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平安街道管辖东至309国道,西至将军大道,南至滨河路,北至崇州路,辖区面积14.47平方公里,居民小区234个,常住居民6.8万多人。平安街道设社区综合服务、群众工作、司法调解、社区矫正、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社会事务等科室,辖振兴、玉带河、商城、城隍庙、龙山五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共驻党、政、军机关和事业单位100多个,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30多家,县级医疗机构5个,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20多家……[详细] |
该村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观音堂碑记》称:吾涉漳水之南有村曰桥头……以其夫行旅往来者咸由斯路,故以河南店名之。”因地处清漳河南岸,又系晋冀两省交通要道,开设店铺较多,改称河南店。 [详细] |
始立年代无考、原称西南店,因路旁设有店铺而得名,后有一草寇,名李霸,占据村后大寨垴为王,称“西戌王”。他曾在山上操练人马,屯兵积粮,现该村仍有“营盘地”“擂鼓垴”“旗杆垴”“杀人垴”“养鱼池”等地名。并传清康熙年间,该村李家刨出十八锅银子、即为李霸占据此地时所埋。遂将村名改为西戍村。后因村东又立一村,称西戍东村,本村也称西戍西村。因“戍”“戌” 字形相似,渐把“戍”讹为“戌”,故称西戌村。1982年地名普查时,鉴于群众习惯,定为“西戌村”。 [详细] |
井店为一古慎。宋代就有此村,袁、牛、吴姓来此较早,明代又迁来李、王等姓。该村原名古青店。因地处交通要道,路旁开设店铺较多,又因村中有井上百眼,至宋末元初,以井多店多更名为井店。 [详细] |
战国时就有更乐村,原居住分散,有郑、崔、潘等姓,时称上党村(上,有“高”或“好”的意思;党,旧有五族为党之说)。当地南天门、大寨脑、峨眉山,驻有三个草寇,经常下山抢劫。人们为了联合拒敌,聚居一起,并在村子周围筑起边墙,设立九门。元末明初,取更居乐业之意,上党村更名为更乐村。 [详细] |
战国后期,秦围赵时,秦军曾在此地的老槐树下歇马饮食。始居者为刘、王二姓,刘姓居住在村西北刘家蛟,王姓居住在村西王家街。后又迁来崔、高、马姓,该村有“崔、刘、高、马四大姓”之说。东西达两村间的鸿门寺石柱上刻有"大宋国隆德府涉县故县村”,由此可见宋代就有“故县村”。传说,后唐李克用曾在此屯兵筑城(现仍有军卡、军帐营、城墙脑、招军脑等地名),并欲在此置县、但该村东部濒河,西部靠山,地势不够开阔,因而未能置县,其村遂称故县.也作固县。民国20年(1931年).国民党军队打垮境内天门会首领冯贵德、在此设立区政府。为加强统治,巩固新政权,改名固新。 [详细] |
曾与东达村合称达城。苑、史、王姓在此居住较早,当地有“史、王二户,苑半街”之说。此处系通往磁县、林县的要道,来往行人较多,渐成为集镇。历代人们希冀在此建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遂称达城。且此地有东西两村,该村居西,故称西达城。清同治年间,已简称西达。 [详细] |
“据《涉县地名志》记载,偏城村原分为三片,东、西两片称东岗、西岗,中间为寨子,有牛、马、王、陈和罗姓家族居住,约在宋末元初,刘姓从山西辽州(今左权县)迁来,渐成旺族。刘家世代为官,罗、刘两姓均居于寨上,当时有“罗半寨,刘满寨”之称,后罗姓绝嗣,刘姓便将寨子四周筑墙以石筑城,并设东、南、北三门,俨然一处小山城,故改名曰“永安寨”,因地处偏僻,故又曰“偏城”。 [详细] |
相传,元末战乱,村人死亡甚多,仅留邵姓一户。后有张姓迁此。明初,申姓又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接着,冯、程、王等姓也相继到此。据考,原址在现村之北。此处历来干旱严重,人们在村周围打井百眼取水。故名百泉村,又称柏泉村。清康熙五十二年(涉县志》载:“神头村,故柏泉村。”俗称百眼村。因井深、水微、不能济旱,年长日久,多数淤填,以村庄处在两条旱河接头处,改称河头村。清嘉庆四年《涉县志》云:神头,俗称河头,即古柏泉村。一说村中有一龙王庙,为附近各村诸神之首,故名神头。 [详细] |
建村年代无考。陈、侯二姓最早在此居住,后他姓相继迁来,与西辽城习惯统称辽城,原称燎城。东汉末,袁绍为拒曹操曾在毛城(茅岭底、辽城一带)屯粮,后被曹军烧掉,故得名儣城。该村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峰泉寺碑记》称“真定府涉县燎城村”。因该村原有一洪门寺,又称燎城寺上村。明嘉靖四年《创建顺阳桥记》载有:“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以北四十余里许,其地名曰燎城寺上村。”该村清道光十年《重修七佛垴碑记》:“辽城者僻邑也。地接上党及豫州之西偏村东南隅,有荒城为墓趾略存。相传,为建安末审配所置屯粮处也。后为火毁,因名曰燎城。后人以‘燎’非吉字改名曰‘辽’,取‘辽远’之意也。”。 [详细] |
古名高阳关,因地处交通要道,路旁店铺多且街道方位不正,改名偏店。 [详细] |
因乡政府驻龙虎村而得名龙虎乡。因村庄位于龙山的西面,虎山的东面,取名龙虎。 [详细] |
北宋时就有此村。元末,温、苏二姓在此居住。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马姓始祖马天祐从山西省太原府文水县泥沟村迁来,后任姓从河南洛阳迁来。此处原来没有水井,人们欲求水而打井,但未出水,故称此地为“没井”。清嘉庆四年《涉县志》写作“没井”。后在村西打出一眼水井,但因流沙,井简坍塌,人们在井孔上端用柏木板圈起来,才从深处打出水来,称该井为“木井”,村名渐称为“木井”。 [详细] |
因村庄建在由西达通往武安、磁县和王金庄的三岔路口,成为涉县东部通往外地的关隘要冲,在军事防卫上居重要地位,故名关防。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