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柘荣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柘荣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清光绪前属霞浦县灵霍乡柘洋上里。

清宣统时划为霞浦县柘洋上西区,1931年改为第四区。

1934年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驻地)。

1935年设柳城镇,1940年始建双城镇。

1950年建立新城乡、溪坪乡、属第一区;1952年改称城关镇;1956年撤区改称双城镇,1965年改名城关人民公社。

1980年10月又建立城关镇;1981年9月复称双城镇。

1935年划为富溪镇联保处,1940年改称富蒲乡,1944年更名武陵乡。

1950年建立富溪乡,第二区公所驻地;1956年改称富溪区;1958年组建人民公社改称富溪公社;1984年10月,恢复乡建制,1992年撤乡建镇。

1958年10月命名柘荣公社,1961年7月改名柘荣区,同年10月又改名城郊区,1965年1月改名称城郊公社,1970年因撤县又更名柘荣公社,1975年复县又复名城关公社,1980年10月增设城关镇,同时改称城郊公社,1984年将公社更名为城郊乡。

1934年为乍洋村苏维埃政府驻地。

1935年成立乍洋保,属乍仙乡联保,1940年改称属乍玉乡,1944年改属石阳乡等均为乡公所驻地。

同年6月撤乡改属双城镇,1950年建立乍洋乡;1958年改称岐洋公社,1959年改属柘荣公社,1961年改称乍洋小公社,1965年改为乍洋公社,1984年又改称乍洋乡。

民国23年(1934年)苏区时期,境内建立东源、太洋2个乡苏维埃政府;桃坑里、完店、东岩、鸳鸯头、绸岭、洋边、西源、杨家溪、上坭、山场等10个村苏维埃政府。

1935年,国民政府曾在境内设东源、桃坑、太洋3个乡;1937年,东源与桃坑二乡合并为东桃乡,太洋与湄洋二乡合并为湄泰乡;1938年、1930年,湄泰与东桃二乡又先后并入柳城镇和双城镇,原来的东源、桃坑、太洋三个乡,降为镇辖的东源、青岭(青岚面、绸岭的合称)、西源三个保1950年6月,废除保甲,东源、青岭、西源改为第一区的3个乡;1952年7月,调整为东源、绸岭、桃坑、西源四个区属乡;1954年,扩编为东源、绸岭、鸳鸯头、桃坑、西源五个区属乡;1956年,又恢复为东源、青岚面、桃坑、太洋四个区属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乡改为大队,属柘荣公社管辖。

1961年恢复区建制,原来的大队变成区属小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建立县属东源公社。

1984年改为东源乡。

1913年属乡农会。

1934年属黄柏乡苏维埃政府。

1944年属武陵乡。

1950年为黄柏乡,属第二区;1958年属富溪公社;1961年属富溪区;1965年属黄柏人民公社,1984年属黄柏乡。

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1934年,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时期,在今乡辖境曾设立宅中、山樟、西溪3个乡和岭门、白岩、桐元、上坪坑、大冈、蔡山、西坪、西山头、东溪兜、牛项10个村红色政权。

1935年-1939年,属柘洋特种区宅中乡;1930年,与菖蒲洋乡合并为菖宅乡(乡公所设菖蒲洋村);1943年12月,菖宅乡又与富蒲乡合并为武陵乡(乡公所设富溪村),境内设宅中、双溪2个保。

1950年6月,废除保甲,成立宅中、双溪2个区属乡;1952年为宅中、西溪、山樟3个区属乡;1954年为宅中、西溪、山樟、后垄4个区属乡;1956年为宅中、西溪、后垄3个区属乡;1958年8月为区属宅中乡。

公社化初期,改为富溪公社的宅中、西溪、后垄3个大队,后又为区属的宅中、西溪2个小公社。

1965年设立宅中公社,1984年恢复为宅中乡。

清光绪前属霞浦县灵霍乡柘洋上里三十都,清宣统时划属柘洋上西区。

1934年成立楮坪乡苏维埃政府。

1935年为柘洋特种区楮坪乡联保处驻地;1938年改称三坪乡;1940年改称英坪乡;1944年更名康平乡。

1950年建立楮坪乡,属第三区。

1955年区公所迁移楮坪村。

1958年改称楮坪公社,1961年政社分设复称楮坪区。

1965年撤区并社,又称楮坪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楮坪乡。

1936年为英窦坑联保办事处驻地,1939年撤并楮坪改称属英坪乡。

1950年成立英山乡属第三区,1956年改称楮坪区,1961年又改称楮坪区英山公社,1965年撤区并社,仍称英山公社,直属县辖,1984年改称为英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