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由原城关镇、城郊乡、柳杨堡乡和苏步井乡合并组建花马池镇。 |
明清时,有商路穿过,形成集镇,因附近有洼地湖泊,始称大水坑。 后为陕甘宁边区要邑,屏革命根据地区西南门户。 1958年,成立大水坑公社。 1970年后,因石油开采而兴盛。 1985年,改设大水坑乡、大水坑镇。 1987年初,撤大水坑乡,并入大水坑镇。 |
秦朝,惠安堡为西戎之地。 西汉,又在宁夏平原增设灵州、灵武廉县,属北地郡所辖。 秦汉,惠安堡先为富平县地,后为灵州县地。 魏晋南北朝,惠安堡仍为灵州辖地。 西魏与北周,灵州为宁夏地区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着包括惠安堡在内的广大地区。 隋朝,改灵州为灵武郡。 下辖回乐等六县,惠安堡为回乐县辖地。 唐朝,惠安堡为温池县地。 温池县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建置,因建于温泉旁而得名,这是惠安堡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政区名称。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到灵州与铁勒诸部首领会见后,温池县境内先后安置了党项族,又安置了燕山烛龙二族。 今惠安堡西北有数座古城废墟,北部四千米处公路西侧沙丘中的一座废墟附近散见有唐代黑陶残片,很可能是温池县的城址。 五代十国,惠安堡仍为温池县地。 北宋,党项族在宁夏平原建立了西夏政权。 元朝,惠安堡的食盐曾销往南部地区。 明代,边地实行所卫制,灵州建立守御千户所,惠安属其辖地。 惠安堡建立后驻扎军队,实行屯垦,惠安堡得名始于此。 清朝,政区建置沿袭明制,清雍正三年(1725年)废除卫所制。 宁夏设府,下辖一州四县。 其一为灵州,下辖三十六堡,惠安堡为其中之一。 清末政治腐败,西方列强入侵,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百姓流离失所。 民国时期,惠安堡划归盐池县,为第四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盐池县政府迁往惠安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惠安堡镇设为六区。 1958年9月,为先锋公社。 1984年1月,改先锋公社为惠安堡乡。 1994年,撤乡设镇,改为惠安堡镇。 2003年3月,组建新惠安堡镇。 |
1949年10月,成立二区区工所,驻余庄子。 1958年,组建为兴庆人民公社,不久改名为余庄子公社,驻地搬迁至高沙窝。 1960年冬,余庄子公社更名为高沙窝公社。 1968年3月,更名为向阳公社。 1970年3月,恢复为高沙窝公社。 1976年,高沙窝公社分设苏步井公社。 1984年,改高沙窝乡。 2003年,撤并高沙窝乡和苏步井乡,成立高沙窝镇,同时划入原鸦儿沟乡的李庄子村。 2004年,原苏步井乡划归的五个行政村划归花马池镇管辖。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陕甘宁边区盐池苏维埃政府领导。 1950年,划为盐池县三区,辖石山子、郭记洼、曾记畔、刘四渠、孙记楼、碱滩沿子5个乡。 1953年,又增加贺井子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含现在的鸦儿沟乡全部)。 1976年,公社体制调整时,将鸦儿沟公社分出。 1984年行政体制改革,王乐井公社改为王乐井乡。 2002年,因撤乡并镇,鸦儿沟乡鸦儿沟、官滩、王吾岔、孙家楼、狼洞沟、双疙瘩6个村委会合并入王乐井乡,其中李庄子整村合并到高沙窝镇。 |
1949年,属四区。 1958年,属青山公社。 1961年,属马儿庄公社。 1976年,设为冯记沟公社。 1984年,置乡。 2003年,撤并冯记沟乡和马儿庄乡,成立新的冯记沟乡。 |
1958年,成立侯家河公社。 1968年更名为青山公社。 1984年,行政体制改革,改为青山乡。 |
1953年,成立麻黄山乡。 1958年,改麻黄山人民公社。 1978年,分为麻黄山公社和后洼公社。 1983年,又改名为麻黄山乡和后洼乡。 2003年,麻黄山乡和后洼乡合并为麻黄山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