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武昌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武昌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清光绪九年(1883),辖区分别属武胜门外正街新左二铺、稼园铺、中和铺。

民国初属东阜,1936年属武汉市武胜区积玉桥镇;1946年底改属武胜区第六区公所;1949年6月属武汉市武昌办事处第四区公所;1954年4月成立积玉桥街道;1955年10月被撤销,所辖地段划入中山路街道和凯子营街道;1959年6月,中山路街道与新河街道合并为积玉桥街道;1960年5月组建武昌区人民公社积玉桥分社;1961年改建为积玉桥街道分社和新河街道分社;1961年恢复积玉桥街道;“文化大革命”中,曾先后更名东风一街、红星街;1980年2月又恢复积玉桥街道;2006年5月新河街道并入积玉桥街道至今,属武昌区管辖。

建国初期,辖区属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昌办事处第四区公所管辖。

1952年成立堤街人民政府,1954年改为堤街办事处,1961年5月成立杨园街道办事处。

1949年前,徐家棚街政区属武昌市挹江区公所管辖。

1949年底划入武昌办事处第四区公所管辖。

1951年徐家棚街城区部分划归武汉市第一区公所管辖。

1952年建立徐家棚街人民政府。

1954年街人民政府改为街道。

1960年改为武昌区人民公社徐家棚分社。

1961年分社撤销,仍称徐家棚街道。

1968年10月徐家棚街改名为东风三街并成立东风三街革命领导小组。

1971年5月改名为东风三街革命委员会。

1975年改名为徐家棚街革命委员会。

1980年7月恢复徐家棚街道办事处名称。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属江夏郡武昌县辖地,明洪武四年(1371)为武昌府所辖。

光绪年间属江夏县新兴五铺,民国时期划为武昌市第四区公所(雄楚区)。

1949年6月,隶属于武汉市武昌办事处辖区第三公所;1952年7月,成立武昌区人民政府粮道街道,行政名称自此开始使用;1959年8月,与棋盘街道、民主路街道合并,定名为武昌人民公社曙光分社;1961年5月,恢复粮道街道名称;“文革”中改名为中华路街道,成立“三结合革命小组”,1970年底与棋盘街道合并为中华路街道;1971年5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粮道街道名称至今,属武昌区管辖。

1949年5月—1952年为武昌区第三区公所,1952年建立民主街人民政府;1954年设立民主路街道;1959年棋盘街道、粮道街道撤销并入民主路街道;1960年成立武昌人民公社曙光分社,民主路分社更名为曙光分社;1961年撤销曙光分社,建立棋盘街道、粮道街道、曙光街道;1972年将曙光街道改名为中华路街道,属武昌区管辖。

1949-1951年初,辖区属武汉市武昌办事处第一区公所,下辖西大、大成路、解放路等。

1951年底第一区公所撤销,1952年初成立西大街、解放路街、大成路等街道。

1956年将西大街道和解放路街道合并,改称解放路街道。

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大成路街道和解放路街道合并,改为人民公社黄鹤楼分社。

1961年分社撤销,恢复原建制,大成路街道改名为黄鹤楼街道。

1969年底,两街道合并为黄鹤楼街道。

1949年6月,辖区属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昌办事处第二区公所;1952年建立保安街人民政府、明伦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3年3月成立三烈士街人民政府;1954年底,保安、明伦两街改为街办事处;1955年撤销三烈士街道,其辖区大部划归武昌造船厂,其他划归保安街办事处;1959年保安街道与明伦街道合并为武昌区人民公社紫阳分社;1962年1月紫阳分社撤销,恢复原建制,明伦街道改为武泰闸街道;1967年改保安街道为要武街道,改武泰闸街道为创新街道;1971年5月要武街道和创新街道合并,成立创新街道革命委员会;1973年改创新街道革命委员会为紫阳街道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改名紫阳街道办事处,现属武昌区管辖。

1952年成立白沙洲街人民政府。

1959年白沙洲街道与八铺街道合并,成立武昌区人民公社白沙洲分社。

1961年分社撤销,成立白沙洲街道。

1966年底,改白沙洲街道为东升街道。

1970年3月东升街道与新风街道合并,改为新风街革命领导小组,同年,改为白沙洲街道革命委员会。

1980年街道革命委会改为白沙洲街道至今。

自1952年建立以来,一直沿用首义路之名。

辖区在解放初属于武汉市武昌办事处的一区区公所。

1952年建立首义路街政府;1955年改街道;1960年成立武昌人民公社首义分社;1961年分社撤销,恢复为街道;1963年成立街革命领导小组;1972年改为街革命委员会;1989年恢复为首义路街道至今。

解放初辖区属长春区公所,1950年分别隶属洪山区长春乡、官园乡及武泰区沙湖乡、武珞乡、莲溪乡;1951年属武汉市第八区人民政府;1952年属东湖区官园乡及东亭乡、武珞乡、莲溪乡;1955年属洪山区;1956年在官园乡及东亭乡的基础上建立中南路街办事处(含莲溪乡的一部分);1957年划归武昌区,辖区分为滨湖、中南路两个街道。

1959年并为洪山街道;1960年划归洪山区,成立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中南路街道,1964年划归武昌区;1970年改为中南路街道革命领导小组;1972年将武红街道辖区的马坊山路和洪山村之西的部分划入,街道革命领导小组改为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为中南路街道。

解放初,水果湖街道辖区隶属长春区公所。

1950年分别隶属洪山区沙湖乡、东亭乡和官园乡。

1951年划属第八区东亭乡和官园乡。

1952年改属东湖区(1955年东湖区改为洪山区)。

1956年归为中南路街道辖区。

1957年4月建洪山区水果湖街道。

1958年水果湖街道与中南路街道合并,改名洪山街道。

1960年建立城市人民公社时,改为水果湖分社,属洪山人民公社。

1961年,分社撤销,成立水果湖街道。

1964年划归武昌区。

1967年改为水果湖街道革命领导小组。

1971年与滨湖街道合并改称水果湖街革委会。

1978年改为水果湖街道,属武昌区管辖至今。

解放初期(1949),辖区隶属武汉市长青区公所管辖;1950年属于洪山区武珞乡;1951年属武汉市第八区武珞乡;1956年成立珞珈山街道,属洪山区管辖;1957年划归武昌区管辖;1959年又划归洪山区;1960年建立洪山区人民公社珞珈山分社;1961年改建为街道;1964年重新划入武昌区;1967年改名为红卫街道并建立了红卫街革命委员会;1972年改名为珞珈山街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复珞珈山街道原名;1980年恢复街道建制。

“珞珈”象征坚硬的宝石,也有山石峥嵘,山色秀美之意。

1952年前,此地为荒山野岭,杂草丛生,土匪横行,行人视为畏途,故有民谣:“石洞山,鬼门关,行人过此难上难。

白天土匪索钱财,夜晚蛇豹布满山。”1952—1953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直属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三〇三工厂(前身为汉阳兵工厂)由汉阳龟山下迁到此,在这一带修建工厂、居民楼房,开山筑路,植树造林。

1953年7月,中共武昌区委、区人民政府在石洞地区建立办事处,并成立党总支,随后市公安局武昌分局在此设立派出所。

自此,石洞地区一直属于武昌区管辖。

1957年3月设立石洞街道,属武昌区人民政府管辖。

1960年设为武昌区人民公社石洞分社。

1961年分社撤销,恢复为石洞街道。

1972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石洞街道。

1936-1995年为南湖机场,归武昌区管辖;1995-2004年尚属开发期,由武昌区紫阳街道代管;2004年6月,组建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花园管理办公室,2006年5月,成立南湖街道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