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白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白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很久以前(大约宋朝时期)白集居住姓陈、魏、赵数户人家,陈是一实户,而乐施好善,况又是一个非常小的集,当时称之为百善集。后来陈家因失火家庭败落,逐渐人口绝户,后改为白集。自1938年国民党扒开黄河花园口,河水泛滥成灾,原比较热闹的集镇白庄,因遭水淹被迫搬到白集,白集从此变成了物质贸易经商非常热闹和兴旺的集镇。
明洪武年间,先祖由山西洪洞迁居槐访店(即槐店)。明嘉靖年间,又从槐店迁居此地,因祖氏姓高,取名高庄。
本村原名南李庄,明洪武年间,先祖李松奉官府之命从山西洪洞移居此地,初居李松楼;明中期,移居此地,因村在李松楼以南,起名南李庄;明末,官府腐败,洪水泛滥,蝗虫荒旱,民不聊生,以至农民起义,当时著名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从山西、陕西转战河南,路经此地,在此安营与当地百姓聚谈,谈及山西故乡,原是同宗,秋毫无犯,在那时这里有一片竹林,李自成散步到竹林,观此林喜不自胜,随与族人提议以竹园定名,南李庄改为李竹园。
明前期,此地原由楚氏居住,因村中长有2颗特别大的桑树,得名大桑王庄楚庄。清初,先祖杨士科从山西洪洞迁至项城,后来又迁至郸城县的杨庄。清乾隆年间,后代杨吉迁至此地并盖楼1座,后杨氏人丁兴旺,楚氏发展缓慢,故改名杨楼。
秦代,此地有一条大河,是当时一条水上运输要道,来往船只很多,又常在此停泊,形成一个埠口,该埠口由田氏经营管理,故称田埠口。明洪武年间,王氏3兄弟奉皇命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田埠口落户,以农为生,继王氏之后,又有杨氏从王子营迁来落户。明末,该河被洪水淤平,埠口消失,田姓移居他乡。后李自成率领义军在此路过并驻扎过营盘,田埠口改名为田营。
明洪武年间,鹿氏先祖率4子奉旨从山西洪洞迁至鲁砦村居住,不久迁居此地,在此建楼数栋,取名鹿楼。
根为本,稍为枝,梁氏来祖兄弟3人,率金家数口从山西洪洞奉官府之命移居陈州府东南定居,来祖先后西归,成为三祖联茔。清道光年间,梁氏2门子孙梁卫三、梁殿邦任侍卫之职,修坟祭祖,为祖争光。又修建先祖所住无名之庙,因为庙为梁氏之庙,故取村名为梁庙。
明洪武年间,查氏三兄弟从山西洪洞迁移至今淮阳县大连查楼村。明嘉靖年间,因分居又迁移至此地定居,因发展较快,人口众多,取名查大庄。
宋朝,有一文官姓常名靖,官居开封府都司,夫人苗氏是官宦之女,在此地仿照宫廷模样建造宫府,楼台凉阁,五门相照,甚是美观,后常靖告老辞官,居住于此地,形成村庄,取名常楼。
清康熙年间,张氏先祖张美从本镇的胡庙村迁居此地,开荒种地,后人丁兴旺,形成村庄,人们就以先辈的名字命村名,张美庄因此而得名。
明崇祯五年,韦氏祖先韦桥、韦车兄弟2人从鲁台南2千米的韦桥迁居此地,他们开荒种地,以农业为生,子孙相繁,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取名韦庄。
清初,王氏先祖从淮阳周楼村迁到此地定居,因当时此地是废窑厂,窑厂中有高岗,因此得名王岗。
明洪武年间,李松从山西迁移此地,建楼数幢,以李松取名,名曰李松楼。因村西有个村庄叫李宋庄,后人们渐叫李宋楼。
明万历年间,王氏先祖自王营子分居此地,建楼一栋起名王楼,因村南有一小王楼,故称大王楼。
是1973年从白集镇的王营子、老官林、唐营几个村迁居组成的一个新村,因此取名新村。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