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阳镇位于施甸坝子南端,地处施甸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集城区、近城区、半山区、山区于一体的农业镇。全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170个村民小组,9047户35748人,其中农业户7303户、31028人。人口密度344人/平方公里。全镇有耕地25013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全镇经济以个私经济、种植业、养殖业为主。14个村(居)委会全部架设了程控电话,坝区7个村(居)委会开通了有线电视,各村民小组实现三通(通路、通水、通电)。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现价)761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8921.57万元(含社区经济收入),粮食总产1293万公斤,企业总收入(现价)6782万元,企业总产值6213 万元。 |
由旺镇是云南省保山施甸县的乡镇之一,位于施甸县城西北二十公里,东经99度04分,北纬24度47分至24度53分。东与老麦乡相邻,南与何元乡、仁和镇相连,西与太平镇交境,北与水长乡接壤,东西相距12.25公里,南北相距14.5公里
由旺镇辖由旺、杨家、永福、坡脚、大-庄、银川、木榔、源珠、华兴、中村、常村、四大-庄、躲安、王家、岚峰、大秧田16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16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245户,有乡村人口40114人,其中农业人口36944人,劳动力206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8654人。)镇内机构健全,设有七站八所。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平均气温17.1℃,年日照量2305小时,蒸发量达1770毫米,全年无霜期266天,镇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1460米,属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由旺镇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山坝结合,悠久的历史—由旺建街于1366年,是滇缅客商往返的重要交通要塞,素有“体育之乡”、“企业之乡”、“文化之乡”、“云南民间民族艺术之乡”的美誉。 |
姚关镇位于施甸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全镇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辖姚关、富阳、大乌邑、蒜园、山邑、杨美寨、摆马、河尾、陡坡、瓦窑、雷打树、大岭岗12个村民委员会,159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全镇有9262户36428人。少数民族有布朗、傣、白、苗、僳粟、回、景颇、佤族,共1600多人。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099毫米。耕地面积27497亩,其中田11314亩,地16183亩。粮食主要有水稻、包谷、小麦。经济林木有茶叶1万多亩,里畿茶以品质超群回味润喉而著称。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甘蔗。森林覆盖率18.9%。有重点小型水利工程78件,小二型水库3件,小塘坝8件,抽水站3座。土特产有火腿、骨头 、水豆豉等,别具风味。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570.92万元,粮食总产1650.3万公斤,人均粮食476公斤。大牲畜7533头(匹),生猪26030头。乡镇企业总收入1178万元。2003年,全镇有幼儿园3所,在校幼儿252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3580人;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1810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各村设卫生室,有乡村医生41人。姚关是西南隘塞,古代边关,唐宋前称勐笼,傣语意即森林的地方。元代称老窑寨,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百户所。万历十一年(1583年)永昌参将邓子龙在此筑关御敌,称姚关。万历十三年(1585年),筑镇姚城,设千户所。清顺治六年(1649年,即南明永历三年),设靖边乡。民国10年(1921年)为保山县第六区。1950年1月23日成立姚关区政府,辖姚关、关东(摆马一带)、关南(今酒房、旧城境)。1959年设姚关公社。1961年设0姚关区委会。1974年2月25日,万兴、摆榔划出公社,撤姚关区委,设姚关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区,1987年改区为乡,2002年撤乡设镇。名胜遗迹有清平洞,其中的《恤忠祠记》碑1982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景观以山邑野鸭湖湿地最为出名,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
仁和镇位于施甸坝中部,距县城5公里,镇政府驻地仁和街,海拔1467米,施七公路由北向南穿集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东与老麦乡、木老元乡接壤,南连甸阳镇,,辖20个村委会,125个自然村,256个村民小组。2005北与由旺镇为邻年,全镇总户数12989户,总人口52602人,其中农业户12463户,农业人口50902人,耕地面积38862亩,其中水田26385亩,旱地12477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3850亩;粮食作物面积68245亩,粮食产量23919吨,其中夏收粮食面积30653亩,夏收粮食产量6948吨;油料面积4421亩,油料产量6806百公斤,甘蔗面积380亩,甘蔗产量11430百公斤;烤烟面积6575亩,烤烟产量11201百公斤;蚕桑面积2425亩,蚕茧产量50.2吨;蔬菜面积3492亩,产量36206百公斤;大牲畜出栏973头,肉产量110吨,存栏数6441头,其中牛5646头,马337头,骡456头;猪出栏数56919头,肉产量4892吨,存栏数54201头;羊出栏数1193只,肉产量28吨,存栏数4329只,家禽出栏60038只,肉产量132吨,存栏数56249只;肉类总产量5164吨。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05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60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8‰。2005年全镇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13552.64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573.5万元,增长8.28%;农业总产值完成12979.14万元,增长2.6%;财政总收入完成58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457.73万元的128.7%,比上年收入528.81万元增60.47万元,增幅为11.4%;财政总支出52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058.04万元。 |
太平镇位于云南保山施甸县。下辖:
530521105201 121 太平村 530521105202 220 田头村 530521105203 220 莽林村 530521105204 220 蒋家村 530521105205 220 地理村 530521105206 220 李山村 530521105207 220 椅子山村 530521105208 220 兴华村 530521105209 220 东蚌村 530521105210 220 柳树水村 530521105211 220 等子村 530521105212 220 长安村 530521105213 220 龙洞村 530521105214 220 下坝村 530521105215 220 大坪子村 530521105216 220 乌木村 530521105217 220 思腊村 530521105218 220 绿水村 |
万兴乡位于施甸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8公里。全乡总面积95.4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174个自然村。2003年末,全乡有3222户14449人,其中农业人口3102户14038人。耕地面积13642亩,其中:田1650亩,地11892亩。全乡霜期为140天,年平均雾日为45天,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5%。全乡有乡村公路20公里,片区开发公路45公里,村社公路42公里,小型水库2座。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茶叶、萝卜等。万兴青豌豆质量优良,主要销往南昌、成都等大中城市,市场前景看好。石材资源丰富。2003年人均生产粮食384公斤,人均纯收入1030.0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228.75万元,甘蔗产量1.5万吨。 |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位于施甸县东部高寒山区 ,世居布朗族和彝族,是全县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保山市35个扶贫攻坚乡之一。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7公里。全乡总面积76.6平方公里,辖龙潭、哈寨、木老元、大地4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70个自然村。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292.15mm。2003年末,全乡有1350户6120人,其中农业人口1328户595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有少数民族人口325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3%。少数民族人口中,布朗族282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7%,占全乡总人口的46%;彝族36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1%,占总人口的6%;其他少数民族66人。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典型的山区农业乡,现有耕地面积7732亩,其中:水田1119亩,旱地6613亩。粮食作物以包谷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鱼腥草,畜牧业以放养黄牛、山羊,饲养生猪为主。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615万元(1990年不变价),农村经济总收入826万元。全乡粮食总产量为2311吨。大牲畜存栏3131头,大牲畜出栏560头;山羊存栏7521只,出栏2854只。生猪存栏9041头,出栏3900头。鱼腥草种植2500亩,产量达3750吨.。 |
酒房乡位于县城西南44公里处,地处东经98°58′29″-99°11′32″,北纬24°30′13″-24°24′29″。东、南与旧城乡接壤,西隔怒江与龙陵县勐糯镇相望,北与万兴乡相邻,总面积317.9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60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800米。全乡地形山高坡陡,群山连绵起伏,怒江过境30公里。
全乡共辖10个村民委员会、166个村民小组、380个自然村,共有5609户,25753人;其中农业人口25002人,农业户5520户。乡村劳动力资源14464人.少数民族有彝、布朗、回、白、傣、僳僳、佤族等。全乡耕地面积35609亩,粮食总量692.2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19公斤,人均生产粮食276.8公斤。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两大产业。全乡森林覆盖率44%以上,年平均气温18.4℃,年均降雨量1200mm,全年无霜期240天。2007年末,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9380.28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1959.2元。[1]。 |
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是:做强一个支柱(甘蔗产业),突出两大调整重点(农业和工商服务业),主攻三大特色产业(反季蔬菜、林果业和畜牧业),实施四大战略(对外开放、科教兴乡、劳务输出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八大工程(人畜饮水、移民搬迁、科技示范、生态建设、乡村公路网络化、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旧城乡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旧城乡位于施甸县南部,东经99°05′05″—99°19′34″,北纬24°10′24″—24°30′33″,距县城有62公里,成“S”形,东北与昌宁县和姚关镇接壤,东南与永德县隔勐波罗河为邻,南与龙陵县隔怒江相望,西与酒房相连,辖区总面积为226.17平方公里。 旧城乡最高海拔2595.2m,最低海拔583.88m,年平均气温21.2℃,最高气温42℃,年降雨量800mm左右。气候呈明显的寒、温、热三带立体气候优势,适宜种植稻谷、玉米、甘蔗、热带水果等。 旧城乡有8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152个自然村,全乡户数3653户,总人口15893人,农业人口15284人,人口自然增长2.3‰,8个村委会通水、电、路、电话。 旧城乡境内主要有彝、傣、傈僳三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与傈僳族大部分居住在冷凉山区,大约有5000多人,傣族集中居住在坝区,共有3个村民小组,400多人。至今,三个少数民族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民族风俗习性。 1995年旧城乡开通程控电话,截止2005年,全乡共有540部固定电话,有电话自然村达25个,小灵通576部,电话普及率达20%。 200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5464万元,工业总产值35.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768.53万元,人均纯收入1929元。水稻种植面积6957亩,产量3092吨;玉米种植面积11817亩,产量2416吨;大豆种植面积662亩,产量45吨,蚕豆种植面积288亩,产量25吨;薯类种植面积1136亩,产量144吨;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种植甘蔗41882亩,甘蔗产量17.48万吨。肉类产量780吨,年末大牲畜4845头,年末生猪存栏25898头。个体户、私营企业247户,从业人员428人,营业总收入663万元,总产值562万元,利润总额71万元,实交税金11.6万元。 2005年全乡财政总收入731.09万元,财政总支出235.43万元,乡级财政收入(本级)89.72万元,本级支出235.43万元。 二、自然资源状况 全乡耕地面积52608亩,其中水田7047亩,旱地45561亩,临时性耕地(即:25°以上陡坡耕地)1803亩。 自然资源丰富:极端气温达42度,有着充足的热区气候资源;矿藏资源有铅、锌、铁等;森林资源以华南松和思茅松为主,林地面积达15934.1公顷,灌木林4515.8公顷,覆盖率达42%,居全县第3位;水利资源有勐波罗河、龙坎河、樟脑河、芦子园河等自然河流,有库存量为60000立方米的三丘田水库和全长68公里的引水灌渠——旧城二号大沟。此外,怒江中游流经境内。 境内特产优质白砂糖、小甑酒及优质大米及甘蔗、芒果、柑桔、西瓜、龙眼、反季蔬菜等热带作物产品。同时,冷凉山区还盛产品质较好的老品种核桃、酸木瓜、花椒、香胡椒等作物产品。 三、社会事业情况 有中学1所,在校生790人,专职教师37人;有小学11所,在校生1638人,专职教师7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到目前为止,11所小学全部得到改造,所有教学楼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文化广电站1个,专业技术人员4人;有老年体协1个;卫生院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人,病床数10床;8个村委会都有相应的村级医疗室;有专业农业技术人员19人。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电信通讯全面开通,广播人口覆盖率90%,电视人口覆盖率98%。 小城镇建设取得成效,有集镇3个,其中旧城集镇东西长840米,街面宽18米,南北长640米,街宽20米;直街(西街)长500米,并全面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乡共实施了四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搬迁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农户688户,3447人。 |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是云南省保山施甸县的乡镇之一,位于施甸县城东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7公里,东至枯柯河与昌宁县鸡飞乡隔河相望,西与施甸县甸阳镇、仁和乡接壤,南与摆榔彝族布朗族乡为邻,北与昌宁县卡斯镇交界。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位于施甸县东部高寒山区,世居布朗族和彝族,是全县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保山市35个扶贫攻坚乡之一。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7公里。全乡总面积76.6平方公里,辖龙潭、哈寨、木老元、大地4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70个自然村。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292.15mm。2003年末,全乡有1350户6120人,其中农业人口1328户595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有少数民族人口325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3%。少数民族人口中,布朗族282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7%,占全乡总人口的46%;彝族36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1%,占总人口的6%;其他少数民族66人。 |
老麦乡距县城37公里。东邻隆阳区西邑乡,南邻施甸县仁和镇,西邻昌宁县卡斯乡,北邻施甸县水长乡。辖太和、黄家、扬柳、老麦、茨桶、清河、红谷七个村民委员会。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 老麦乡一角
1560—247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6250.44亩,人均耕地2.21亩,林地9744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老麦乡建有小学17所,校舍建筑面积20626平方米,拥有教师131人,在校学生2185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建有中学一所,老麦中学,校舍建筑面积4657.5平方米,拥有教职工42人.在校学生681人入学率达95.8%。现在整个老麦乡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866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 -经济概貌 老麦乡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54.9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25.24万元,占总收入的59.85%;畜牧业收入1206.9万元,占总收入的23.88%(其中,年内出栏肉15498猪头,肉牛941头,肉羊245头);渔业收入0.5万元,占总收入的0.01%;林业收入191.4万元,占总收入的3.79%;第二、三产业收入256.4万元,占总收入 老麦乡一角 的5.07%;工资性收入352.1万元,占总收入的6.97%。农民人均纯收入157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特色产业 老麦乡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烤烟、养殖业,主要销售往省内。 全乡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包谷、水稻、小麦、大麦、蚕豆等,粮食总产量达769.7万公斤。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为主,是老麦乡的主导产业。 -基础设施 老麦乡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乡有1350户通自来水,有1955户饮用井水,有150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8.1%和40.69%、31.21%)。通电4776户,拥有电视机农户2823户,通有线电视33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9.40%、58.75%和7.0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39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103户(分别占总数的49.91%和43.77%)。 集贸市场四个。全乡共拥有汽车4辆,农用运输车5辆,拖拉机113辆,摩托车536辆。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557亩,有效灌溉率为16.3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94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9亩。到2007年底,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118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87户;建有小水窖365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98户。全乡有6个村委会已通自来水;大部份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7个村委会已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该乡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1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54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民族人口 老麦乡现有农户4805户,共有乡村人口20899人,其中男性10610人,女性10289人。其中农业人口20751人,劳动力13316人。该乡以汉族为主,是白族、景颇族、布郎族混居地,其中汉族有汉族有20814 、白族29人,佤族24人,其他民族32人。 -资源条件 老麦乡拥有林地面积97440亩(其中生态面积93356亩),森林覆盖率达56.4%,林业资源丰富,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果松、桤木树、华山松等,产有果松籽,量多质优。野生菌资源丰富,有陈香菌、胴谷菌、鸡枞等,色香味美。境内有万亩人工造林的雪山林场,风景优美,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建有 老麦乡一角 瞭望塔。 -风景名胜 在老麦乡杨柳村委员会境内有一条静卧于深山峡谷间的古道,延绵十余公里,它是南方丝绸古道之一。这条古道形成于汉朝,兴旺于元、明、清至320国道开通以前,是施甸连接中原大地的命脉。这条古道是历史上的商业、政治、军事上的重要通道。关索岭、相传诸葛亮南征,其手下大将关羽之子关索曾驻兵于此地,后来人们为了念他,在隘口边建起了一座寺庙,起名叫关索寺,寺后山岭叫关索岭,风水宝地,人渐兴旺,现已发展到70余户人家,岭岗上饮水不便,渐迁移到关索寺后边与杨柳坝隔河相望。现属寺后自然村。 |
何元乡于1963年2月成立西强公社,1988年2月撤区成立何元乡人民政府,地处施甸县西部,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公里。东与甸阳镇、仁和镇接壤,南与万兴乡毗邻,北与等子乡以河为界,西与龙陵县隔怒江相望。
地处施甸县西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公里。由于受怒江低热河谷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肥沃的土壤,丰沛的雨量,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农副产品质量上乘,故有“西山晒烟、辣椒之乡”的美誉。烤烟、甘蔗、辣椒、反季 蔬菜、畜牧是何元乡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 -发展建设 截止2006年底,该乡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现辖:9个行政村(何元、莽王、王家庄、石头寨、李为地、大仆寨、组军门、大坡脚、大寨门),52个自然村,80个村民小组,农户数3417户,乡村人口15567人,其中:农业人口15452人。 |
水长乡位于施甸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全乡总面积99.6平方公里,辖水长、平场子、兵斗、九条沟、小官市、永保、大山脚、大箐脚8个村委会,100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全乡有4294户17262人,其中农业人口16472人。耕地面积12237亩,其中水田3867亩,旱地4394亩。森林覆盖率46%。年降雨量954毫米,年平均气温17℃。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大麦、小麦、蚕豆、碗豆、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蚕桑、油菜、香葱、萝卜,经济林果主要有甜柿、板栗、核桃、花椒。2003年,全乡生产总值3526.48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996万元,粮食7749吨,人均410公斤。肥猪出栏13863头,仔猪出栏27500头,大牲畜出栏527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