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游洋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游洋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游洋别称古邑旧县,唐朝时期设镇,至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匡胤沼令莆、仙、永、福四县合游洋,设太平军,建兴化府,立兴化县,迄今已有479年历史,有宋古桥梁(惠政桥)别称奸臣桥。

(设府八年后迁往莆田,设兴化县历经344年直至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迁往莆田新县,后游洋村标称古邑,民国隶属兴泰里,1950年属6区,1951年属仙游县第十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人民公社,改称游洋生产大队,1984年成立游洋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

1992年属游洋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49年后办高级社为卫星社。

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为属游洋公社梧椿大队,下辖17个生产队,1984年成立梧椿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金石村原名渭溪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1984年成立金石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49年-1952年解放初期,曰“群光村”,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于1958年后改称为”天马大队”,1985年属游洋乡成立天马村村民委员会,1992年属游洋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1985年属游洋乡成立双峰村民委员会,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清朝时期(1636-1912),属游洋旧县,所辖梧椿村,双峰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1985年成立石里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

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1984年成立龙溪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

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宋太宗太平六国二年(977)设兴化县,河星村起名为外埕店,成莆永二县交通要道。

1911年属兴泰里;1936年为河星保;1938年撤销联保为保甲;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河星保改为河星村;1950年改为河星乡;1956年至1958年编入兴山乡。

公社成立后改为河星大队,下设11个生产队。

1984年成立河星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1984年成立兴山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

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1985年成立霞峰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民国十七年起属游洋乡石山保,建国后称石山生产大队,1984年10月成立石山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清朝时期之后该地隶属露头片,民国十七年,鲁头隶属为古邑乡(现游洋镇)管理,当地自然村古井垅姓林、陈姓氏,汪洋姓氏为“吴”。

鲁头姓氏为曾。

解放前属古邑乡,1949年之后为兴山片,仙游县管理。

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10月由初级社,高级社,改为游洋人民公社,设鲁头大队。

1984年成立鲁头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

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民国十七年,惠洋隶属古邑乡(现游洋镇)管理,惠洋村以林姓为主,还有上楼陈姓,古宅里郑姓,以便管理,遂以惠洋山脉龙角山命名,改为龙山保,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10月由初级社、高级社改为游洋人民公社龙山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龙山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

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民国十七年属古邑区沽山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建国后设立沽鲤乡,管辖沽山、里洋二村。

1950年属麦斜区(6区),1952年属10区,1955年称大有社,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麦斜公社红星大队,1961年属游洋公社沽山大队,1984年成立沽山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

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古邑乡,1950年属6区,1952年属10区,1956年属麦斜区,1958年属游洋公社,1984年成立里洋村村民委员会,属游洋乡。

1992年游洋撤乡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