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五陵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五陵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明、清代称五陵沿用至今。1958年,五陵村分为一、二、三、四个街。以序称此街为五陵三街,沿用至今。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从《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明、清代称五陵沿用至今。1958年,五陵村分为一、二、三、四个街,此街以序称为五陵二街,沿用至今。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北五陵村因位于五陵村北而得名。1999年,北五陵分为北五陵南街、前街、中街、后街4个村民委员会。此因其位处故而得名北五陵前街。
因此处为黄河故道,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载录,村名有写作小漳或小涨,“小涨”当以河水漫涨而来;“小漳”当以“小障”演变而来,取筑堤“障水”之意。后谐音演变为小章。明、清代称小章。此处两村,以方位故而得名东小章,沿用至今。
1955年,五陵为治理盐碱地,建立农业实验场,成立后新建村庄,简称农场。
相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镇抚寨即十八寨之一。明太祖推翻元之后,金牌万户侯李英奉旨镇守相州路(今安阳),长子李龚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后,修筑土城墙(寨),故称镇抚寨,沿用至今。
据考,原名刘廷寨(古庙铁钟上铸有此名)。明初,因一阎姓人家成为财主,将村名改为阎庄。虽后来阎家败落,已无阎姓,但村名仍沿用至今。
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元末明初,村名曾写作小涨、小漳。因此处为黄河故道,“小涨”当以河水漫涨而来;“小漳”当以“小障”演变而来,取筑堤“障水”之意。后谐音演变为小章。明、清代称小章。此处存东西两村,其以方位此称西小章,沿用至今。
相传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朱家营是九营之一,后因朱姓人家居此,故而得名朱家营。
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元末明初,村名曾写作小涨、小漳。因此处为黄河故道,“小涨”当以河水漫涨而来;“小漳”当以“小障”演变而来,取筑堤“障水”之意。后谐音演变为小章。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载录,村名有写作小漳或小涨。明、清代称小章。此处有东西两村,以方位故而得名南小章,沿用至今。
按照五陵地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明清以来,商旅日趋繁华,形成集镇。明、清代称五陵沿用至今。1958年,五陵村分为一、二、三、四个街,此街以序称为五陵一街,沿用至今。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明、清代称五陵沿用至今。1958年,五陵村分为一、二、三、四个街,以序称此街为五陵四街,沿用至今。
大宋村是和小宋村对称而得名。相明代以前,宋姓人家居多,故而得名宋村。后因战乱,宋姓只留下很少几户。现村内占多数的肖姓人家,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载:漯河,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史记河渠书》也说,禹导河至浚县大伾山,斯二渠,其一乃漯川,故道于河南浚县西南,别黄河东北流经濮阳等境入海,所指方位正属塔河一带。漯河村以漯水而得名,后因读音相同,演变为塔河。又因临近卫水,低洼常积水,故称水塔河。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载:漯河,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史记河渠书》也说,禹导河至浚县大伾山,斯二渠,其一乃漯川,故道子河南浚县西南,别黄河东北流经濮阳等境入海,所指方位正属塔河一带,漯河村以漯水而得名,后因读音相同,先后演变为漯河和塔河。又因临近卫水,低洼常积水,故称水塔河。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