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徐州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徐州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鼓楼区原名徐州市第一区,始建于1938年5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仍沿用4个行政区的建制。

1948年12月,徐州解放,仍维持原来的行政区划。

1955年8月,第一区更名为鼓楼区。

1969年,将鼓楼区更名为延安区。

1980年5月,复名为鼓楼区。

始建于1938年,时称徐州市第三区。

1948年12月,徐州市第三区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8月,市政府决定撤销第三区政府,区政府改为区公所。

1955年,徐州市第三区更名为云龙区。

1966年,云龙区改称红卫区。

1968年5月,市革委会决定成立红卫区革命委员会。

1975年,复称云龙区。

1980年11月,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撤销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区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北魏时崮岘曾为永福县县城;汴塘古镇远在唐宋已久负盛名;白集、泉旺头成市为寨历史逾200年。

明万历年间,有人迁至现贾汪一带,临汪而居,因贾姓人多,人称“贾家汪”。

而贾汪城区则因矿成区,是一座新兴城市,亦有百余年历史。

清咸丰九年(1859),贾家汪已成为集市,为铜山县二乡泉旺头寨管辖。

清宣统三年(1911),泉旺头寨划归铜山县七区,贾家汪村仍属泉旺头寨管辖。

1928年5月,贾汪建镇,属铜山县管辖。

1939年5月,贾汪镇属“苏北行政公署”铜山县管辖。

1942年年2月,贾汪镇属“苏淮特别区行政公署”铜山县管辖。

1944年后,贾汪镇属伪“淮海省”铜山县管辖。

1948年11月8日,贾汪解放后,为铜山县人民政府驻地,贾汪为铜山县第一区。

1952年铜山县政府迁出,成立徐州市贾汪矿区。

此后又历经徐州市郊区贾汪镇、徐州市贾汪镇、徐州市贾汪矿区几次改制。

1965年11月,始定名为徐州市贾汪区,沿称至今。

1945年10月,成立中共徐州市郊区工作委员会。

1951年1月,成立郊区办事处。

1957年5月,设立徐州市环城区(即郊区)。

1960年3月,再次撤销郊区建制,成立中共徐州市农村工作部,其所属地区有市政府直接领导。

1962年7月,恢复郊区办事处;1967年6月,设立徐州市郊区。

1978年7月,撤销郊区,成立徐州市农林水利局、徐州市社队工业局。

1983年,复设郊区。

1989年,将云龙区的翟山办事处划归郊区管辖。

1993年10月,徐州市郊区更名为泉山区。

铜山历史悠久,尧封颛顼后裔篯铿(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距今4000余年。

商改为崇国。

西周为吕国。

春秋时期属宋国,为彭城邑。

战国时期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置彭城,为其建县之始,属泗水郡。

汉代为彭城国。

宋代为彭城郡治。

咸淳元年(1265),废县入徐州,属归德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徐州为府,置铜山县为府治,以县东北境微山湖畔铜山岛(山体已沦入湖中)而得名。

2010年9月28号,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撤销江苏省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

商及西周为丰国。

春秋时期属宋国。

战国时期建县,属魏国、楚国。

秦灭魏楚后,隶四川郡(西安出土的秦代印玺作“四川”,《史记》作“泗川”)。

西汉时期隶沛郡,东汉时期隶沛国,曹魏时期为丰国。

西晋时期为丰县,隶沛国。

南北朝刘宋时期隶北济阴郡,北魏时期隶徐州北济阴郡。

北齐时期隶永昌郡。

北周时期隶徐州总管府。

隋代隶彭城郡。

唐、五代、北宋、金,均隶徐州。

元宪宗二年(1252),属济州。

至元二年(1265),沛县并入丰县;三年,复立沛县;八年,以丰县直隶济宁路。

明代隶徐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至清末,隶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丰县革命政府成立,直隶江苏省。

民国27—34年(1938—1945),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民国34—37年,县内有国共两党的政权组织。

1949年10月—1953年1月,有丰县人民政府和华山县人民政府两个县级政权。

1953年,丰县改隶江苏省徐州专区专员公署。

1969年,隶属徐州专(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隶徐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徐州地区行政公署,丰县隶属徐州市。

秦朝统一六国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称沛县,隶属泗水郡。

西汉时,改泗水郡为沛郡,沛县隶属沛郡。

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下为郡县;沛郡辖沛县,故沛郡称“大沛”,沛县称“小沛”。

天兴二年(1233),沛县升格称源州。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沛县并入丰县,次年复置沛县。

明、清至解放后,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县境北属下邳国,南属取虑国。

秦时,南为取虑县,北为下邳县,隶属青州;汉时建睢陵县,与取虑县、下邳县并存(历东汉、三国、晋);南北朝时,取虑县并入睢陵县;隋时,睢陵县制撤消,县境北入下邳,南入泗州;金兴定二年(1218年)始置睢宁县,属南京路泗州。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邳州南部14个社划入睢宁县。

1949年10月后,睢宁县属苏北行署淮阴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5月转归江苏省徐州专员公署,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睢宁县隶属徐州市。

东周时期,为钟吾国辖地,后属吴、楚。

秦置司吾县。

西汉时期境内设司吾、建陵2县,属东海郡。

东汉时期为侯国,属下邳国。

西晋时期为县,属临淮郡。

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后,撤销司吾县,并入宿豫县。

1942年8月,境域东部属抗日民主政权潼阳县。

1943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境域西部建立宿北县。

1949年5月,设新安县。

因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1952年9月,新安县更名为新沂县。

1953年5月,改属徐州专区。

1970年,改属徐州地区。

1983年,徐州市和徐州地区合并为徐州市,实行市管县,隶属徐州市。

1990年2月,新沂县撤县建市。

邳州古称“少昊遗墟”,夏代邳为薛都。

商代为邳国。

春秋时期鲁定公元年(前509),邳国南迁于此,故称下邳。

秦代设下邳县。

新莽时改名闰俭。

东汉永平十五年(72),改为下邳国。

南朝宋齐时期,为下邳郡。

北魏孝昌年间,置东徐州。

后周称邳州。

隋开皇初,下邳郡废,县属邳州。

隋大业初,又改邳州为下邳郡,县仍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邳州。

贞观元年(627),邳州废,改下邳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置淮阳军于此,属京东东路。

金贞祐三年(1215),改淮阳军为邳州。

元代亦称邳州、下邳县。

1912年,废州置邳县,属江苏省。

1938年初,邳县以陇海铁路为界,分南北两部分,邳北称邳县;邳南建邳南行署、邳南县、邳睢县。

1940年3月,陇海铁路以北仍置邳县。

以南地区,迭置邳南行署及邳南、邳睢二县。

1953年5月,邳睢县撤销,邳南地区划回,恢复邳县建制,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

199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邳县,设立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