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三岔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三岔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明洪武二年(1369),湖南、贵州、湖北、荆州等地,洪水等自然灾害不断,李、张、王、杨、刘、谭、胡、文、卫、郭、向、黄、曾、祝、周、陈等姓人家相继迁居于此,繁衍生息。

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军民指挥使司,清属湖北省施南府恩施县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为三岔口联保第六保,属恩施县第二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三岔口乡第六保,属第二东乡区(新塘);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为第六保,属三岔乡。

1950年属龙凤区三岔乡;1953年属三区(三岔)三岔镇。

1958年为大河管理区,属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为大河公社,属三岔区,下辖红星、红卫、胜利3个大队;1968年为大河公社革命委员会,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下辖红星、红卫、胜利3个大队;1975年为大河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红星、红卫、胜利三个大队;1982年为三岔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红星、红卫、胜利3个大队。

1984为三岔镇,属三岔区,下辖水井槽、大淌两个村。

1997年撤区建乡,为三岔口管理区,属三岔乡,下辖水井槽、大淌两个村。

2002年撤销管理区,合并大村,将大淌、四方碑(原燕子坝管理区)、水井槽合并为三岔口社区居委会,属三岔乡,下辖大淌、四方碑、水井槽、白杨坪四个居民小组至今。

2017年,三岔乡改镇,属三岔镇,下辖大淌、四方碑、水井槽、白杨坪4个居民小组。

明洪武二年(1369)至嘉庆年间(1796-1820),杨、谭、陈、胡、张、姚、邓、王、周、毛等姓为避洪灾等自然灾害,从湖北荆州、湖南相继迁居此地,繁衍生息。

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朝晚期属恩施县崇宁里第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为三岔联保第七保,属恩施县第二区(新塘);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三岔口乡第七保,属恩施县第二东乡区(新塘);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镇),为第七保,属三岔乡。

1950年为三岔乡,属茅坝区;1953年为王家乡,属三区(三岔)。

1958年为王家管理区,属东风(三岔)人民公社,下辖丰富、青龙、金盆、红星4个生产大队;1961年为王家公社,属三岔区,下辖丰富、青龙、金盆、红星4个生产大队;1968年为王家公社革命委员会,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下辖丰富、青龙、金盆、红星4个生产大队;1975年为王家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金星、朝阳2个生产大队;1981年为三岔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金星、朝阳2个生产大队。

1984年为王家乡,属三岔区,下辖胡家台、二房2个村。

1997年撤区建乡,为三岔口管理区,属三岔乡,下辖胡家台、二房2个村。

2002年撤管理区设大村,为王家村,属三岔乡,下辖小井口、上村、二房、花梨树4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王家村,属三岔镇,下辖小井口、上村、二房、花梨树4个村民小组。

明洪武二年(1369)、清雍正年间(1723-1735),湖北荆州、湖南、江西、山东等地连发洪灾,叶、杨、李、樊、谭、王、宋、侯、祝、曹、向、郑姓等农民,相继迁入此地,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朝晚期属湖北省施南府恩施县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一区(熊家岩)和湾联保第三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熊家岩)和湾乡第三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废联保设乡镇,属第一区(熊家岩)和湾乡第三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属河湾乡第三保。

1950年设茅坝乡,属恩施县龙凤区燕子乡政府。

1953年属第三区人民政府燕子坝乡人民政府。

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燕子管理区,为春光大队4个队、红旗大队8个队、胜利大队3个队、先锋大队3个队、友爱大队6个队。

1961年属三岔区燕子坝人民公社,为春光大队4个队、红旗大队8个队、胜利大队3个队、先锋大队3个队、友爱大队6个队。

1968年属三岔区革委会燕子公社革委会,为一大队(原友爱、先锋大队)6个队、二大队(原春光大队、燕子坝小队)8个队、三大队(原胜利大队、大坝小队)5个队。

1975年撤区,属三岔人民公社燕子管理区,为燕子坝大队8个队、四方碑3个队、叶家台6个队、浑水河园艺场2个队。

1978年属三岔乡人民公社燕子坝管理区,为燕子坝大队8个队、四方碑3个队、叶家台6个队、浑水河园艺场2个队。

1981年属三岔区人民公社燕子坝村管理区,为燕子坝大队8个队、四方碑3个队、叶家台6个队、浑水河园艺场2个队。

1984年属三岔区公所燕子坝乡人民政府,为燕子坝村8个村民小组、四方碑村3个村民小组、叶家台村6个村民小组、汾水河村2个村民小组。

1997年属三岔乡人民政府燕子坝管理区,为燕子坝村8个村民小组、叶家台村6个村民小组、汾水河村2个村民小组,四方碑村划归三岔口居委会。

2002年撤管理区设村,属三岔人民政府三岔乡燕子坝村村民委员会,为燕子坝组、叶家台组、汾水河组、长岭组、水井湾组5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燕子坝村,属三岔镇,辖燕子坝组、叶家台组、汾水河组、长岭组、水井湾组5个村民小组。

明洪武二年(1370)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湖北、荆州、湖南等地连发洪灾,杨,张,陈,程等姓,迁居于此,繁衍生息。

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使;清属湖北省施南府恩施县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为和湾联保第三、第四保,属恩施县第一区(熊家岩);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和湾乡第三、第四保,属第一北乡区(熊家岩);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为和湾乡第三、第四保,属恩施县第一北乡区。

1950年属恩施县茅坝区水洞乡;1953年属三区(三岔)水洞乡。

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水洞管理区,为红光(3个小队)、晨光(4个小队)、中心(5个小队)3个生产大队;1961年为红光(3个小队)、晨光(4个小队)、中心(5个小队)3个生产大队,属三岔区茴坝公社;1968年为红光(3个小队)、晨光(4个小队)、中心(5个小队)3个生产大队,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茴坝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为红光、晨光、中心3个大队,属三岔公社茴坝管理区;1981年为红光、晨光、中心3个生产大队,属三岔公社水洞管理区。

1984年为水洞乡,属三岔区,下辖茅针坝村、徐家坪村。

1997年撤区建乡,为河湾管理区,属三岔乡,下辖茅针坝村、徐家坪村。

2002年撤管理区合村并组,为水洞村,属三岔乡,下辖徐家坪组、水洞组、茅针坝组、大垭口组4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水洞村村,属三岔镇,下辖徐家坪组、水洞组、茅针坝组、大垭口组4个村民小组。

明洪武二年(1370)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湖北荆州、湖南等地连发洪灾,灾民张、杨、王、周、胡、陈、段、李等姓人家相继迁居此地。

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朝晚期属湖北省施南府恩施县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一区(熊家岩)和湾联保第六保;1936年属第一北乡区(熊家岩)为和湾乡第六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属三岔乡第六保。

1950年属龙凤区和湾乡;1953年属三区(三岔)茴坝乡。

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茴坝管理区;1961年属三岔区茴坝公社,为和平、民主、集中、春风4个大队;1968年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茴坝公社革命委员会,为民主、和平2个大队;1975年属三岔区茴坝管理区,为茴坝村和赵家村;1982年属三岔公社茴坝管理区,为民主、和平2个大队。

1984年属三岔区茴坝乡,为茴坝村和赵家村。

1997年撤区建乡,属三岔乡茴坝管理区,为茴坝村和赵家村2个村。

2002年村管理区设大村,属三岔乡茴坝村,为上坝、下坝、赵家、龙王埫4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茴坝村,属三岔镇,下辖上坝、下坝、赵家、龙王埫4个村民小组。

清朝年间,湖南、荆州等地相继连发洪灾,汪、周、朱、刘、田、李、竺、谭、唐、魏、王、肖、陈等姓氏的祖先相继迁居至此。

属施南府恩施县崇宁里第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一区黑湾联保第八、九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熊家岩)和湾乡第八、九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镇,属和湾乡第八、九保。

1950年属茅坝区和湾乡;1953年属三区(三岔)风水乡。

1958年为分水管理区,属东风人民公社,下辖红光、高丰、高潮、红星4个大队;1961年为分水公社,属三岔区,下辖红光、高丰、高潮、红星4个大队;1968年为分水管理区革命委员会,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下辖红光、高丰、高潮、红星4个大队;1975年为芬水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红光、高丰、高潮、红星4个大队;1982年为芬水管理区,属三岔人民公社,下辖红光(原红光、高丰、红星)、青松(原高潮)2个大队;1984年为芬水乡,属三岔区,下辖三里坊、三同碑、青峰寺3个村。

1997年属三岔乡鸦沐羽管理区,下辖三里坊、三同碑、青峰寺3个村。

2002年为汾水村,属三岔乡,下辖丫竹园、磨子淌、断角坝、青峰寺、三里坊5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汾水村,属三岔镇,下辖丫竹园、磨子淌、断角坝、青峰寺、三里坊5个村民小组。

本村箱子岩悬棺墓葬形式,专家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时的葬俗,属氏族或家族的丧葬,由此推断南北朝时期,本村便有人居住。

明洪武二年(1369)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湖北荆州府、石首县,湖南、四川、江西等地遭受自然灾害,熊、谭、李、江、程、黄、崔、唐、陈、王、张、尹等姓相继迁居此地,繁衍生息。

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司;清朝晚期属恩施县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后改保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一区(熊家岩)和湾联保第六、七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熊家岩)和湾乡第六、七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属和湾乡第六、七保。

1950年属龙凤区和湾乡;1950年7月属茅坝区和湾乡;1953年属三区(三岔)淹水乡。

1958年为阳鹤管理区,属恩施县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为阳鹤人民公社,属三岔区,下辖前进、五爱、高峰、先锋4个大队;1968年属三岔革命委员会阳鹤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前进、五爱、高峰、先锋4个大队;1975年为阳鹤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前进、五爱、高峰、先锋4个大队;1981年为鸦沐羽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高峰、先锋2个大队。

1984年为鸦沐羽乡,属三岔区,下辖鸦沐羽村、杉木岭村2个村。

1997年撤区建乡,为鸦沐羽管理区,属三岔乡,下辖鸦沐羽、打断碑、青峰寺、三里坊、三同碑五个村。

2002年撤管理区设大村,属三岔乡,将青峰寺、三里坊、三同碑合并为汾水村,将打断碑村并入鸦沐羽村,即鸦沐羽村民委员会,下辖后村坊、杉木岭、打断碑、下角河、鸦沐羽、杉木湾六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鸦沐羽村,属三岔镇,下辖后村坊、杉木岭、打断碑、下角河、鸦沐羽、杉木湾六个村民小组。

明洪武二年(1369),清乾隆年间(1736-1795),湖北,荆州、湖南等地频发洪灾,杨、李、胡、贺、程、向、詹、陈、孟、龚、秦、覃、方、刘、张、蔡、王、薛、谭、阮、黄、郭、曹等姓相继迁居此地,繁衍生息。

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属湖北省施南府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二区(新塘)第六保、七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二东乡区(新塘)三岔口乡第六、七保;民国二十九年裁区建乡,属三岔乡第六、七保。

1950年属龙凤区三岔乡;1953年属三区(三岔)阳坪乡、阳河乡。

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为阳鹤、大河管理区;1961年属三岔区大河、阳鹤人民公社,为红阳、红光、高潮大队共26个小队;1968年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大河、阳鹤公社革命委员会,为红阳、红光、高潮大队共26个小队;1975年属三岔公社大河、阳鹤管理区,为红阳、红光、高潮大队共26个小队;1982年属三岔公社三岔管理区,为白果坝、阳天坪、沙子坝大队共26个生产小队。

1984年属于三岔区阳天坪乡,为白果坝、阳天坪、沙子坝三个村16个小组;1997年属于三岔乡三岔口管理区,为白果坝、阳天坪、沙子坝三个村16个小组。

2002年撤管理区设大村,属于三岔乡阳天坪村,为沙子坝、一碗水、白果坝、下槽坝、阳天坪五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阳天坪村,属三岔镇,下辖沙子坝、一碗水、白果坝、下槽坝、阳天坪五个村民小组。

明洪武二年至清嘉庆年间1368-1820,,湖北荆州、湖南等地因连遭自然灾害,灾民迫于生计迁于此地,主要姓氏有刘、易、李、程、谭、王、贺等,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属湖北省施南府恩施县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为三岔口联保第六保,属恩施县第二区(新塘);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三岔口乡第六保,属第二东乡区(新塘);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为第六保,属三岔乡。

1950年设三岔乡,属恩施县茅坝区;1953年为栗子乡,属三区(三岔)。

1958年为梨子管理区,属东风人民公社,下辖友好、联盟、东风3个生产大队;1961年为三元公社,属三岔区,下辖五一、新华、五星、雄伟、友好、联盟、东风7个生产大队;1968年为三元公社革命委员会,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下辖五一、新华、五星、雄伟、友好、联盟、东风7个生产大队;1975年为三元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东风、雄伟、五一3个生产大队;1981年为三元管理区,属三岔公社,下辖梨子坝、设淌坪、三元坝3个生产大队。

1984年为三元坝乡,属三岔区,下辖梨子坝、设淌坪、三元坝3个村。

1997年撤区并乡,为三元管理区,属三岔乡,下辖梨子坝、设淌坪、三元坝3个村。

2002年撤管理区设大村,为梨子坝村,属三岔乡,下辖梨子坝、关门山、石门坎、雪柏树4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梨子坝村,属三岔镇,下辖梨子坝、关门山、石门坎、雪柏树4个村民小组。

清康熙年间,胡、李、江、罗、杨、程、张、刘、贺、唐、曾、樊、甘、陈、黄、王、邹、郑、许、杜、谭、何等姓因自然灾害相继从湖北荆州石首、公安、湖南桑植、澧县等地迁居于此,落业筑居,繁衍生息。

清属湖北省施南府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恩施县第二区三岔口联保;民国二十年(1936年)属第二东乡区(新塘)三岔口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裁区建乡,属三岔乡。

1950年属龙凤区三岔乡,1953年属三区(三岔)。

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三元管理区,下辖五一、五星、雄伟、新华4个生产大队;(五一大队辖4个生产小队,五星大队辖5个生产小队,雄伟大队辖4个生产小队,新华大队辖6个生产小队);还下辖九岭大队[(属东风人民公社莲花管理区)辖4个生产小队];1961年属三岔公社三元管理区,下辖五一、五星、雄伟、新华4个生产大队;(五一大队辖4个生产小队,五星大队辖5个生产小队,雄伟大队辖4个生产小队,新华大队辖6个生产小队);还下辖九岭大队[(属东风人民公社莲花管理区)辖4个生产小队];1975年属三岔公社三元管理区,下辖下辖五一、五星、雄伟、新华4个生产大队;(五一大队辖4个生产小队,五星大队辖5个生产小队,雄伟大队辖4个生产小队,新华大队辖6个生产小队);还下辖九岭大队[(属东风人民公社莲花管理区)辖4个生产小队];1981年属三岔公社三元管理区,下辖五一、五星、雄伟、新华4个生产大队;(五一大队辖6个生产小队,五星大队辖5个生产小队,雄伟大队辖4个生产小队,新华大队辖6个生产小队);还下辖九岭大队[(属东风人民公社莲花管理区)辖4个生产小队];1984年属三岔区三元坝乡,下辖三元坝村(新华、五一合并)、设塘坪村(雄伟、五星合并)三元坝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设塘坪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九岭岗村属七里公社莲花管理区,下辖5个村民小组,1997年属三岔乡三元管理区、下辖设塘坪村、三元坝村(设塘坪村辖8个村民小组,三元坝村辖11个村民小组),还下辖九岭岗村,属七里乡茅坝管理区,下辖5个村民小组。

2002年由三元坝、设塘坪、九岭岗村合并为三元坝村,属恩施市三岔乡,下辖三元坝组、石院墙组、设塘坪组、大堡山组、九岭岗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三元坝村,属三岔镇,下辖三元坝组、石院墙组、设塘坪组、大堡山组、九岭岗组。

明洪武年间至清嘉庆年间,湖北荆州、湖南、河南经常发生自然灾害涨洪水,有李、杨、胡、向、王、郭、甘、刘、翁、盛等姓氏相继迁至于此。

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晚期属于湖北省施南府恩施县崇宁里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为三岔口联保第九保、第十保,属恩施县第二区三岔团防;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三岔乡第九保、第十保,属第二东乡区(新塘);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为第九保、第十保,属三岔乡。

1950年设茅坝乡,属龙凤区;1953年为马尾乡、龙潭乡,属三区(三岔)。

1958年为莲花管理区,属东风人民公社,下辖枫香大队(18个生产队)、同心大队(9个生产队)、光明大队(13个生产队)、九岭岗大队(6个生产队);1961年为莲花公社,属三岔区,下辖枫香大队(18个生产队)、同心大队(9个生产队)、光明大队(13个生产队)、九岭岗大队(6个生产队);1968年,为莲花公社革命委员会,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下辖枫香大队(18个生产队)、同心大队(9个生产队)、光明大队(13个生产队)、九岭岗大队(6个生产队);1975年撤区并社,为莲花池管理区,属七里公社,下辖枫香大队(18个生产队)、同心大队(9个生产队)、光明大队(13个生产队)、九岭岗大队(6个生产队);1981年为莲花池管理区,属七里公社,下辖枫香大队(18个生产队)、同心大队(9个生产队)、光明大队(13个生产队)、九岭岗大队(6个生产队)。

1984为莲花池乡,属七里区,下辖莲花池村、天池岭村、马尾坝村、九岭岗村。

1997年撤区建乡,为茅坝管理区,属七里乡,下辖莲花池村、天池岭村、马尾坝村、九岭岗村。

2001年将莲花池村、天池岭村、马尾坝村、九岭岗村划归三岔,为茅坝管理区,属三岔乡。

2002年管理区设大村,将天池岭村、马尾坝村、莲花池村合并为莲花池村,属三岔乡,下辖莲花池组、一丘田组、天池岭组、童家湾组、四角田组、马尾坝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莲花池村,属三岔镇,辖莲花池组、一丘田组、天池岭组、童家湾组、四角田组、马尾坝组。

洪武二年至嘉庆年间(1368-1398),李、黄、杨、龚、胡、方、谭等姓因遭自然灾害,,从湖北荆州、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迁居此地,繁衍生息。

明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属湖北省施南府恩施县崇宁里第八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为燕子溪联保第一、二、三保,属恩施县第一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燕子溪乡第一、二、三保,属恩施县第一北乡区(熊家岩);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镇),为第一、二、三保,属燕子溪乡。

1950年为茅坝乡、燕子溪乡、二龙乡,属茅坝区、龙凤区;1953年为茅坝乡、燕子溪乡、二龙乡,属三区(三岔)、一区(龙凤)。

1958年为茅坝管理区、二龙管理区,属东风(三岔)人民公社、龙凤人民公社,下辖双河、青龙、红十月及兴隆(二龙管理区)4个生产大队;1961年为茅坝公社,属三岔区,下辖双河、青龙、红十月、兴隆4个生产大队;1968年为茅坝公社革命委员会,属三岔区革命委员会,下辖双河、青龙、红十月、兴隆4个生产大队;1975年为茅坝管理区,属七里公社,下辖双河、青龙、红十月、兴隆4个生产大队;1981年为茅坝管理区,属七里公社,下辖茅坝(双河、青龙)、红十月、兴隆3个生产大队。

1984年为茅坝乡,属七里区,下辖茅坝、寨沟(红十月)、兴隆槽、二龙寺(兴隆分成)4个村。

1997年撤区建乡,为茅坝管理区,属七里乡,下辖茅坝、寨沟、兴隆槽、二龙寺4个村。

2001年为茅坝管理区,属三岔乡,下辖茅坝、寨沟、兴隆槽、二龙寺4个村。

2002年撤管理区设大村,将茅坝、寨沟、兴隆槽、二龙寺4村合并为茅坝村,属三岔乡,下辖茅坝、青龙山、寨沟、四合槽、茅田、甘溪坝、二龙寺、兴隆槽8个村民小组。

2017年撤乡设镇,为茅坝村,属三岔镇,下辖茅坝、青龙山、寨沟、四合槽、茅田、甘溪坝、二龙寺、兴隆槽8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