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2020年广东省卫生村[3]

2020年广东省卫生村[3]

  2020年12月29日,广东省爱卫会授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罗溪村等4400个村广东省卫生村称号。
  明潭村:距镇驻地北3华里,东依大东山与狮峰相背,南连溪口,西接潭头,北与铺头为邻。创于明嘉靖年间,方圆1.33平方公里。耕地195亩,69户,339人。乡西南的明潭大桥,是交通凤南、赤凤的要道。日潭村:林姓:34户,165人,创于清雍正七年巳酉(1729年),由金石山兜来此定居。月潭村:吴姓,35户,171人。创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年),来自福建云霄县。……[详细]
  白藤坑村是乡政府驻地。东南与东山相接,北与高原接壤,南与溪美村毗邻,西连大坪,西北与万峰林场交界。全村有汉族123户,608人。山地面积11000亩,耕地面积435亩。白藤坑村创于清康熙初年,因流经该村的凤凰溪两旁盛产白藤,而取名白藤坑。溪心村邓姓创于清康熙初年,陈姓从凤凰后河迁来该村的对面打铁铺,后合并溪心--因村建在溪之中心而得名。有23户,113人,耕地69亩。原有陈、邓二姓,有的从下潭移居……[详细]
  金舟村:距镇驻地西南1.4华里,东面隔江与金丰对峙,北隔江望潭头,南隔江望尖公东,西隔江与西林交界。洲岛屹立江中,四面环水,面积300多亩,大部土地在韩江西的二塘一带,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耕地330亩,147户,650人。洲岛拥有著名土特产,如塔形白肉嫩竹笋、乌叶荔枝形龙眼、无核黄皮、青茵橄榄、人心果等。且洲岛立于江中,得天独厚,景物宜人、佳果四季累续,为世人之游览胜地。金舟:127户,576……[详细]
  西林村:距镇驻地西3.5华里,东隔韩江与金舟相望,南与金舟罗带龙接壤,西与草塘交界。北与绿竹相连。方圆2.85平方公里。耕地390亩,106户,553人。创于明天启年间,祖来自福建蒲田,黄姓,聚落呈带状,多为砖木结构。……[详细]
  草塘村:距镇驻地西南8华里,东与西林接壤,南、西与古巷交界,北与镇青年场相连,方圆2.4平方公里。耕地233亩,66户,277人。古姓:明末由嘉应州(现梅县)五里亭莲塘村迁至来潮州西门外吉利乡,后迁古巷,清康熙年间从古巷迁至草塘定居。清道光年间,广东第一举人古恒森出生地。……[详细]
  砚田村:距镇驻地东北9华里,东望笔架山,西边新沟,南依彩凤岭与塘埔乡相背,北与陈吊王寨对峙,方圆2.64平方公里,耕地391亩,105户,535人。李姓:创于明万历年间,始祖吾潮公,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年),由埔仔岭前李迁至。侨胞李基智先生,赠建家乡供电网,乡政府一座、彩色电视机一台,及学校课桌等。2002年赠建砚田大桥。……[详细]
  新沟村:距镇驻地东北6.5华里,东接砚田,南连塘埔、狮峰,西望铺头而隔凤凰溪,北隔凤凰溪与赤凤镇黄山坑交界。方圆2.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2亩,70户,357人。新沟:林姓,创于清乾隆年间,由铺头乡下林迁来此定居。刘姓,创于清雍正年间,由饶平砰溪古楼村迁来此定居。坑仔尾:距镇驻地西北8华里,创于清道光年间,由新沟迁至,林姓。……[详细]
  高原村,在乡政府的北面约2公里。东连东明,南与白藤坑接壤,西北与万峰林场交界,北与高峰毗邻,其得名是海拔高。全村有134户,684人,耕地面积479亩。深坑村,主姓魏,清康熙末年从凤凰九斗迁来。文姓在民国初年来深坑,有19户,89人,耕地75亩。龙高楼村,原名砻钩溜,又名香花坑,后才改名。姓陈,先祖于清中期从高峰的崩行村迁来此,因村前的山形似砻钩而得名。有23户,114人,耕地68亩。解放初期凤南……[详细]
  高升村,属革0据地。在乡政府的东西3.2公里。东与大山乡交界,西跟高源接壤,南连东明,北接高峰及凤凰镇。全村有72户,391人,耕地282亩,山地7000亩。其得名是公社化时期,以高山之处升起明灯。创于1955年,前称凤东乡,乡政府设于乌石,1974年以前包括东明村,1984年改为高升乡,现为村委会。石壁头村,姓文,清中期从凤凰下埔移此定居。属老苏区,前属凤凰统辖,解放后,才属凤南。有6?,31人……[详细]
  高峰村,在乡政府的北面约7公里,万峰山下。前称凤北乡,后才改现名,地处万峰山的南面,东北与凤凰镇交界,西北与万峰林场接壤,南与高原、高升毗邻。全村人口116户,594人,耕地面积432亩,该村为乡之最高峰,故合作化时期而取名。炉内村,陈、文二姓。陈姓于清康熙中期从凤凰后河迁至此地。相传此地早年曾建炉炼锡、炼金,有大炉、小炉之位置,故称炉内。有29户,169人,耕地133亩。南寮村,姓文,清乾隆年间……[详细]
  白云村,白云村创于明朝末年,因村后有白云山而得名,东距登塘墟2公里,东南与笔埔村隔溪相望,西与揭阳县云路接攘,西面靠山,东南为小平洋,有简易公路通登塘墟,村落呈块状,面积0.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80亩。2006年12月,全村1316人。创乡时由饶平三饶大树下陈、叶郎舅两家迁居而来,至今两姓俱存,陈姓发展较快。历以农、林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山地种杉、松、竹、生柑、茶叶、菠萝、杂果。1975年建……[详细]
  东寮村,创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地处蜈蚣岭山脉鸡笼山东侧,故名。全村均为邱姓,从长美村迁入。辖新村和群安村。西南距登塘墟3公里,背靠鸡笼山,北面与蜈蚣岭、飞鹅山连成一片。有简易公路通登塘墟,聚落沿蜈蚣岭山坡呈高低曲线状,占地0.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13亩。2006年12月,全村759人。从事农业,主种水稻、甘薯、甘蔗,山地产松、茶、菠萝、什果,主要经济收入为茶叶、菠萝。新村,……[详细]
  下林村,创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因地处凤岗南坡邻西山溪处,树木繁茂,厝屋树木混为一体。互为映衬,取名厦林,后演变为下林。西南距登塘墟2公里。西山溪自如竹岭山下拐弯流经村西,村东有古树林面积2000平方米。为村屏障,古称风水林。下林村占地0.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23亩。2006年12月,全村647人。聚落东西长带状,从事农业。主种水稻、甘薯、甘蔗,山地种杂果和大量菠萝、松、茶、生……[详细]
  郑岗村,创于明朝末期。原名茶岗,后郑迁入并发展较快成为主姓,故改为郑岗。创乡时有林、陈、鄞等姓,后郑姓、章姓迂入。现以郑姓为主,少数章,郭两姓。现有耕地480亩。2006年12月,全村1017人。前分顶、下两村,1980年以后因村落扩大,连成一片。北临西山溪,西靠如竹岭心,东南距登塘墟2公里,聚落呈长条块状,占地0.4平方公里。从事农业,主种水稻、甘薯、甘蔗、豆类,也产生柑,山地种松、竹、茶、杂果……[详细]
  新西坑原称西坑村。清康熙(1662一一1723年)有张氏迁来,后又有陈、黎两姓来此定居。其时曾有邓、林、江、李姓先后在此创居。后因张、陈、黎姓的发展,引起不和而外迁。其村落在西山溪西边,故名。1931年潮州市地名普查时因与磷溪镇西坑村同名,改为今名。新西坑村地处田东乡之东南端,距乡政府2.5公里,南邻白茫洲、枫树员,西接横洋村,东与东坑村隔溪相望。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有上西一和上西二两个自然村,共……[详细]
  平林村,创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位于镇北部山区,因地处四面环山谷地,村址较平坦且林木繁茂,故名平林,全村均姓罗。始祖迁自梅县蕉岭,村民均为客家人,能讲客家话及湖州话、因与横田村、尧田村均处山谷中,旧称为顶三乡。平林村西北2公里与丰顺县溪美村接壤。东北与尧田村一山之隔,南距登塘墟1l公里,有小路4公里通横田水库接大路7公里通登塘墟。聚落沿山坡级状婉蜒,占地0.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83……[详细]
  笔埔村,笔埔村创于宋代,因创乡时取村右有一山龙直伸平洋似笔,村前有低洼积水池为砚,故名笔埔,创乡时有王、廖、严等姓,现只存严姓。2006年12月,全村1105人。位于登塘墟西南1.5公里处,藏凤地山坡,西南接揭阳县云路、玉窖、西望白云山,村西有白云溪横穿而过,有简易公路通登塘墟,1967年建笔埔桥跨白云溪南北。现有耕地502.8亩。历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山地种松、黄竹,山坡种大量生柑、茶叶……[详细]
  横洋村有东坑、杨厝、吴厝三个自然村。因其厝前回洋平坦,房厝又横向排列,故名。清初有吴、杨二姓来此定居时,己有邓、邵、薛三姓氏先居于此,后外迁。横洋村地处田东乡东南部,距乡政府1.5公里,东与西坑村相邻,西与田东墟相接,南北靠山,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43亩。2006年12月,全村148户,781人。聚落呈点状,建筑多属“四点金”平房,砖木结构。耕地491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花生、……[详细]
  白茫洲村创于明初,因该地三面环西山溪,溪滩遍生芦苇,花开时白茫茫一片,故名白茫洲。清代曾于村北设墟,为潮州、丰顺农副产品、杉木集散地。创乡时有雷、陈、薛,管、罗等姓,张、郑、沈等于清初迁入。现全村有郑、张、管、沈、罗、连、朱、刘等八姓。连、刘、朱等姓均于1951年土改分田时分别从田东乡葫芦村和丰顺县迁入。西面群山与揭阳县接壤,北面为田东乡界,东靠神头宫山,西山溪自村北流经村西转南,依山傍水,风景明……[详细]
  大葫芦走个单蚀的自然村。据《篮氏族谐》载:蓝姓创村于明万历39年(1611年),后有黄姓来此定居,因其地形状似葫芦,故名。1977年因建大葫芦水库改为移民新村。仍用村原名。大葫芦村地处田东乡之西南部,距乡政府13公里,西与丰顺县,南与揭阳县接壤,面积6平方公里。2006年12月,全村77户,全村454人。因建水库现只剩耕地17亩。山地9525亩,现有杉、松、木黎、木周、柯、竹、茶等,盛产石箭花,杆……[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