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通海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通海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秀山街道办事处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境内东南方,地处东经102。45′北纬24。7′,东临杨广镇,南接里山彝族乡,西与九龙街道毗邻,北面隔杞麓湖与四街镇相望。地处交通要道,辖区内有通玉路,通江路,通华路,通建路通过。秀山街道是中共通海县委、县人民政府等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办事处驻地位于秀山街道延龄路中段,距省会昆明市125公里,距玉溪市47公里。

自然概貌

秀山街道地属坝区,面积46.95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1.4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海拔1820米。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而白昼温差相对较大,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81毫米,相对湿度为74%,年日照时数2102小时,蒸发量1773.5毫升,有霜期27天,主导风向为西南季风。

行政区划

秀山街道辖区面积46.95平方公里,内辖秀麓、泰和、庆丰、滨湖、东苑、桑园、城郊、黄龙、东村、万家、大树、六一、长河、金山十四个社区。

经济综述

2018年全街道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77亿元,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7亿元,同比增6.8%;第二产业总产值9.98亿元,同比增8.5%(其中:工业企业增加值9.14亿元,同比增8.7%);第三产业26.62亿万元,同比增3.4%。

2018年实现社会现价总产值56.9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1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26.62亿元。),同比增长5.1%。

九龙街道办事处地处杞麓湖盆区西南部,位于东经 102°35′36"~102°43′09",北纬24°01′33"~24°08′55"之间,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宽11.2公里,南北长13.5公里,东与秀山街道办事处、里山乡相连;南与高大、石屏县交界;西与峨山的乐得旧、通海县河西镇连接;北与兴蒙乡、四街镇相连。办事处所在地,距县城8公里,地势平坦,拥有泥鳅沟公路和过境公路两条干道连接通玉公路和县城,交通十分便利。

自然概貌 全街道国土面积81.31平方公里。山多田少,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0%,主要山脉有梅子箐山和老鸦水井山,是峨山、石屏两县的分界岭,马耳朵山、托盘山为境内山群,境内的碧溪河由南向纵贯街道办然后注入杞麓湖。全街道平均海拔1805米,海拔最高点陀丕山(2302米),海拔最低点为三家大桥河谷(1401米)。全年平均气温16.7℃,平均年降雨量976.4毫米。

行政区划 2018年末,九龙街道共辖7个社区,两个山区村,共计65个自然村,64个村(居)民小组。团田、水塘两个行政村为山区村;7个社区分别是大梨、三义、九街、碧溪、元山、九龙、大河嘴。

民族与人口 九龙街道境内生活着汉、彝、哈尼、白、壮、回、苗、布依、傣、纳西、佤、蒙古、傈僳、拉祜、侗等15个民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各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街道办下辖的团田、水塘两个山区村分别聚居着彝族和哈尼族。2018年末全街道总人口共户12510户、36515人,其中男18085人,女18430人。汉族人口33121人,占总人口的90.71%,少数民族人口3394人,占总人口的9.29%。人口自然增长率2.42‰。

经济综述 2018年九龙街道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500万元、同比(下同)增长8.9%;资质以上建筑业产值52534万元,增长29.8%;农民人均纯收入21825元,增9.8%。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完成财政收入1352万元。

农业2018年,全面落实烤烟烤烟政策,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落实烤烟生产任务,抢抓节令移栽烤烟,完成烤烟种植面积5450亩和烟叶收购量76.5万公斤,完成交售任务的100%,实现上等烟比例第一、均价第一、站点交售任务第一的目标,烟农总收入达2383.34万元。2018年,完成小春播种面积2557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43亩,蔬菜种植面积23355亩,比同期增3.6%,花卉种植面积377亩,比同期增75.3%。2018年生猪存栏26730头,同比增5.40%,出栏肥猪46612头,同比增2.59%。家禽存栏221万只,同比增3.98%。2018年共完成猪产地检疫5223头,屠宰检疫3310头,产地检疫家禽42.75万只。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0641户,69.33万元。

工 业 2018年,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6645万元,同比增9.6%。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九龙街道始终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争取资金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工作抓实,推动加工业与农业深度融合,依托“兆成农业”“牛牛花卉”等九龙优势农产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工厂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立足改造提升现有企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力争使其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杨广镇位于通海县东北部,滇中明珠杞麓湖的东南岸,东经102°48',北纬24°08'东接华宁县,南邻里山乡,西与秀山街道相连,北起杞麓湖。离县城约4公里。总面积96.77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800米,其中:最高海拔2355米(五垴山),最低海拔1740米(白石岩),年平均气温11.8℃-17.6℃之间,境内风光秀丽,气候温和。历史悠久的杨广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独具特色的杨广面条,蔡家山铜器,镇海村的铸造、锻压,五垴山的臭参,兴义的洋葱,林木葱翠,古城小新村三圣宫的木雕格子门、大新东华山的龙兴寺等,使杨广镇远近闻名。杨广镇交通便利,每逢星期三、日为街天,工商业发达。突出食品加工、彩印包装重点产业发展,扶持优势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企业竞争力明显加强。

全镇辖10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7个坝区村和杨广社区居委会,3个山区村),61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共有基层党组织127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115个。2018年全镇总户数18399户,总人口52117人,其中:乡村人口39715人,农村居民人口1240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58‰,少数民族人口2651人。

全镇年末耕地总资源为28019亩,人均耕地0.538亩。粮食作物主产稻谷、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烤烟、蒜薹、洋葱、花椰菜为主。烤烟、蔬菜是我镇两大经济支柱产业。2018年粮食总产512.73万公斤;烤烟总产140.5万公斤;蔬菜总产12616.51万公斤,其中:蒜头50.06万公斤,洋葱1156万公斤。2018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57.67亿元,人均11066元,农民所得905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61元。地方财政收入3408万元,财政支出2205.6万元。

一、地理位置

河西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北纬24°09′,东经102°39′,纬度跨度24°05′~24°04′,经度跨度102°30′~102°42′,南北长17.7公里,东西宽19.4公里,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海拔落差451米,最高点为螺峰山顶(2441米),最低点在改水沟村委会螺蛳甸村(1490米)。镇政府驻地河西社区居委会海拔1800米,距县城1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5公里,是历代县治所在地,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古有“儒学名邦”之誉称。东与四街镇、兴蒙乡接壤,南连九街镇,西与峨山县、红塔区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

二、自然地形、地貌

河西镇处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内缘,地形有盆地、中山、河谷3个单元,境内多山,属降云露山脉,为西北朝东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山区、半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境内最高峰位于螺髻村委会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低点在改水沟村委会螺蛳甸村海拔1490米。

三、河流、湖泊

河西镇境内雨水充沛,地下水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红旗河(中河)为主的排灌系统。最大水库甸苴坝水库,最长河流红旗河,从甸苴坝流经河西、兴蒙、九龙、四街、秀山流入境内杞麓湖,长15千米,流域面积147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54.7%。土地肥沃,自然灾害频繁。

四、气候环境

全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6℃,1月平均气温9.3℃,极端最低气温-5.9℃(1982年12月27日);7月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2.6℃(1966年5月1日)。最低月均气温9.5℃,最高月均气温20.1℃。平均气温年较差10.6℃,最大日较差37.4℃。生长期年平均265天,无霜期平均265天,最长达325天,最短为2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26.8小时,年总辐射127.08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76.8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208.9毫米(198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85毫米(2011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7月最多。

五、行政区划、人口

辖区内共有14个村民委员会(螺髻、戴文、寸村、下回、石山嘴、解家营、石碧、甸心、小回、大回、汉邑、曲陀关、清水河、改水沟)、1个社区居委会(河西)、1个居民小组,83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山区村委会3个(曲陀关、清水河、改水沟),山区村民小组29个;回族村委会3个(下回、小回、大回),回族村民小组4个;彝族村委会2个(清水河、改水沟)。2018年末,全镇人口52731人。

六、民族

河西境内分布有回、彝、哈尼、蒙古等19个少数民族,人口8262人。超过100人的少数民族有5个民族,其中回族4095人;彝族2799人;哈尼族473人;蒙古族302人;傣族147人。

七、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石英砂和花岗石。其他自然资源有森林资源,面积174495亩,森林覆盖率54.7%。

八、交通区位状况

境内交通便利,晋思线、玉通公路穿境而过,玉通公路双向4车道,通往玉溪。有县乡(镇)级公路6条,总长85千米。有村道15条,总长度为48千米。村村通公路,道路硬化率达100%。玉蒙铁路穿镇而过,九龙物流港紧临火车站,全镇铁路、公路运输便捷。

九、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65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9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亿元;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0元。

四街镇位于通海县城西北面,地处东经102°46′,北纬24°91′。东接杨广镇马家湾四家村,南临杞麓湖,西接河西镇石山嘴,北与江川县接界。四街镇辖四街、七街2个社区及四寨、者湾、龚杨、大营、十街、二街、六街、海东8个村委会,下设12个居民小组、56个村民小组,共29个自然村。

四街镇辖区面积7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352公顷。 2018年末,四街镇共有总人口45122人,其中少数民族4458人,占总人口的9.88%。境内居住着汉、彝、蒙古、哈尼、回等20个民族。

四街镇是一个农业镇,粮食、烤烟等是四街镇传统产业,其中烤烟一直是四街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蔬菜、花卉、禽畜、林果逐渐发展成四街镇的特色精品产业,以鑫海汇花卉、瑞园花卉、通海县洋丽人洋桔梗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企业,带动花卉产业发展,相继创建了联庆玫瑰、洋丽人等品牌,特别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颁奖用玫瑰“中国红”就产自四街;四寨冬桃远销海内外。2018年,四街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2亿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0.72亿元,农民人均所得达19723元。

四街工业的发展始于劳保纺织、小五金加工等轻工业。从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家庭副业开展比较普遍,多以纺织、竹活、缝纫、做鞋、打铁等手工活的家庭式小作坊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作坊为工厂机器生产所代替,逐步形成以五金加工、劳保纺织、彩印包装三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体系。2006年以来被列为市级重点工业强镇之一。2018年,全镇工业经济实现总产值36.86亿元,上交税金716万元,工业企业28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0户,从业人数4693人。

四街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 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街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七街高台于2011年5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营高跷、龚杨舞龙等民间艺术活跃,“六月六”小尖山情人节活动热闹非凡。

纳古镇居滇中通海县西北部,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离县城约十二公里,东与二街村接壤,西与十街村毗邻,北与江川大街镇邻界,南与“秀甲南滇”的秀山翠峰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镇辖面积12平方公里,地势北部依山较高,南部滨湖微低,全镇有2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人口9207人;回族人口7647人,占总人口的83.1%,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由汉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建制镇。

纳古镇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和“手工业之乡”。改革开放以来,个私经济长足发展,以建筑建材、五金刀具和清真食品为主要产业,主要产品有焊管、带钢、角钢、钢窗料、铝合金、工艺刀等。2018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5亿元,同比(下同)增13.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7亿元,增6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8万元,增41.8%;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89万元,;完成招商引资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38元。

纳古镇历史文化浓厚,人才辈出,知名阿訇达400余人,将军、举人、进士30余人,享誉中外的阿拉伯文化泰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获得者纳忠教授和《一千零一夜》的译者、著名翻译家纳训先生都是纳古人。现在的纳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各级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云南乡镇企业五十强乡(镇)”“云南省体育特色乡(镇)”“玉溪市发展工业经济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里山彝族乡位于通海县城东南,距县城5公里。东邻杨广镇、华宁县,南与高大乡、建水县曲江镇毗邻,西接九街,北与城郊相连,乡政府驻地里山社区距县城5公里,全乡总面积100.01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下属41个自然村,44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8861人,少数民族人口4539人,占总人口的51.22%。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8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乡。

里山乡地貌多为山谷、山丘和山间小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227米,最低海拔1680米,乡内有里山大沟、库南河、白木箐3条主要河流以及15处大小龙潭,全乡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雨量1000一110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2285.6小时,无霜期230天。

资源丰富,产业突出,经济发展。近年来里山乡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兴乡、开放活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巩固烤烟生产、提升蔬菜品质、做特畜牧产业、拓展林下产业”的发展思路。2018年完成烤烟交售86.5万公斤、实现蔬菜复种面积13625亩,全乡森林覆盖率68.62%,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的自然优势,以大黑冲村野生竹下天麻种植,里山社区、芭蕉村的核桃、樱桃种植等为重点,着力打造天麻庄园,提档升级具有里山特色的餐饮业,不断培育乡村旅游,促进了里山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亿元;工业总产值19.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09元;地方财政收入969.42万元。

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美丽宜居。里山乡深入实施提升人居环境卫生,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明确重点,突出彝乡特色,加大绿化、亮化工程的建设力度,以绿水青山为主要资源,深入实施“美丽乡镇”建设,强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实现了新村有新貌,旧村有特色,形成了环境优美、美丽宜居的新里山。继承和发扬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全乡各族人民善良、勤劳、朴实,民族文化丰富,起源于通海县里山乡的滇南彝族四大名腔之一的“五山腔”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烟盒舞“开张舒展,奔放豪迈,各民族和谐、团结,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高,里山的明天天更蓝、水更清。

高大傣族彝族乡位于通海县南部,地处玉溪市与红河州结合部,东与红河州建水县曲江镇相连,西和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毗邻,北同我县九龙街道、里山乡接壤,乡政府驻地与县城相距18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10平方公里,是通海南大门,总人口11542人。

山青水秀,生态优良。高大全乡森林覆盖率75.85%,林木绿化率81.26%,最高海拔2040米,最低海拔1350米,境内群山起伏,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曲江河、库南河、路南河。曲江河,库南河、路南河三河交融,素有“千里来龙福地在,门前三河汇入江”的美誉。年平均气温17.4℃,雨量973.5毫米,年无霜期299天,素有通海“天然温室”之称。2011年被评为市级“生态乡”。

物产丰富,经济发展。高大主产冬早蔬菜,具有区域特色的菜山药、生姜、莲藕、柑桔远近闻名。近年来高大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兴乡、文化和乡”的战略目标,依靠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全乡经济保持了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态势。2018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11327万元,工业总产值达28834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3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68元。

民族和谐,民风淳朴。高大傣族彝族乡属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乡,以傣族、彝族为主要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9.74%。“祭龙”与“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四月的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现已形成固定的传统节日,节日现场规模宏大,场面热闹,宾客汇聚,每年近四、五万人共庆泼水节。傣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村村寨寨都有文艺队,“烟盒舞”“四腔”“跳乐”等彝族歌舞在我乡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和传承。

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高大乡地处“两州市三县三乡镇”结合部,北上通海可达玉溪昆明,南可通石屏,向东行驶10公里联曲江通建高速可达滇南和滇东南,自古以来就是接边地区的交通节点和信息、物流通道。

优势突出,大有可为。高大乡深入实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坚持打基础、创特色、树形象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以蓝天、碧水、青山为主要资源,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源,树立抓旅游就是抓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的理念,以吃有风味,玩有特色为切入点,以短途休闲度假为主攻方向,吸引县城和周边县区的游人到高大观光、休闲、消费。以美丽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做美乡村;以传统村落项目为带动,保护好古村;以美丽乡镇建设为契机,抓好集镇建设。通过做美集镇、做美乡村、保护古村,丰富乡村特色旅游的内容,发展好乡村特色旅游。

高大丰富的资源,明确的发展思路,广阔的前景,秀美的山川,热忱欢迎各界人士观光、投资、旅游、共谋发展。

生态高大,和谐民族之乡热忱欢迎您的到来!。

兴蒙蒙古族乡位于杞麓湖西岸的杞麓山脚,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素有“歌舞之乡”、“甜瓜之乡”、“建筑之乡”的美誉。于1988年建乡,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白阁村,距县城12公里,距省会昆明125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5.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乡辖白阁中村、下村、桃家嘴三个行政村,共5800余人,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96%以上。全乡耕地面积3524亩,人均占有耕地0.61亩,以种植蔬菜、甜瓜、葡萄、烤烟为主。

兴蒙蒙古族是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南征后落籍云南的蒙古官兵后裔。760多年来,这个马背民族的后裔群体,在通海杞麓湖上撑船捕鱼,围湖垦田,历经了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历史变迁,但仍传承并发扬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与其他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其“喀卓”语言、“三叠水”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家婚礼”、“祭祖节”、“蒙族歌舞”、“三杯杯酒”、“太极鳝鱼”、“烤鸭”、“烤肉”等传统风俗和特色饮食已被外界熟知和称道。

兴蒙蒙古族在始终保持着勤劳、勇敢、诚实、善良、好客的民族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与其他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中,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自身发展。近年来,全乡围绕“农业稳民、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文化促乡”的发展战略,全力强基础、调结构、保生态、惠民生、促稳定,以“设施农业、民营经济、民族文化旅游”为产业化发展重点,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甜瓜、葡萄种植已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以特色餐饮服务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群众致富、财政增收,树立了民族对外的商业品牌;逐步启动开发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通过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民族文化核心体验区、凤山南方高原蒙古族文化主题公园、农田高端绿色观光农业区、玉通公路南侧现代商业区的建设以及节庆活动开展相结合,将兴蒙乡打造成南方蒙古族少数民族特色小镇,为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