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黔西市花溪彝族苗族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黔西市花溪彝族苗族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古名“花鸡寨”。相传,明末清初,谢姓人家饲养一窝花鸡,羽毛十分漂亮,被寨主相中,协商用周围的土地换取这窝鸡,故取寨名“花鸡寨”。后讹为“花溪寨”。后取“富国强民”之意,更名“兴民”。
相传,太平天国时,有军队在此作战,尸横遍野就地挖坑掩埋,习称“挖陇”。
原名“老鸹寨”。后因境内有两幢古老的木材瓦房,更名“瓦房”。
此地古名“仡佬坝”;即仡佬族居住的坝子,后因谐音演变为“郭佬坝”,简称“郭佬”。
“借魁”在彝族语中的意思为漆树前面的地方,后以“借魁“作村名。
清朝末年,土匪四起,高、吴两家与土匪结仇,为躲避土匪,搬迁至蜂岩大洞内躲避,土匪发现后久攻不下,便采取火攻,欲将两族人熏死,但未成功,后人为铭记难忘岁月,因蜂岩大洞地处平坝,习称“蜂岩坪”。后去岩为“蜂坪”,谐音讹为“丰坪”。即“事态息,风平浪静”之意。
境内有一座小山,远看形似大钟,得名“钟山”。后以“钟山”冠村名。
境内有一坝子,沙质含量多,故名“沙坝”。后沿用为村名。
彝语“安作底”译音为“麻雀多的地方”,后以“安作”为村名。
早期,修建街道时发现,此地为岩石层质地,地底下有一块长约1公里相对完整的岩石,当地方言称整块为“耿块”,故会意称“耿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