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什邡市师古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什邡市师古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因区域内有一条以商贸为主的盐市街,故名。2004年12月由原云西镇上环街居委会,下环街居委会,水巷街居委会的4-6组合并改组为云西镇盐市街社区居民委员会,2006年4月17日云西镇和民主镇合并为师古镇,同日,云西镇盐市街社区居民委员会更名为师古镇盐市街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0年5月15日,盐市街社区、慈善路社区合并设立盐市街社区。

师古镇盐市街社区成立于2004年12月,位于师古场镇中上段,东面与回龙社区接壤,北面与虎林村接壤。辖区总面积1.3平方公里。

社区辖区内总人口2143人,下辖5个居民小组,总户数483户,户籍人口792人,党员36人,下设5个党小组。社区建设正按网格化要求,向规范化、网络化目标迈进。

师古镇回龙社区成立于2004年12月,位于师古镇场镇中下段,东面与红豆树村接壤,南面与师古村相交,西面为盐市街社区为邻,北面与洛阳村相接,辖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 社区下设9个居民小组,居民住户820,人口1674。另驻有信用社、思源村镇银行两家金融机构和15家各类生产企业。加上本社区,共计22个单位。辖区内有一个商贸中心,一个农贸市场,沿街商铺300多家,各类流动人员3000人左右,另南华宫在2015年5月底建成,6月份已投入使用,坐落于回龙街,吸引了广大信徒前来参拜,成为了我社区一大亮点。 机构设置情况:社区建立了党支部、居民委员会、监委会等组织机构。党支部与居委会,两个机构共用一套人马,共4人。监委会有3人组成。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9个居民小组,小组长9人。

因境内有清灰墙、黄家泉两个地名综合取名为清泉村。1950年10月,清泉村建村,当时村部位于窑埂子,因为取名窑埂村,1953年成立九龙乡,清泉村改为九龙乡1村,1956年10月,九龙乡合并到民主乡后,清泉村改为名字乡第十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清泉村更名为前锋人民公社21管区,1962年公社化解体后,清泉村更名为民主公社11大队,1982年更正地名,因村内有清灰墙,黄家泉两处地名取名清泉村,2007年,农科村、平桥村、清泉村合并为清泉村。

师古镇清泉村地处师古镇西北面,东靠师古镇虎林村,北靠洛水镇白虎头村,西靠师古镇思源村,整个辖区3.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367亩,总人口:3997人,户数1774户,下设21个村民小组,党员人数138人,设立党小组:7个,本村属于典型农业村,主要农作物:大蒜、叶菸等。

师古镇虎林村坐落在师古镇西北部,幅员面积约0.4平方公里。虎林村下属19个组,总人口2810人,总户数1052户,其中男性约占52%,女性约占48%。耕地总面积2222.81亩。5.12大地震,给全体村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中国共产党的关心和帮助下,虎林村重建户1039户,新建住房883套,建成村民集中居住点共18个,极大的改善了全体村民的生活环境。 在今后虎林村的发展方向上,虎林村党支部和虎林村村民委员会立足本村实际,在充分发扬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拟定了几条适合虎林村今后发展的新思路:一在师古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党内和党外的教育工作,强化党员的党性教育,创造性的开展村两委的发展工作,为今后虎林村的发展提高坚实的基础保障。二 .积极开展集中点规划工作,极大程度的改善集中点目前方格各一和脏乱差现象,争取把集中点建成适宜人居的新农村。目前虎林村集中点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排污系统不够健全,部分组的排污管线和化粪池达不到排污标准,二是集中点的排水系统不健全,有5个集中点的排水渠还未完善,为今后村民在洪水季节的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三是到目前为止虎林村还有4个组未通生活用水。四是在新的集中点建成后,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还待极大的提高。通过对集中点的治理和建设,能有效的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为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立足目前虎林村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为今后发展虎林村的经济发展谋求几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以木业发展为基调,立足深入发展,走半成品到成品之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提高村民的增收和就业率。二是依靠城乡接合部和交通之便,走观光旅游之路。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创造拳头产业,以种,养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建立健全基层设施,为村民的发展提供可行之便。四 加强村民的文化和技能学习,提升村民再就业和增收的力。虎林村两委积极与上级的联系单位一起,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开办学习班,以各种成功的案例教育村民,为村民在今后的增收上提高了可靠的软件保障。 为了今后虎林村的发展,虎林村的全体村民应勇于开拓进取,在思想上应有新观念,行动上应有新举措,举全村之力把虎林村建成美好的新农村。

一、共和村基本情况 共和村人口:3407人,户数:1429户,耕地面积: 3229 亩;党小组数:17个,党员人数:118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0元。共有集中点: 7个,1、2、3、5、8、9组集中点有 500户,6组集中点有65户,4、7、10组集中点有 130户,11组集中点有 50 户,12组集中点有24户,13、14、16组集中点有90户,15组集中点有50户,17组集中点有 40 户;农户及人口情况:纯农业农户1429 户,农业兼业户14 户,非农业兼业户0户,非农户0户;劳动力人数2045人,外出务工182人。本村有24个企业,有400余人进厂务工。有村集体经济收入30000余元,人均8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158人,2014-2017年已脱贫99户145人,其中 2018年预脱贫5户13人。 二、村“两委”班子建设 一是加强村两委履职能力建设。提升村“两委”班子在创先争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党员、社会稳定、党风廉政建设、民政、人口计生、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党员教育培训活动。 二是加强村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行为,落实工作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目标考核管理、村务公开、激励奖励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村“两委”班子决策的民主、科学、公开。 三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扭住作风,强化服务,引导观念转变,不断强化村干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加强对村级事务的监督管理,加大村党务、财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三、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师古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共和村立足于本村发展大蒜、川芎、叶烟等特色农业,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促进村民产业增收。共和村经过多年发展,基础建设有了很大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好,全村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出行方便,光纤、网络已经全部进入各个集中点,农保参保达100%,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同步改善,通过精准扶贫各项措施,普惠的落地,整个村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稳定,发展形式良好。 共和村是什邡市城乡统筹示范村,村内建有产业园区,入驻30余家企业,一部分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在村辖区企业务工。 四、未来发展 一是围绕环境保护,在水、空气、土壤等方面,研讨、规划、建设民生工程项目。 二是引导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务工增收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本村辖区内企业招工用人的信息沟通协调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在家即能增加工资性收益。 三是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深入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持续保证“参保率”稳定达到100%,贫困对象基本实现就医保障。 未来共和村将坚持和落实工作领导责任制,带领共和村村民建设出更美好的共和。

位于师古镇东部的红豆村,是典型的什邡传统产业,以种植烟叶为单一的产业模式,缺少变化,也导致经济没有明显的突破点,村民收入一般。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红豆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北京市委市府的无私援建下,在旅游局指导下,将产业发展与灾后重建相结合,转变整体的产业模式,以旅游产业为主体,优质烟草种植为常规后备,并作为特色旅游的的一个辅助支撑点。以现有千年红豆树为依托,深入挖掘相思爱情文化,并将之产业化,打造独特的川西婚庆文化特色产业村,带动婚庆活动、仪式、纪念品制作销售、相思林种植认证、特色婚宴等产业链的形成。

目前景区内的农房建设保留了川西民居特有的风格,直接以旅游需求为目标,形成组团错落格局。红豆广场、中外爱情诗林、印心池、菖蒲藕天、相思雨榭、月老祠等景点已经成型,是“5朵金花”中建筑特色最具观赏性和旅游需求的村落。

红豆村的婚庆活动组织、婚纱摄影、农家乐经营、婚庆特色纪念品售卖、休闲茶饮等产业已经在运营中,全面接待能力正在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随着后期创意性婚庆文化活动的更好引入和宣传,红豆村不久将成为川西民俗特色游的又一重点景区,辅助着什邡市的整体旅游产业推进良性发展。

一、大泉坑村基本情况 大泉坑村人口:2855人,户数:1316户,耕地面积: 2679.23 亩;党小组数:6个,党员人数:130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786元。共有集中点:22个,1、3、5、6、7、8、10、11、12、14、16、18组集中点共有 878户,2、4、9、13、15、17组散建户共有438户。农户及人口情况:纯农业农户1316户,农业兼业户5 户,非农户16户;劳动力人数1986人,外出务工360人。本村有256余人进厂务工。 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134人,2014-2017年已脱贫81户123人,其中 2018年预脱贫6户11人。 二、产业发展 大泉坑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名优晾晒烟生产基地”为促进组织部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大泉坑村党支部组织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抓生产发展,2018年年初村两委就基地烟种植区域进行规划。在规划区内针对缺劳户,村两委引进两家烟叶种植大户,以每亩1310元价格流转农户土地260亩,土地流转农户增收43万元。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让我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参加务工,增加收入70余万元。针对未纳入基地烟种植的农户引导农户种植传统什烟1号,500余亩。为了让烟农降本增效。充分发挥烟叶种植合作社作用。组织人员集中培育烟苗2000余亩。在育苗生产过程中务工增加收入38万余亩,另外合作社还帮助市烟叶中心科研田流转24亩,每亩1310元,组织有劳动力的农户参加科研田生产种植务工增加收入。烟农同时也学到新技术,认识了新品种。

思源村位于什邡市以西15公里,辖24个村民小组,农户1608户、人口4068人、党员132人、共有21个党小组,劳动力2495人、土地面积4223.27亩。 全村有耕地面积3919.07亩,人均耕地面积0.97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油菜、晒菸、水稻、鲜黄梨、蔬菜、大蒜、川芎等,已形成了以水果,食用菌、车前草、种鸭等,为主要产业的农产品生产基础。 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全村支、斗、农、毛渠和防洪堤进行了改造,建成U型渠71.8公里,修建村道16.6公里,建设“一池三改”沼气池450口,改善了全村的卫生环境。同时该村重抓产业结构调整,帮助村民致富增收。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培训力度,现已输出劳动力2000人。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腰鼓队、秧歌队、老年学校,经常组织开展活动,坚持开放图书室,电教室、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思源村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着眼于村级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化,经常化、建立起了村级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在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方面,建立起了村务工作长效运行机制。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建立起了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运行机制,其探索出的“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思源经验,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并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境内原有一解放前修建的苏家桥,故名。1949年为云西乡第8保;1950年为云西乡农协会第8分会;1952年土改建政,成立白腊乡人民政府,为白腊乡第8村;1955年白腊乡并入云西乡,属云西乡第4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前锋人民公社第6、7耕作区;1959年撤前锋人民公社,属云西人民公社第6、7管理区;1961年体制下放时调整为云西公社第7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杜临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1984年云西乡并入云西镇,属云西镇。

1949年为云西乡12保;1950年为云西乡农协会12分会;1952年土改建政,成立白腊乡人民政府,为白腊乡12村;1955年白腊乡并入云西乡第4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前锋公社第8耕作区;1959年10月撤前锋公社,为云西人民公社第8管理区;1961年体制下放为云西公社第8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思安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1984年云西乡并入云西镇,属云西镇。

1949年为云西乡9保;1950年为云西乡农协会9分会;1952年土改建政,成立白腊乡人民政府,为白腊乡9村;1955年白腊乡并入云西乡第4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前锋公社第9耕作区;1959年10月撤前锋公社,为云西人民公社第9管理区;1961年体制下放为云西公社第9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白腊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1984年云西乡并入云西镇,属云西镇。

2006年云西镇于民主乡合并为师古镇,2007年杜临、白腊、思安合并为苏家桥村。

师古镇苏家桥村地处师古镇东北面,东靠师古镇洛阳村,北靠洛水镇家灵村,西靠师古镇虎林村,整个辖区3.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581亩,总人口:4098人,户数1872户,下设23个村民小组,党员人数139人,设立党小组:4个,本村属于典型农业村,主要农作物:大蒜、叶菸等。

双安村人口:2364人,户数:885户,耕地面积:2241.62亩;党小组数:17个,党员人数:116人;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6元。共有集中点:11个,1组集中点有45户,2组集中点有36户,3、4、17组集中点有60户,4、11组集中点有69户,5、6、7、8、10组集中点有132户,9组集中点有26户,12、14、16、组集中点有72户,13组集中点有35户,15组集中点有38户,16组集中点有12户,18组集中点有12户;农户及人口情况:纯农业农户221户,农业兼业户486户,非农业兼业户133户,非农户45户;劳动力人数1703人,从事家庭经营133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106人),外出务工393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69人)。村域幅员面积:2.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3公顷。农业主要产业是食用菌、大蒜和晒烟种植为主。

此处为龙门山脉南的一段浅丘,旧称九领埂,九冷岗。2007年合村时,由果园村,九龙村,中龙村合并而来,取名九里埂村,地名沿用;2020年5月15日,撤销九里埂村、慈山村建制,合并设立九里埂村。

九里埂村位于师古镇西南方,与彭州市红岩镇交界,有耕地3315亩,辖22个村民小组,农户1168户,人口3218人,有11个党小组107名党员。以农业种植为主,是鲜黄梨基地,境内有驻什部队、工农兵电站、家具厂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