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辛村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辛村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朝时有单姓在此定居,故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单家庄,简称单庄。因与瓦店单庄同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麦垛失火,火警救护车却跑到瓦店乡单庄,因此耽误了救火时机,且此村位于洹河南岸,与辛村集隔河相望,故1981年更名为南辛村,沿用至今。
东汉尚书栾巴,为官正直,得罪了朝中佞臣,从京城骑马逃回乡里,朝廷派人追赶。栾见追兵赶来,在马上用刀自刎,头颅落地,而身躯仍在马上,至永和才落地,马却继续向前奔驰,到伏恩村西南陷入洹河边泥潭中死去,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为纪念落难的栾尚书和这匹骏马,将村命名为“难马庄”。后因此村居伏恩村西南,改称西南庄。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西南庄,沿用至今。
早年这一带是古战场,一位五品知州在此统领官兵与敌作战,终于取胜,村名遂按其官级称之为“五级”。北宋《相台志》载有五级,后分为五个行政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称“武计”。民国《续安阳县志》为郝五级,因此村郝姓居多故名。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郝伍级,沿用至今。
早年这一带是古战场,一位五品知州在此统领官兵与敌作战,终于取胜,村名遂按其官级称之为“五级”。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五级”。后分为五个行政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西武计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李五级,因此村李姓居多,故名。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李伍级,沿用至今。
早年此村出了一个黄门侍郎,为纪念该官员,村以官职为名,故称黄门。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黄门”。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为黄门里。清康熙年《安阳县志》仍称黄门,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东黄门,至今。
早年此村出了一个黄门侍郎,村以官职为名,故称黄门。北宋《相台志》载有黄门,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为黄门里,乾隆年以来为东黄门、西黄门,民国为东黄门和黄门镇(含苗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西黄门,沿用至今。
有一位五品知州,早年曾在此统领官兵奋勇抗敌,取得胜利,村名遂按知府官级称为“五级”。后为五个行政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西武计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华五级,因此村华姓居多,故名。
早年这一带是古战场,一位五品知州在此统领官兵与敌作战,终于取胜,村名遂按其官级称之为“五级”。北宋《相台志》载有五级,后分为五个行政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称“西武计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邓五级,因此村邓姓居多故名。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邓伍级,沿用至今。
早年这一带是古战场,一位五品知州在此统领官兵与敌作战,终于取胜,村名遂按其官级称之为“五级”。又伍级原作五级,村庄可能有五层之佛塔,当以五级佛塔做村名。北宋《相台志》载有五级,后分为五个行政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西武计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谢五级,因此村谢姓居多,故名,沿用至今。
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古有咸丘氏,鲁大夫食邑于咸丘。战国时有咸丘蒙,为孟子弟子,咸丘氏似曾在此地居住并埋葬于此,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贤丘。贤丘似为咸丘之讹,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为贤丘,之后发展为数个村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东贤孝。
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古有咸丘氏,鲁大夫食邑于咸丘。战国时有咸丘蒙,为孟子弟子,咸丘氏似曾在此地居住并埋葬于此,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贤丘。贤丘似为咸丘之讹,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为贤丘,之后发展为数个村庄。因在洹河之南,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河南贤孝”。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南贤孝,沿用至今。
早年此处有一武姓人家,乐善好施,经常于大门外施粥,许多穷人搬至周围,慢慢形成村落,取名武家门,沿用至今。
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古有咸丘氏,鲁大夫食邑于咸丘。战国时有咸丘蒙,为孟子弟子,咸丘氏似曾在此地居住并埋葬于此,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贤丘。贤丘似为咸丘之讹,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为贤丘,之后发展为数个村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西贤孝,沿用至今。
明朝时此村有一员外,对穷苦人家乐善好施和气仁爱,后人为发扬这种精神,将村命名为和仁,今和仁分为三个行政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东和仁,至今。
明朝时此村有一员外对穷苦人家乐善好施、和气仁爱,为发扬这种精神,将村命名为和仁。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载有和仁,今和仁分为三个行政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南和仁。南和仁居汤河之南。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