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所辖区域位于城乡结合部而得名。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批居民在此处修建了一座佛爷庙。有一只羊半夜常在庙顶大叫便传此庙为羊叫庙”。清咸丰四年(1854)修寨,将周围几个村庄筑入寨内合为一大村,取名杨家庙,后演变为杨庙。 |
原该村土质多沙,地势较洼,称沙洼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姓人迁居此地,后在村内兴起小集,改称为王集。 |
传,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卫国内乱,孔子门生高柴(字子羔,春秋时卫国人)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此。因其系七十二贤之一,取村名高贤,又名高柴集。 |
该村原名董安镇,因镇外设有围寨后改称应靓寨。明万历年间,此地盛产芝麻,因地凹连年遭遇水灾,冲击成一片洼地,取名芝麻洼。 |
传,明洪武六年(1373)该村十字街北有一水塘,周围住着雷、潘、宋三姓,其塘权均不属三姓,人称独塘。 |
传,宋太祖建隆四年(963)这里是运粮河的一个渡口,因距白坡寺五里,取名五里口。另一说法,元末天下大乱,该村有五家富户协商在此筑寨墙,每家留一寨门口,即东门、西门、南门、东北门、西北门,每门相距一里,环寨五里,故取名五里口。 |
传,该村原名双阁。清咸丰十一年(1861)原高朗集毁于水患,集迁于此,双阁改名为高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