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文山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文山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西汉置都梦县,属牂牁郡。

东汉废都梦县。

西晋置都唐县,属兴古郡。

东晋改西安县。

南朝齐改西中县,为兴古郡治,后郡、县皆废。

唐南诏为僚子部,为通海都督。

宋大理为王弄山部及教合三部中的教化山部、枯木部,属最宁府。

明初置王弄山长官司(治今老回龙)、教化三部长官司,属临安府。

清康熙六年(1667)置开化府,治今开化镇。

雍正八年(1730)设附廓县文山县,以县境东文山得名。

1913年改开化县。

1914年复改文山县,属蒙自道。

1929年废道直属省。

194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1947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为文山专区专员公署驻地。

1958年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文山县,设立县级文山市。

西汉时期,县境东部属牂牁郡句町、镡封、进桑、宛温县,西部属益州郡、毋棳县。

蜀汉为庲降都督府兴古郡。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昆明。

唐南诏时期属通海都督府辖地。

宋大理时期属最宁镇维摩部、教合三部、广南西路和哈迷万户府。

明分属临安府阿迷州教化长官司,广南府和广西府维摩州。

清为开化府文山县、广西直隶丘北县、广南府宝宁县、临安府阿迷州辖地。

清道光三年(1823),设江那县丞。

1912年,设江那县佐(江那、盘龙、八嘎一带),隶属文山县。

1932年,江那县佐和广南县的小维摩县佐(维摩、阿猛、阿基一带)析出,合并成立砚山设治局。

1935年7月1日,设置砚山县,隶属云南第六区团练督练处,今西部稼依、平远、阿舍一带时属开远东山区,后属云南省第二区(后改为第四区)行政督察文山专员公署。

1958年10月,砚山县与文山县合并为文山县,撤销砚山县制。

1961年8月31日,文、砚分县恢复砚山县制,至今。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至元狩二年(前109)属牂牁郡都梦县地。

东汉属牂牁郡进乘县地。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益州兴古郡进乘县地。

晋泰始六年(270),隶兴古郡都蓎县。

东晋南朝时,隶兴古郡西安县。

隋开皇五年(585),隶南宁州总管府昆州。

南诏时,属通海都督地。

宋大理前期属矣部地,后期属矣尼加部地。

元至元十一年(1274),属宁远州矣尼加部地,隶临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属临安府八寨长官司牛羊土司地。

清康熙六年(1667)“改土归流”设牛羊里,隶开化府。

雍正八年(1730),设东安里,隶马白抚彝同知,辖西洒、牛羊165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安平厅东安里。

1914年设普兰行署,辖西洒、畴阳2区,隶马关县。

1920年由马关析置设西畴县,隶开化府。

1958年10月,西畴、麻栗坡2县合并,仍名西畴县。

1961年10月,麻栗坡、西畴县治所分设西畴县至今。

嘉庆元年(1796)该地命名为“新草房街”,因街场建在一条斜坡荒冲中,两山又多麻栗树,名麻栗坡街,始有麻栗坡地名。

光绪十二年(1886)在麻栗坡街设置都司,为军事机构。

光绪二十四年(1898)2月12日,中、法政府在麻栗坡街设置交涉副督办与越南河阳四花大员对守,将茅坪、天保、攀枝花、董干、田蓬5哨官改为5对汛,隶属副督办。

宣统元年(1909)增设玉皇阁对汛,为6对汛。

1914年改交涉副督办为对汛督办。

1915年9月划为省直辖特别区,督办兼理司法权。

1917年6月改为特别行政区,督办兼理地方行政司法权。

1949年1月,成立麻栗坡特别区人民民主政府筹办处,3月改特别区为马列县。

1950年6月10日,建立麻栗坡市为专辖市。

1955年1月3日,撤销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撤销麻栗坡县建制,并入西畴县。

1961年10月恢复县建制,名称沿用至今。

西汉属进桑县,东汉属进乘县,均隶牂牁郡。

蜀汉属兴古郡。

唐为南诏的通海都督辖地。

宋为大理国的最宁府矣尼迦部。

元初属南路总管府阿僰万户府舍资千户。

明属云南布政使八寨长官司。

元、明时期均属龙氏土司领地。

清康熙六年(1667),“改土归流”属开化府。

雍正六年(1728)置马白关。

雍正八年(1730)设马白同知。

嘉庆二十五年(1820)改马白同知为安平抚彝同知(称安平厅)。

光绪十五年(1887)都龙、猛洞等地回归中国,命名归仁里,属安平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安平厅自开化府移衙至马白。

民国初属蒙自道。

1913年,改安平厅为安平县,因与贵州安平县重名,1914年1月改为马关县,始得马关地名。

1948年10月,建立马关县人民民主政权,隶属云南文山专区。

1968年10月,成立马关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县人民政府。

唐尧虞舜时属梁州,商代仍不变。

西周为百濮族所有,春秋时为楚国地,战国时仍属楚。

西汉、东汉、蜀汉、西晋、东晋为镡封县。

隋朝属南宁州总府昆州管辖。

唐代属黔州都督府管辖。

宋代称为维摩部。

元代初期设维摩千户所,大德四年(1300)改维摩州。

明朝仍属维摩州。

清康熙八年(1669)裁并师宗州。

雍正九年(1731)设师宗州分防丘北州同。

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为县丞。

道光二十年(1840)升为正县,隶广西直隶州。

1913年,隶蒙自道,后废道直隶云南都督府。

1942年,隶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4月,成立邱北县人民民主政府。

属文山专区。

1958年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从2003年10月17日起,“邱北”的“邱”字统一使用“丘”字,至今。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句町县,属牂牁郡。

蜀汉、晋、南朝改隶兴古郡。

宋朝以邕州为据点所辖特磨道,治所在广南。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广南西路宣抚司为广南府。

清乾隆二年(1737),广南府附设宝宁县。

1913年,废府,宝宁县改为广南县。

1942年,改隶第二(后改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2月17日成立广南县人民民主政府,至今。

秦时属句町部族,秦属象郡,西汉前期属南越王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后属牂牁郡,在富宁、广南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直到东汉末年。

三国属蜀汉兴古郡句町县。

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

北朝周属南宁州。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中叶隶岭南道邕州为僚子部。

宋初属邕州,皇祜五年(1053)后为特磨道地,属广南西路(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

元至元年间置广南西路宣抚司,改属云南行省,后改置广南西路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富州、安宁州、罗佐州,属广南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广南府,属云南布政司,裁罗佐州、安宁州入富州。

洪武十七年(1384)建富州城,治所在普厅(今县城),崇祯中州治所移驻皈朝(今归朝镇驻地),仍称富州,又称土富州。

清沿明制,为富州,属广南府。

顺治十八年(1661),改土归流。

雍正八年(1730),广南府属迤东道。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设广南府分防普厅塘经历,驻普厅。

光绪十三年(1887),置临安开广道(治蒙自县),广南府属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富州治所从皈朝移驻普厅,称富州厅抚彝府,同时改普厅塘经历为巡检,移驻剥隘(今剥隘镇),仍属广南府。

1913年,改富州县,属蒙自道。

1927年,富州县改为富宁县,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