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为秦代所设驿站,是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驿站门口的对联是“阳春柳节迎风绿,驿路花开向阳红”。东街为露岭,属宁陵县;西街为香山,属睢县,标志为睢、宁二县的分界处。有名的官员路过此地时,敲锣打鼓隆重接应。站内设有驿馆、官店、驿铺,地势向阳,取名阳驿铺。位于阳驿铺东部,故名阳驿东村。 |
秦代,为秦代所设驿站,是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该站不是一般的驿站,站门口的对联是“阳春柳节迎风缘,驿路花开向阳红”。东街为露岭,属宁陵县;西街为香山,属睢县,标志为睢、宁二县的分解处。有名的官员路过此地时,敲锣打鼓隆重接应。站内设有驿馆、官店、驿铺,地势向阳,取名阳驿铺。位于阳驿铺西部,故名阳驿西村。 |
清康熙元年(1662),有一王姓三人分家,老二住阳驿铺,老大住东边二里的大王庄,老三住小王庄。 |
宋太祖赵匡胤运粮住此,曰“此地平和”,秦姓迁此建村名平和。清咸丰年间,为防粤、捻二军,开始筑寨,粤、捻二军屡攻不克,寨内太平安乐,改村名平乐,演变为平洛。 |
宋太祖赵匡胤运粮住此,曰“此地平和”,秦姓迁此建村名平和。清咸丰年间,为防粤、捻二军,开始筑寨,粤、捻二军屡攻不克,寨内太平安乐,改村名平乐,演变为平洛。 |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叫汤林庄,位于大王庄南。因汤、林二姓不和,汤姓便在庄外另建庄园,名汤庄。合称汤林王。 |
明建文二年(1400),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阎庄。清初,由于社会混乱,阎姓为保安全,筑寨防备土匪,故名阎屯。 |
明代,陈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修建寨围,取村名陈家屯。后改为陈营。 |
清代,雍氏由睢县雍家楼迁此建村,故名雍庄。 |
明代,社会混乱,米姓建座看家楼,故名米楼。 |
明崇祯十七年(1644),潘姓较富,居民逐增,后形成集市,取名潘集。 |
明崇祯年间,太子老师、状元刘理顺,受陷害遭灭门,他及17位亲人遇难。唯有小儿在仆人掩护下,离京逃此建村,名刘庄。后人西迁,分为东、西两个刘庄。为东刘庄。1958年设林场,故名刘庄场。 |
明洪武年间,郭姓从山西洪洞县霸王桥迁此建村,名郭庄。清咸丰年间,为防粤、捻二军,郭姓主持将西王庄、北潘庄、东郭庄、南小庄围筑土寨,改名郭屯。 |
明代,訾姓某人,为国牺牲。人们为纪念他盖座祠堂,取村名訾堂。后有兄弟二人分家,老大住南边,叫前訾堂。 |
明代洪武年间,陈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各建一村,老大住在前,定村名为前陈庄,老二住在后,定村名为后陈庄。简称后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