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武南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武南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97年12月以前阳光社区为农民耕地,隶属武南村片区。

于1996年3月开始修建居民住宅小区,1997年12月建成,2003年5月设立武南镇阳光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2003年曾属以七村居民为主的育才社区居委会和八村居民为主的育新社区居委会;2007年12月将育才社区居委会与育新社区居委会合并为设立育才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2003年5月初建社区时为团结社区、百花园社区、百花新村社区。

2007年11月,因社区资源整合,将团结社区、百花园社区、百花新村社区合并为百花新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原百花园社区位于原三个社区中心地带,经合并后更名为“百花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84年前隶属大河公社管辖范围内,1984年8月由公社改组为乡镇,同时兰州铁路分局编组武威南车站在新建居民小区住房,1990年由原打柴沟、河西堡铁路居民陆续搬迁至小区,于2003年3月成立迎宾社区居民委员会,属武南镇所辖。

2003年3月由宏扬巷居民委员会、富国巷居民委员会、宏伟巷居民委员会、建设居民委员会、富强巷居民委员会、宏达巷居民委员会合并为花明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武南社区居民委员会于2014年7月22日成立,属于武南镇。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大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六坝乡三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时属中畦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六坝公社,为范家寨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划归大河公社,分属范家寨、严家大队。

1965年合并为团结大队。

1980年更名为范家寨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范家寨村民委员会,属大河区大河乡。

198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属武南镇所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十二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大河乡二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大河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大河公社,命名为青石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为花亭大队,后又改为和平大队;1980年更名为花盛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花盛村民委员会,属大河区大河乡。

198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属武南镇所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青石乡。

1956年撤区并乡属中畦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大河公社,命名为青石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大河区大河公社;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青石村民委员会,属大河区大河乡。

198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属武南镇所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大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管理。

1956年撤区并乡时属中畦乡。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大河公社,为元湖大队;1983年设改乡时设立元湖村民委员会,属大河乡所辖。

1985年撤乡设镇,属武南镇所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大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管理。

1956年撤区并乡时属中畦乡。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大河公社,为马行河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马行河村民委员会,属大河乡所辖。

1985年撤乡设镇,属武南镇所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大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管理。

1956年撤区并乡时属中畦乡。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大河公社,为宋府沟大队;1966年7月,更名为建设大队。

1983年设改乡时设立宋府沟村民委员会,属大河乡所辖。

1985年撤乡设镇,属武南镇所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大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管理。

1956年撤区并乡时属中畦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大河公社,为西寨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西寨村民委员会,属大河乡所辖。

1985年撤乡设镇,属武南镇所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大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管理。

1956年撤区并乡时属中畦乡。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大河公社,为武南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武南村民委员会,属大河乡所辖。

1985年撤乡设镇,属武南镇所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大河驿乡。

1956撤区并乡时,属中畦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大河公社,为大河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划归中畦公社。

1983年社改乡时设大河驿村民委员会,属中畦乡管辖。

1985年,撤区并乡建镇,成立武南镇,划归武南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