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在象岭湖坵墩靠河处,有码头和囤盐的店铺,后人称为老铺,因其地势较低,常受水浸,遂迁至马鞍山的坡地上建起新店铺,故称新铺。[详细] |
据史载,相传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圩镇原址在现新铺圩南约1千米的湖鳅墩靠河处,而非现址,因此该地区被起名为镇郊村;后因该处地势较低,常受水浸,后来迁至镇郊村建店铺并以镇郊村为镇中心。[详细] |
明洪武初年(1368)有杨、卜、练3姓聚居此地,后相继迁走,因方言“杨、卜、练”与“塘、屋、岭”谐音,后人称塘屋岭,明崇祯六年1633年称塘福岭,现改称为福岭村。[详细] |
民国前有龙姓居此处,原称龙门村;后因“石窟河”和“柚树河”两条河所环绕该村落,寓意深长,两江之水川流不息,故名为“长江”。[详细] |
明万历年间(1573-1620)该村建有“同福寺”,因寺起名。[详细] |
处于狮山嶂麓的谷地平原,地势狭长,村以山起名。[详细] |
“矮车”原先因该地缺水,故架了五架抽水车,名五车;因地势低洼,四面环水,清朝改名矮车,故名。[详细] |
古时以潘、田两姓在此地开基,潘田由此起名。[详细] |
该村落位于南山嶂山脚下处,故名下南。[详细] |
“象”指野象,“岭”指山岭,古时有野象出没该地。[详细] |
明代,此地山溪有金色矿沙流出,起名“金沙”。[详细] |
地处南山嶂脚,故名南山。[详细] |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时位于梅县最北端,故名北方。[详细] |
尖坑村原名沾坑村,由梅县白渡珠坑头的谢景生夫妇两人,迁到沾坑村开荒造田,在此开基建房子,他认为自己是“挤”进来的,“挤”跟“尖”在当地客家语是谐音,后来便改名为尖坑村。[详细] |
传说油坑原叫忧坑,因该地常年受旱,所以居民都为此担忧。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以该地盛产花生,以及通过加工生产花生油,由于“忧”和“油”在当地方言有谐音,后来改名为“油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