小康,镇党委政府紧扣“一圈两翼”的格局,围绕“强产业、扩城镇、打基础”的总体部署,确立了“123”(2018年同步建成小康一个目标,主攻万亩刺梨产业园和旅游文化产业园两个园区,抓好党建夯基、管理创新和项目拉动三大工程)为发展目标,狠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动真情、动真格转变干部作风,理顺群众情绪,多争快上民生项目,多管齐下发展惠民产业。

名称来历 者密镇自古以来是毛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由于古时商贸发达,地狭人稠,佯黄语称为“挤密”,201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与四寨镇合并称“者密”。

地理位置 者密镇位于东经107°21′23.77″北纬

25°41′31.06″,是平塘县南下通道的乡镇,位于平塘县东南部。东接独山县尧梭乡、上司镇,南与独山县下司镇、广西月里镇相连,西与甲茶镇为邻,北与平舟镇和卡蒲乡接壤。镇政府驻地金玉村距县城28公里,距省会贵阳市194公里。

行政区划 者密镇辖金玉村、茂村村、六硐村、平河村、拉关村、甲青村、甲拉村、拉岩村、和平村、福荣村、沙坡村、幸福村、红旗村等14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共计248个村民组,187个自然村寨。

面积人口 全镇总面积37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0.46人。2014年第一季度末,辖区总人口33473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863人,农业人口32574,占总人口数的97.31%;男性17348人,占51.82%;女性16089人,占48.06%;全镇以少数民族为主居住着毛南族、布依族、苗族、汉族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9809人,占总人口数89.05%者密镇其中毛南族人口15230人,占总人口数45.49%,布依族人口14087人、占总人口数40.08%。是县内毛南族人口居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刺绣和腊染,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地形地貌 者密镇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坡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上,位于县境东南部,全镇以山地地形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境内海拔最高880米,最低点海拔288米,山地面积310.1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50.02平方公里,坝地面积10.2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者密镇处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暖湿润,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至8月。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生长,对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资源 者密镇六硐坝区有独具特色毛南民族风情和风光绚丽的河头风光。集中有毛南族文化、毛南民居、六硐田园风光、沙滩、草地、美食、清澈见底的河水、适宜开展极限运动的悬崖、全国最佳的飞伞运动场地、鬼斧神工的天生桥、巧夺天工的天然溶硐、亿万年天然形成的疑似冰臼、最宜徒步旅行的驴友线路(六硐至甲茶)、各俱特色的摄影采风点、美不胜收的甲青大峡谷等自然美景,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是承接平舟河景区到甲茶景区的最佳绎站。茂村村有始建于1850年的寿星桥和始建于1840年的泰合桥,两座古代石拱桥上分别雕刻有重达千余斤的石象、石狮。清秀的山水、宜人的气候、发育完整卡斯特地域地貌和风光绮丽的高山深谷、多姿多态的石灰岩溶景观,“游毛南风情,尝山间美食,宿悬崖草滩,玩极限超越,摄万千世界”是我镇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土地资源 全镇耕地面积为26023.33亩(其中田面积16927亩,土面积10136亩),人均占有耕地1.28亩,荒山、荒坡面积10余万亩。林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沙坡村、拉栗村、幸福村、红旗村,主要种类有栗木林、马尾松林、柏木林等,有可开发利用的荒山10万余亩。

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硅石、大理石(其中煤矿理论储存量约达200万吨;硅铁矿理论储存量约达100万吨)。

水能资源 镇域六硐坝区内有平舟河从北向南穿过,河道两岸峡谷深邃,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储备量160万立方,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120万立方。

掌布镇于2012年10月正式撤乡建镇,掌布镇地处平塘县境西北部,东与都匀市石龙乡接壤,南靠本县牙舟镇、西与惠水县宁旺乡相邻,北与贵定县铁厂乡隔河相望,总面积172.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85米,森林覆盖率为73%,镇政府府驻地距平塘县城63公里。全镇辖5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寨,2620户11214人。现有耕地面积8894亩,其中:田4492亩,土4402亩。 居住有布依族、汉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布依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76.8%,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聚居镇。布依族语言、服饰、住房、生活习惯及民风民俗保存得较完好,民族风情十分浓郁。辖区有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掌布“藏字石”景区,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有奇山、奇水、奇石等景物景观30多个,其中“藏字石”景点所呈现的“中國共産党”五字,系天然形成,距今2.7亿年,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镇境内还有待开发的龙塘湖景区、练石峡等,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苗二河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卡蒲毛南族乡、南和西南与平湖镇及甘寨乡、西与白龙乡相毗邻,北与都匀市沙寨乡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苗二河村距县城5公里,平塘至都匀的公路通过乡政府所在地。全乡辖9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有51个自然村寨2496户。全乡有9个村用上了自来水,9个村通了电,9个村通了公路,7个村通了电话,9个村通邮件。

2002年,全乡人口1.06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65人,比全县平均数多68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05万人,占98.5%,少数民族9201人,占86%,有布依、苗、水、毛南等8个少数民族。布依族8140余人,占总人口的76.35%。

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蕃薯、高梁、马铃薯、辣椒、油菜籽等;林产品有油桐籽、板栗、核桃、杂竹等。主要水果有柑桔、桃、李、梨、柿、葡萄等,桃的产量占全县第一位。主要畜禽产品有牛、猪、禽蛋等。主要水产品有鱼、鳖。该乡原煤藏量较丰富,煤质较好,拉坳、冗乃是主要矿点。农村非农行业开展的主要项目有采煤、采石、石灰、砖瓦、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

1998—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完成4715.17万元(90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2885.09万元,占61.2%;林业产值837.41万元,占17.76%;牧业产值986.83万元,占20.09%;渔业产值5.84万元,占0.12%。200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4.73万元,比上年增长6%,比1998年增长19.67%。粮食总产量累计完成13967吨。5年中,苗二河乡党委、政府在大力发展科技兴农,实行科学种田的同时,狠抓水果生产和林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从1991年起,苗二河乡根据本地的土壤及气候情况,大力发展水果生产。 2002年,各种水果产量达745.87吨,其中:桃子占88%以上。水果远销到都匀、贵阳、广西南丹等地,水果生产已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苗二河乡也因此成为我县的水果生产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1998—2002年,苗二河乡共植树造林1.68万亩,仅2002年就造林3840余亩。该乡的双河村大田组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群众从实际出发,“靠山养山,养山吃山”,走出了一条造林植树致富的路子。林地从1980年仅有的800余亩发展到1999年的20.。

全国唯一的卡蒲毛南族乡位于平塘县境东部,距贵新高速公路18公里,由1991年“建并撤”前的平湖区卡蒲乡和者密区河中乡合并而成,是贵州毛南族的唯一发祥地,有平塘县“东大门”之称。辖区总面积108.2平方公里,北高南低,东西辖丘陵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典型的喀斯特与山区交错地貌,森林覆盖率66.37%,年降雨量1280毫升,无霜期320天,平均气温18.5度,卡蒲河南北向流经甲地、交懂、场河、下寨、亮寨、课寨、者街、麻来、更弄、河中、麻衣等村组,长19.67公里,平均海拔850米,水资源分配不均,生态植被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休闲度假养生首选之地。

全乡辖6个村52个组125个自然村寨。耕地面积:田5321亩,土4113亩,总人口13341人,民族组成有毛南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壮族、苗族,其中毛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9%,为世居土著民族。

主要经济产业:金银花,蓝莓、核桃、桉树,花椒,油茶,板栗,葡萄,杨梅、养心草、椿树、何首乌、生态养羊、养鸽、养蛇、养牛、能繁母猪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名特产品:卡蒲毛南醇美酒、卡蒲毛南土布床单、刺绣、鸽蛋等。

主要矿产资源:煤炭资源丰富、兼有方解石、硫铁矿、铅锌矿、高岭土等。

有国家小I型水库(卡蒲水库,库容391万立方米),一个卡蒲毛南族文化产业园。集镇距平塘县城17公里,距独山高速公路18.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帮扶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乡镇之一。

发展的定位:打造中国毛南第一乡,中国贵州最具魅力的毛南民族风情小镇。

卡蒲毛南族乡历史悠久,山清秀美,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毛南族,其民俗风情魅力无穷,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舞蹈“猴鼓舞”有“活化石”的美称,火把节、迎春节、舞火龙、女儿节、毛南山歌、迎宾拦门歌、扒鼂舞粑棒舞、地牯牛、刺绣、建筑、雕刻等民风民俗、民族歌舞、民族工艺远近闻名。

寻找、研究毛南族的根源在卡蒲,卡蒲是贵州毛南族唯一的最原始、最古老、最正宗的发祥地,也成为中外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各级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2011年9月7日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场河村被评为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卡蒲毛南族乡2012年8月列入贵州省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乡镇之一,场河村交懂组2013年8月列入贵州50个最原始保护村落。

白龙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北面、东北面、西北面与都匀市接壤,南与甘寨乡、卡罗乡、西与谷硐乡、东与苗二河乡毗邻。全乡辖12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寨,3000余户。乡政府所在地交董村距县城13公里,全乡有12个地用上了自来水,12个村用上了电,12个村通了公路,8个村通了电话,12个村通邮件。

2002年,全乡人口共1.3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90人,比全县平均数少8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占94.02%,少数民族1.19万6人,占90.87%,有布依族、苗族等5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1.08万人,占总人口的81.94%;苗族1151人,占8.7%。

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油菜籽、烤烟、蕃薯、辣椒、大豆、花生、青麻、高梁等;主要林产品有油桐籽、油茶籽、五倍子、棕片、竹笋干、木材、杂竹等。水产品有鱼。煤是主要矿产。非农行业开展的主要项目有采煤、农副产品加工、商业经营等。

1998—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087.49万元(90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3776.17万元,占74.22%;林业产值323.03万元,占6.35%;牧业产值984.36万元,占19.35%;渔业产值3.91万元,占0.1%。200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1.48万元,比上年下降7.98%。粮食累计总产量2.12万吨。

该乡在龙兴村与卡蒲村交界处,发现了较大规模景观奇异的岩溶洞,修整后将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已作为县级风景名胜旅游点加以保护。而京舟坝子地势平坦,水清木秀,风光依人,米质优良,近年来随着该乡林业及生态建设的加强,在沿河两岸种植麻竹8070株,种植杉木46800株,极大改善旅游环境,观光旅游人数不断攀升,旅游业将成为该乡新的经济增长点。

甘寨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平湖镇、南与摆茹镇、西与卡罗乡、北与白龙乡毗邻,全乡辖6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43个自然村寨,2130余户。乡政府所在地甘寨村距县城约13公里,册三公路穿过乡境,交通方便,全乡有6个村用上了自来水,村村通电,6个村通了公路,4个村通了程控电话,6个村通邮件,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乡70%以上的村组。

2002年,全乡人口共8930余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30人,比全县平均数多31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8310多人,占99%,少数民族5590多人,占62.6%,有布依族、苗族等6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3730多人,占总人口的41.72%;苗族1226人,占总人口的13.7%。

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蕃薯、高梁、葵花籽、油菜籽、辣椒、烤烟等;主要林产品有油桐籽、五倍子、茶叶、杂竹等。矿产主要有煤。农村非农行业开展的主要项目有砖瓦、石灰、采煤、农副产品加工等。

1998—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完成6346.9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302.75万元,占69.42%;林业产值887.25万元,占8.7%;牧业产值973.36万元,占21.51%;渔业产值13.59万元,占0.4%。200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1.73万元,比上年增长19.13%,比1998年增长46.4%。5年粮食累计总产量16160.12吨。

卡罗乡位于县境中部,东与白龙乡,西与牙舟镇、南、东南与摆茹镇为邻。全乡辖7个行政村,56个村民组,有53个自然村寨,2130余户,乡政府所在地卡罗村距县城约19公里,有简易公路12公里至甲桐片区,15公里至谷硐乡。全乡各个村都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电、通了公路、通了邮件,有4个村通电话。

2002年,全乡人口9630多人,平均每平方公里91人,比全县平均数少7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9523人,占98.8%,少数民族人口655人,占27.5%,有布依族、苗族等6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189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9.7%。

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小麦、油菜籽、烤烟、辣椒、大豆、高梁、马铃薯、蕃薯等;水果有梨、柿、桃、李等;林产品有油桐籽、五倍子、棕片、板栗、材材、茶叶、杂竹等;水产品有鱼;矿产有石油,储量有待探明。农村非农行业开展的项目主要有砖瓦、建筑、运输、加工业等。

1998—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完成7439.12万元(90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4548.7万元,占60.7%;林业产值608.33万元,占8.1%;牧业产值1290.8万元,占22.9%;渔业产值1.41万元,占0.1%。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0.17万元,比上年增长28.66%,比1998年增长41.9%。粮食总产量累计达1.84万吨。

谷硐乡位于县境北部,北与都匀市凯酉乡接壤,东与白龙乡、南与牙舟镇、西与掌布乡为邻。全乡辖5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有86个自然村寨,1531户。乡政府据地场坝村有公路通至卡罗乡与册三公路交汇,距县城30公里,全乡有5个村用上了自来水,5个村通了电,5个村通了公路,1个村通了电话,5个村通了邮件。

2002年,全乡人口6680余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6人,比全县平均数少51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600余人,占99%,少数民族3010余人,占45.08%,有布依族、苗族等8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40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1.1%,苗族156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3.41%。

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油菜籽、烤烟、辣椒、蕃薯、马铃薯、高梁等;水果有梨、桃、李、杨梅等。林产品有油桐籽、五倍子、棕片、核桃、板栗、木材、茶叶、杂竹等。水产有鱼类。矿产主要有煤和汞,50年代曾在该乡建立过汞矿厂。该乡为县内木材重要产地。

1998—2002年,农林牲渔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743.54万元(90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1601.83万元,占65.41%;林业产值361.92万元,占14.78%;牧业产值483.72万元,占19.75%;渔业产值1.57万元,占0.06%。200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00.43万元,比上年增长35.06%,比1998年增长65.45%。粮食总产量累计达8520.09吨,2002年粮食总产量2248.48吨。

谷硐乡在2002年按照县里统一部署,加大珠江防护林的造林力度,造林达12090亩,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坡改梯500亩。乡党委、政府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挖修谷硐至白龙乡公路路段长8.6公里,宽8米的路面。修整了卡罗乡至谷硐的公路路面,并多方筹资修建了农贸市场和办公大楼,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