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榆中县城关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榆中县城关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于2002年12月组建兴隆路社区,2003年5月挂牌工作。

于2002年12月组建了一悟路社区,2003年5月13日正式挂牌开展工作,社区办公阵地设在原劳动局旧楼5楼。

于2002年12月组建了栖云北路社区,2003年5月13日正式挂牌开展工作。

于2002年12月组建了文成路社区,2003年5月13日正式挂牌开展工作。

民国时期,兴隆山隶属栖雲区全川乡第十七保。

解放初期,隶属城关区卧牛乡。

1954年隶属蒲桥乡(卧牛乡、清溪乡、蒲桥乡三乡合并)。

元朝时期城关建镇后就有人定居,那时建制松散,明清时人口增多,明清前后河上修建水磨六座,共18支水轮磨。

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定居,明清以来就有郭、黄、吕、牛、金、张、郑、岳、王、刘等十多姓大户。

宋时道教盛行,解放初道教拥有本地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

民国年间实行保甲制,解放后成立农会、组织互助组、建立初级社、高级社。

1958年城关人民公社成立后属该公社的峡口大队,下设四个生产队,沿公路由上到下为一、二、三队,刺沟嶺为第四队。

另有大山山、谢家岔、蕨茅山等几个小组单独经营附近耕地,统一核算分配。

70年代城关设镇后仍为下设大队,建制未变。

2008年由县镇决定改峡口村为兴隆山村,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1983年成立南坡湾,下设8个村民小组,同时成立南坡湾村村委会至今。

民国时期杨家庄村实行保甲制度,解放初成立农会,建立初级、高级社,1962年成立生产大队,1983年成立杨家庄村委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民国时,南关村实行保甲制度,解放后成立农会,五十年代建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1983年成立城关镇南关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民国十六年(1927年),将里改区。

金川里为第一区,长乐里为第二区,泰康里为第三区,丰和里为第四区,广积里为第五区。

第一区辖19个村镇,其中就包括汉家村(含下汉家庄、东湾、徐家峡),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乡镇建制未作调整,保甲时有变化。

1983年成立东湾村村委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1961年7月县委决定撤销基层人民公社,设立城关工作委员会,将大队改为人民公社,城关工作委员会辖城关、蒲桥、三角城、双店子、王保营、小康营、上庄、马坡8个人民公社。

1983年撤人民公社,成立下汗村村委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秦汉至隋唐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随后的几个朝代乡里数无详细资料考证。

明初,全县行政区划为12里,金川里辖今城关(县城“三关”及其附近村庄)及三角城、小康营部分村庄。

民国十六年(1927年),将里改区。

金川里为第一区,长乐里为第二区,泰康里为第三区,丰和里为第四区,广积里为第五区。

第一区辖19个村镇,现在的城关镇、小康营乡、三角城乡等乡驻地。

民国二十三年(1934)12月,改区设乡(镇),划编保甲,将全县原有5个区划为10个乡,原第一区划为栖云镇(以栖云山之名取之)和龛谷乡。

民国25年(1936),改划为4镇8乡,乡以下社保,保以下设甲。

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乡镇建置未作调整,保甲时有变化。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度,设置栖云区,共辖城关、白堡、天堡、三堡、蒲桥、玉桥、峡口、清溪、卧牛9个乡。

9月,将榆中县改属定西专员公署。

10月,设立了栖云区城关乡人民政府,驻地城关村。

11月,设立城关乡、白堡乡、天堡乡、三堡乡、蒲桥乡、玉桥乡、峡口乡、清溪乡、卧牛乡人民政府,分别驻地城关村、白堡村、旧庄沟村、北关村、上蒲家村、南关村、峡口村、大营村。

1953年5月,栖云区改名为城关区。

1955年9月12日,撤销栖云区,同月,将各乡人民政府改名为乡人民委员会。

10月,栖云区所辖乡调整城关、隆山、双堡为县直属乡。

其中,原城关乡、三堡乡、玉桥乡、卧牛乡归属城关乡,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城关村。

1983年5月,全县乡(镇)、村体制改革,改公社、大队、生产队为乡、村、社,成立城关村村民委员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秦汉至隋唐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随后的几个朝代乡里数无详细资料考证。

明初,全县行政区划为12里,金川里辖今城关(县城“三关”及其附近村庄)及三角城、小康营部分村庄。

民国十六年(1927年),将里改区。

金川里为第一区,长乐里为第二区,泰康里为第三区,丰和里为第四区,广积里为第五区。

第一区辖19个村镇,现在的城关镇、小康营乡、三角城乡等乡驻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改区设乡(镇),划编保甲,将全县原有5个区划为10个乡,原第一区划为栖云镇和龛谷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划为4镇8乡,乡以下社保,保以下设甲。

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乡镇建置未作调整,保甲时有变化。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度,设置栖云区,共辖城关、白堡、天堡、三堡、蒲桥、玉桥、峡口、清溪、卧牛9个乡。

9月,将榆中县改属定西专员公署。

10月,设立了栖云区城关乡人民政府,驻地城关村。

11月,设立城关乡、白堡乡、天堡乡、三堡乡、蒲桥乡、玉桥乡、峡口乡、清溪乡、卧牛乡人民政府,分别驻地城关村、白堡村、旧庄沟村、北关村、上蒲家村、南关村、峡口村、大营村。

1983年4月,县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并乡,将隆山乡与城关乡合并,称城关乡,仍为县直属乡。

9月,实行公社化时,城关为第二基层社,包括城关、蒲桥、三角城、双店子、王保营、小康营、上庄、马坡8个大队,同时成立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城关村。

城关大队辖杨家庄、南关、城关、北关4个村,蒲桥大队辖金家圈、大营、李家庄、上铺家、朱家湾、分豁岔6个村。

1983年成立北关村村委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民国时期,金家圈隶属栖雲区全川乡第十七保。

解放初期,隶属城关区卧牛乡。

1954年隶属蒲桥乡(卧牛乡、清溪乡、蒲桥乡三乡合并)。

1958年8月蒲桥乡改名为蒲桥公社并隶属大营大队(金家圈、大营、大坡坪、地椒沟)。

1961年2-3月体制调整,以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基础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成立了金家圈生产大队,下属九个生产小队。

1983年改为金家圈村,生产小队改为社,合并到城关乡,并成立金家圈村委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清时属金县金川里,民国十六年(1927)属榆中县第一区,1949年8月属榆中县栖云区卧牛乡,1983年4月属榆中县城关乡,1983年5月属榆中县城关镇,同年成立大营村村委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李家庄村在明朝建置中属于在成里,清朝属金川里,民国十六年(1927年)金川里更名为第一区后属第一区。

1949年8月16日解放后,属栖云区蒲桥公社,1983年5月起合并入城关镇,同年成立李家庄村民委员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