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泸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云政复〔2021〕21号):撤销六库镇,调整上江镇新建村、大练地村、和谐社区、锦绣社区行政区划,设立大练地街道;总人口为37206人,国土面积64.18平方公里。 |
西汉,属益州郡地。 东汉、西晋、东晋属永昌郡地。 南诏属永昌节度地。 宋大理属金齿地。 元属金齿宜抚司。 明为道安安抚司及杨塘安抚司地。 明末清初置六库千总,属大理府云龙县。 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白族段姓由清乾隆朝廷封为六库土千总以后,一批白族和傈僳族先后迁至六库周围的半山一带,,使这块地方逐渐得以开发。 段姓土司家族,则集中于老六库。 辛亥革命(1911年)后,析保山县的登埂、鲁掌、卯照、云龙的六库、大兴等地,成立鲁掌行政公署。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泸水设治局,六库为其治地。 1951年2月,改设治局为泸水县,六库为其辖地。 泸水县人民政府成立初期便动员高寒山区一部分农民迁六库,于怒江西岸安家落户。 1957年,成立六库区。 1958年,改为公社。 1983年,复改为区,旋又改为六库镇。 |
清至民国时期,属登埂土司辖地。 乾隆十七年(1752年),茶尚庆镇压农民武装有“功”,投封鲁掌世袭土千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泸水设治局第一、第二区,设鲁南(今鲁掌)、鲁北(今鲁祖)和登埂3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置鲁掌镇,下分设9保、54甲。 1951年,分为鲁掌镇及登埂直属保。 1956年8月,鲁掌、登埂及卯照镇辖区的3保合并设为鲁掌区,下辖5乡、44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改鲁掌公社。 1959年12月,改鲁掌区。 1969年3月,区改公社,乡改生产大队。 1975年11月,析出浪坝寨大队中的10生产队置三河大队,析鲁祖大队中的9生产队置洛玛大队,析卯照大队中的8生产队置设自扁王基大队,鲁掌公社增至9生产大队。 1984年4月,公社复改区,生产大队改乡,卵照、自扁王基2乡划归大兴地区,上寨、下寨2乡合并为区辖鲁掌镇。 1987年10月,鲁掌区改鲁掌镇。 |
片马自古以来属中国领土,“片马”在景颇语中意为“码板子的地方”。 唐宋为南诏的西域领地,元属云龙甸军民府。 明永乐五年(1047年),属茶山长官司管辖,清属永昌府登埂土司辖地。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定《中英续议滇缅界务条约》中,将片马地区作为未定界。 清宣统二年(1911年),英国派兵强占片马(片马事件)。 1943年5月,日本侵入缅甸后,占领片马、古浪、岗房三寨包括风雪丫口。 1944年春,驻怒江国民党十一集团军第一纵队谢晋生部奉命配合远征军和滇西驻军反攻缅甸、腾冲、龙陵之敌。 谢部收复片马后,在片马设“茶里边区军政特派员公署”,对片马实施管理。 1946年,英军乘片马守军立足不稳,武装袭击了谢晋生的“军政特派员公署”及“片马区公所”。 第一营营长兼片马区长吴若龙等军政官员被杀害,谢部被迫撤出片马,英军重新强占片马。 1948年,缅甸宣布独立,把中缅北段未定界划入克钦邦,片马被缅甸实际占领。 1961年6月4日,根据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规定,将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中国。 片马回归后,设片古岗特区直属丽江专区辖。 1966年9月,片古岗公社成立。 1984年,片古岗公社改为为片古岗区。 1986年,片古岗更名为片马区。 1987年,片马区改设为片马乡。 1995年,片马乡改设为片马镇。 |
清代,属保山县旧乃汛(汛署驻旧乃山),设有蛮云喧、蛮雷喧、蛮岗喧、古里喧、奔嘎喧及练地土司。 民国初年,属上江县佐(县佐驻敢顶),裁县佐后属保山县上江第五、六、七保和练地独立乡。 1953年,属保山县第十四区,设蛮英、丙贡、付坝及赖茂4乡。 1954年前,上江属于保山县。 1954年6月,划全区4乡归泸水县辖,4乡建制不变,仍称上江区。 1958年10月,改上江公社,乡改管理区后,付坝、赖茂2乡的部分自然村置大练地管理区。 1959年,恢复区名,5管理区均改乡。 1969年,改为上江公社,乡改生产大队,同时划蛮英大队部分生产队置丙奉大队。 1976年,划大练地、赖茂2大队部分生产队置新建大队,全区调增至7生产大队。 1983年3月,赖茂大队划归六库镇。 1984年,恢复区乡体制,公社改区,生产大队改乡。 1987年7月,区改乡。 2011年7月15日,上江乡改上江镇。 |
唐初时期,属尹州郡。 南诏政权时期,属剑川节度地。 元代,属云龙甸军民府,隶金齿宣抚司。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全境为老窝土司所辖,隶属大理府云龙州。 清末,逐步实行改土归流,脱离土司统治。 民国二年(1913年),属云龙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与旧州同设为云龙县第四区。 老窝境设区办事处,下分设6保、40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裁区设乡,与表村合设为归里乡。 1950年,与旧州同为云龙县第三区。 1953年,与漕润合设云龙县第四区,老窝境称三元片,村改乡。 1954年3月,第四区划归泸水县。 1958年4月,撤区并乡,老窝设三元大乡,原6乡均改管理区,下分14大队。 1961年,三元公社调整为16大队,下分65生产队。 1962年9月,三元公社撤并漕洞区,三元片调整为6小公社(大队级)。 1974年8月,成立老窝公社,辖6生产大队、54生产队。 1978年11月1日,划归泸水县,仍设老窝公社,调增为62生产队。 1979年2月,六库公社段家寨大队茅草坪一、二2生产队划人老窝公社,归银坡大队辖。 1984年,恢复区乡体制,改为老窝区,生产大队改乡。 1988年,老窝区改老窝白族乡。 2011年7月15日,老窝白族乡改老窝镇。 |
明万历年间,为老窝土司辖地。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泸水设治局第四、五区,下辖称杆、堵堵洛、江东(今木楠)、卯照4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设老窝镇和卯照镇,设15保106甲。 1951年,仍设镇;同年5月,划出支夏登特编保归六库镇。 1957年,在怒江东岸5保境设置大兴地区,原魯奎地保析置鲁奎地、自基2乡,全区下设6乡。 1958年10月,改为大兴地公社。 1959年,改大兴地区。 1969年,复改大兴地公社,乡改为生产大队。 1978年,由王玛基大队析出6生产队置前进大队,全区调增为7生产大队。 1984年4月,恢复区乡体制,改为大兴地区,生产大队改乡,并划出前进、王玛基、阿赤依堵3乡归称戛区管辖,划入鲁掌区的卯照、自扁王基和称杆区的四排拉多3个乡。 1988年,区改乡。 2011年7月15日,大兴地乡改大兴地镇。 |
民国时期,属老窝土司辖地,设有第六、七、八、九、十5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属老窝镇。 1957年,置称戛(今称杆)区,下设8乡。 1958年10月,改称戛公社。 1959年,恢复区名。 1969年,复改称戛公社,乡改生产大队。 1975年,从排把大队析出5生产队置称戛大队。 1984年,公社改区,生产大队改乡。 1984年5月,区公所驻地由唉杯枯堵迁至双纳王地村,改双纳王地区。 1985年12月,称戛乡改名称杆乡。 1986年,双纳王地区名改称杆区。 1988年,改称杆乡。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前,属兰坪县免峨镇怒地乡。 1950年,设为碧江县第五区,辖7行政村。 1956年,村改乡。 1969年,改称东方红公社,乡改大队。 1974年,增设腊斯底大队和刮然大队。 1981年,改称古登公社。 1984年,改古登区,辖11乡。 1986年12月,碧江县撒销县制,原碧江县古登区划归泸水县。 1988年,改古登乡。 |
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32至1949年),属碧江设治局金满乡。 1950—1957年,为碧江县第四区。 1959年,改为公社。 1961年,改碧江县第四区。 1969年,改为五七公社。 1981年,改称洛本卓公社。 1981年,古登公社的色德、子竹、刮然3大队划归洛本卓公社,原洛本卓公社的季加、色仲、念坪3大队划归古登公社。 1984年,改为洛本卓区。 1986年12月,碧江县撒销县制,洛本卓区划归泸水县。 1988年,改洛本卓白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