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杏花岭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杏花岭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西华门是太原三条以“华门”命名的古街小巷之一,为当年晋王府城通往外城西华门的走道。后来晋王府失火,仅留两座土城垣尚存。后来清军“精骑营”驻入火焚故址,随之城中百姓亦逐渐迁入,修建民宅院落,若干年后,这里成为居民密集的住宅区,留下的只是以王府旧址引得的街巷名称。
因驻地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得名。
因明代晋王府宫城东门名东华门而得名。
是明晋王朱棡的宫城所在地。这座豪华的宫殿,在清顺治三年(1646)焚于大火。雍正、乾隆间在废墟上修建房舍,驻扎“绿营兵”,在太原的叫“精骑营”,久之,简称为“精营”。清中叶后,始建民宅,形成街道。有精营中正街(并入五一路),精营西边街,精营东边街。
杏花岭原为明晋王府的花园。地处明晋王府宫城内东南隅,遍植杏树,地势高,呈斜坡状,名“杏花坡”,后称“杏花岭”。
天地坛原是明晋王祭祀天地的地方。民国初年陆续修建民宅,形成街道,借用为街名。
国师街,因该街驻有“国师附小”而得名。
明晋王府宫城被焚后,人们逐渐推倒城墙,填平城壕建起房屋,后由于居民渐多形成街巷。适逢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民主主义运动开始,“新民”一词在社会广为引用,遂冠以街名。
教场巷始名于清朝,是清驻军“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宿舍。相传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并将东华门街的一段并入(今15号以南)。解放前一度改名“工程师街”,解放后复名教场巷。经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日3号文,正式命名。工程师街是清末修筑正太、同蒲铁路时,外籍工程师在教场巷建宅居住。因名为工程师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