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秦州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秦州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49年以前,称大城镇公所,管辖大城、东关。

1949年后,为大城区政府。

1955年,分设大城、东关2街道。

1959年,改为大城管理区。

1965年,复为大城街道。

民国元年(1912年)后,境域内藉河以南归天水县东十里乡管辖,藉河以北归天水县仁寿乡管辖。

1949年8月后,由五里铺、石马坪2乡及天水县东十里乡分管。

1984年,设立七里墩街道,将原东关办事处管辖的东方红一、东方红二、五里铺一、五里铺二、七里墩一、七里墩二、七里墩三、七里墩四、七里墩五、七里墩60个居民委员会,划归七里墩街道。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大城镇公所。

1949年8月后,属大城区政府的一、二街公所。

1955年,设立东关街道。

1959年,改为东关管理区。

1965年,撤区设街道。

1949年以前,称中城镇公所,管辖中城、北关,为保甲编制。

1949年8月,将西关忠义巷、大同路以东地段划归中城,称中城区政府,下设4街公所。

1955年,改为中城街道。

1959年,又改为中城管理区。

1965年,复为中城街道。

民国元年(1912年后),称西关镇公所,辖西关,伏羲城,以保甲编制。

1949年8月后,始建西关区人民政府,下设5街公所。

1955年,改为西关街道。

1959年,改为西关管理局。

1965年,复为西关街道。

1949年以前,辖区只有零星村庄。

1984年,设立石马坪街道,将原东关街道管辖的石马坪居民委员会,西关街道管辖的桥一、桥二居民委员会划归石马坪街道。

1985年2月,设立青年林、廖家磨、材改厂、长通厂4个居民委员会。

1949年8月后,属天水县第十二区皂郊镇。

1962年,属西关街道与吕二公社管辖区。

1984年1月,设立天水郡街道,将原西关办事处管辖的11个居民委员会划归天水郡街道。

民国元年(1912年)后,境域分属于东十里乡、西十里乡、而立镇、皂郊镇管辖。

1949年,为城郊区政府玉泉乡、石马坪乡和吕二乡管辖。

1958年,撤区并乡时并入吕二沟公社。

1960年,属城关管理区、城南管理区和城北管理区。

1961年,属城关公社、吕二公社和玉泉公社。

1983年,分别改为环城乡、吕二乡和玉泉乡。

2003年12月,玉泉、吕二、环城三乡合并为玉泉镇。

民国元年(1912年)后,称而立镇,取“三十而立”之意。

1949年后,称太京乡。

1952年10月,建立第十六区政府。

1958年,并入藉口公社,属田家庄管理区。

1961年,又从藉口划出,后与窝驼公社合并,成立太京公社。

1971年12月,由天水县划归天水市管辖。

1983年,改为太京乡。

2002年6月,撤乡建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后,境域分别由而立镇和铁炉镇所辖。

1949年后,属天水县十六区藉口乡。

1956年,合并藉口区,下设金河、中灵、放牛、藉阳、藉口5乡。

1958年3月,设立藉口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85年,划归秦城区。

2002年6月,撤乡建镇。

2003年12月,乡镇区划调,整铁炉乡并入藉口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

南宋时,境域称皂郊堡。

明清时,称皂郊镇。

1949年,设皂郊乡。

1958年,改为皂郊公社。

1965年,兴隆公社并入。

1971年12月,由天水县划归天水市管辖。

1985年,设皂郊乡,乡政府设在皂郊村。

2001年,撤乡建镇。

2003年10月,撤乡并镇后将原店镇乡并入皂郊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

明清时,为成县上店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划归徽县为汪川镇。

1949年后,属徽县第六区管辖。

1958年,划入天水县,与大门、苏成、闫集公社合并为大门公社。

1961年,和大门、苏成、闫集公社分开,成立汪川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85年,划入秦城区。

2003年12月,乡镇区划调整,苏成乡并入汪川镇。

2005年1月,归属秦州区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牡丹镇。

1949年后,属天水县第十一区保丰、普岔、丰峪、秦岭、杨家寺、草川、海地7乡。

1958年,合并为秦岭公社。

1961年,公社划小成立牡丹、秦岭、杨家寺、草川、大柳树、海池、普岔7公社。

1969年,草川公社并入牡丹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85年,划归秦城区。

2001年9月,撤乡建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

古代,为冀戎活动区域。

秦汉时,属冀县。

北魏时,曾设当亭县。

隋代,属冀城县。

宋元时,称夕阳镇。

明代,改为关子镇,为州城以西第一大镇,天水至甘谷咽喉要道。

清代,称秦州关。

民国元年(1912年)后,为天水县第四区。

1949年后,关子为第十区,下设关子、冯金、藉源、七十铺、石川等乡。

1956年,合并为藉口区关子乡。

1958年,设立关子公社。

1961年,划分为关子、中灵、藉源、玉阳、冯集5公社。

1968年,合并为关子公社。

1971年,划归天水市,不久复归天水县辖。

1983年,改为乡。

1985年,划归秦城区。

2001年9月,撤乡建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

明清时,为平南镇,是秦州所辖十镇之一。

1949年后,在平南设天水县第十二区,下辖平南乡。

1956年,撤区并乡仍为平南乡。

1958年,为兴隆公社平南管理区。

1961年,公社划小后,为皂郊区管辖,设平南、丁家川、黑林3公社。

1966年,将丁家川公社部分大队划归平南公社。

1968年,黑林公社并入平南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85年,划归秦城区。

2001年9月,撤乡建平南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