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尉氏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尉氏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清属开封府。

1912年后称第一区。

1948年置城关区,属尉氏县。

1952年称第一区。

1955年撤区改称城关镇。

1958年称城关公社,后因尉氏、通许二县合并,改称东风公社,后又改称尉氏公社。

1961年,复称城关公社。

1983年复称城关镇,属尉氏县。

2015年,撤城关镇设两湖街道。

明称朱曲镇,属洧川县。

1912年后称朱曲区。

1948年置朱曲区,属尉氏县,后改属洧川县。

1954年随洧川县并入长葛县。

1958年建朱曲公社。

1965年复归尉氏县。

1975年析出闫湾、张庄、齐庄、新庄、双塚等村归四新公社。

1983年改称朱曲乡。

1997年撤乡建朱曲镇。

1949年尉氏县主政府置蔡庄区。

1952年改称第二区。

1955年撤区存乡,称蔡庄小乡。

1958年称红旗公社。

1963年改称蔡庄公社。

1983年改称蔡庄乡。

1995年撤乡建蔡庄镇。

明清时期水陆交通便利,是贾鲁河上重要的码头和渡口,又是尉氏到扶沟的官道,集市贸易非常兴旺,是方圆有名的大集镇。

1948年置永兴区,属通许县。

1949年划归尉氏县,称第二区。

1955年改称永兴中心乡。

1958年称永兴公社。

1961年复为永兴区。

1963年复名永兴公社。

1983年称永兴乡。

1995年撤乡建永兴镇。

清称张市集。

1949年属陈留专区,称张市区。

1955年撤区设张市中心乡。

1958年建张市公社。

1983年改称张市乡。

1996年撤乡建张市镇。

1949年置十八里乡,属万寺区。

1952年属第四区。

1955年撤区并乡,改称十八里中心乡。

1958年成立十八里公社。

1983年改称十八里乡。

2000年撤乡建十八里镇。

1949年置水坡乡,属开封县第六区。

1955年撤区,建水坡中心乡。

1958年建火箭公社。

1961年改称水坡公社,属朱仙镇区。

1962年撤区复水坡公社。

1965年由开封县划归尉氏县。

1983年改称水坡乡。

2001年撤乡建水坡镇。

清属康墙保。

1912年置第五区。

1948年置庄头乡,属尉氏县;同年,将贾鲁河以南、庄头以北由开封县划归尉氏县,属城北区。

1950年属第五区。

1955年撤区并乡,置庄头中心乡。

1958年建庄头公社。

1983年改称庄头乡。

2013年撤乡建庄头镇。

1948年置邢庄乡,属城关区。

1949年属芦馆区。

1952年属第一区。

1955年撤邢庄乡。

1963年从城关、庄头、大桥3个人民公社各划出部分村庄,置邢庄公社。

1983年复称邢庄乡,属尉氏县至今。

明为高寺保。

清因之。

1949年置门楼任中心乡。

1958年成立门楼任公社。

1960年分属大桥、大营两公社。

1975年析出朱曲、大马、大营、大桥、蔡庄5个公社的22个生产大队,置四新公社。

1980年复称门楼任公社。

1983年改称门楼任乡。

1912年属河南省豫东道尉氏县。

1948年属城关区。

1952年称大桥小乡,属第一区。

1956年撤乡属城关镇。

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

1961年建大桥公社。

1963年大桥、大槐树、门楼任三个小公社合并,称大桥公社。

1975年析出门楼任公社。

1983年改称大桥乡。

1948年分属彭店、蔡庄、城南区。

1949年属蔡庄区。

1952年属第二区。

1955年置南曹中心乡,属大桥区。

1958年建南曹公社。

1975年析出部分大队归小陈公社。

1983年改称南曹乡。

1912年属张市区。

1949年属段庄区。

1952年属第二区。

1956年始设小陈乡。

1958年撤乡,属张市人民公社。

1975年析出张市人民公社14个大队、从南曹人民公社划出3个大队,建小陈公社。

1983年复称小陈乡。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