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小葛寨是十八寨之一。明代以前叫葛花寨,明清代称小葛寨至今。 |
相明初翟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故得名翟家庄。明清代称翟家庄,后简称为翟庄,沿用至今。 |
宋村是明代以前沿袭下来的名称,因宋姓人家居多而名。此处两村相近,因规模大小而名大宋村和小宋村。现村内申姓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先迁至任固镇南故城村,后又迁来此村居住。 |
原在现址南一里,因地势低洼常闹水灾,后迁到现址。由于这里砖瓦窑多,遍地砖头瓦渣,便取名瓦渣,后逐渐演变为瓦查,沿用至今。 |
据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崔、单两姓人家,分居东西两片。东为长沙屯,西为岗阳屯(也曾叫过杏花村)。后随着人口增加,两片连一处,合称为屯庄。另传村东古时曾叫过军地,因在此屯过兵,军地不纳银粮。民国二十四五年间,曾叫过屯田村,后改为屯庄,沿用至今。 |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载:漯河,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史记河渠书》也说,禹导河至浚县大伾山,斯二渠,其一乃漯川,故道于河南浚县西南,别黄河东北流经濮阳等境入海,所指方位正属塔河一带。漯河村以漯水而得名,后因读音相同,演变为塔河。因地势较高,故称旱塔河。 |
俎,是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佐,是辅佐、帮助的意思。据明代以前,庙寺很多(关帝庙等10座,佛寺4座),香火颇盛,村内有专管祭祀的人。据《李氏家谱》记载,族中曾出过一个“省祭官”。上述两种说法,都有辅佐别人祭祀之意,俎佐村名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载:漯河,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史记河渠书》也说,禹导河至浚县大伾山,斯二渠,其一乃漯川,故道于河南浚县西南,别黄河东北流经濮阳等境入海,所指方位正属塔河一带。漯河村以漯水而得名,后因读音相同,演变为塔河。又因临近卫水,低洼常积水,故称水塔河。 |
相传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麻廷寨是十八寨之一。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北五陵村因位于五陵村北而得名。1999年,北五陵分为北五陵南街、前街、中街、后街4个村民委员会。此因其位处故而得名北五陵南街。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北五陵村因位于五陵村北而得名。1999年,北五陵分为北五陵南街、前街、中街、后街4个村民委员会。此因其位处故而得名北五陵后街。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北五陵村因位于五陵村北而得名。1999年,北五陵分为北五陵南街、前街、中街、后街4个村民委员会。此因其位处故而得名北五陵中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