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四间房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四间房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搬迁过来的赵氏人居住于此,起名“赵家拐”,后简称“赵拐”。
说法一:据《滑县民政志》载:《吕氏家谱》记述,吕氏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迁住于此,取名“吕家庄”。后因较大,人口众多,为区别于村北近2千米的小吕庄,于1945年更名“大吕庄”。说法二:据村上报资料:《河南通志》载,西汉文帝十二年,因周围遍植枣树而得“东枣林村”。隋代大业十二年,吕姓居多,将东西枣林改称“吕家庄”。民国17年《滑县志》载,村名为“大吕庄”。
宋元祐年间,因位于“五呼镇”南,又因居住魏姓人居多更名为“魏南呼”。
据碑文记载,魏南呼在三国原名“鸟窠村”,至宋朝,因北有“五呼镇”,又因村内尽住李氏人家,以姓氏更村名“李南呼”,沿用至今。
传唐代时候,名叫九龙口,村里出了两个响马即冯龙、冯虎唐代皇帝派兵扫平“九龙口”,村民们死的死,逃的逃,待朝廷大军撤走后,村中只剩下九间房子,故村子更名为“九间房”。
说法一:据清同治《滑县志》记载,战国卫戴公庐漕时为国都,称“曹邑”。卫国被灭后,演变为“曹村堡”。新中国成立前夕称“曹村”沿用至今。说法二::古时,因村南古漕河得名“漕村”,后漕河干涸复耕,“漕村”改名“曹村”。
据在明万历年间,郭、张、代、马四姓人家在此定居,得村名“四家房”。后因语言讹逐渐把“家”演变为“间”,故称为“四间房”。
明代,潘氏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名“潘家寨”,后来简称“潘寨”,沿用至今。
传明代,肖氏人家在此落户,取名“肖家村”,至民国时期简称为“肖村”至今。
唐代时期叫“金家村”,后来因某戏剧里出现“金家村”并有贬义,人们将村名改为“唐尔庄”。
宋元祐年间,村东有一集市,名为“五呼镇”,因位于镇西,故名“西呼”。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曾称为“西鸣呼”,何时重新改为“西呼”无可考证。
说法一:据《滑县民政志》记载,在宋代,村南有一集镇名叫“五呼镇”,因位于五呼镇的北面,故取名“北呼”。说法二:据北呼村上报资料,宋代,从山西洪洞迁徙的人家落户于此,取名“北呼坨”,后改名为“北呼”。
据碑文记载,在宋元祐年间,村西一里远有一集镇名叫“五呼镇”,因位于镇东,故名“东呼”。
说法一:据碑文记载,建村时邻李氏祖坟面积较大,原名“大坟”。后有一位秀才在阳春三月百花盛开的季节到此赏花,见春暖花开,桃李争妍,秀才建议把“坟”字改为“芬”字,故得名“大芬”沿用至今。说法二:村上报:原名“大坟”,清嘉庆十二年,滑州知县春游至此,春暖花开,桃李争妍,知县建议把“坟”字改为“芬”字,故得名“大芬”沿用至今。
说法一:据《高氏家谱》记载,在明洪武年间,高氏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名“高寨”。说法二:村上报:明代高氏人家迁入此地,为防止贼寇,村四周建起了高4米宽3米的高墙,取名“高寨村”,后称为“高寨”。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