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崇州市白头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崇州市白头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五福社区位于王场镇人民政府集镇周边,是商贸、经济、文化、卫生中心。社区民居委员会办公地点距镇人民政府0.8KM,辖区内有15个居民小组,其中14个涉农小组,1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185户,总人口3580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96名,其中60岁以上42人,60岁以下39人,30岁以下1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0人,高中、中专学历24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4人。确权农业人口为2775人,确权面积1929.33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户数为873户;涉农总户数为918户,有295人失地农转非参保。6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658人,其中男292人,女366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为258人,有证残疾人数为68人,五保人员12人,集中供养8人,散居4人(分布在3组1人,9组1人,10组1人,13组1人),低保户19户25人。其中,城居民2人,未婚女属重度残疾人,农村重度残疾人4人,2男,2女。2男为未婚30岁以下,身患重大疾病3人。民政优抚对象为老复员军人5人,参战5人,带病回乡7人,军残1人。幅员面积2.7KM2,国道318G由东向西穿境而过,(又称成温邛高速)将社区划分为南北两部份。东面因毗邻白头镇三洞村,南面毗邻东风村、清明村、桂花村;西面与大邑县晋原镇镇东村毗邻干溪河相隔;北面与觉皇村毗邻。有四条沟渠由北向南灌溉土地,(中沟、亁泸沟、亁泸二洞、觉皇堰)。社区有集中规划区一处,取名为五福苑小区。国家电网安置点一处,占地96余亩。

崇德社区属崇州市燎原乡所辖一社区,面积3.9平方公里,地处崇州市燎原乡西北角。东接本乡七洞村,西与大邑苏家镇接壤,北连崇州市王场镇,南邻壁山村。社区设26个村民小组,有1117户,共3998人,耕地保有量4222.6亩,人均1.06亩,地形地貌以平原地势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多雨,湿度大,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全年日均温度16摄氏度,属岷江水系,自流灌溉。

崇德社区交通十分便利,以乡道崇(德)王(场)路与成温邛高速路相接,距大邑县城约4公里,崇(德)天(王寺)路与隆燎路相接约3公里,辖区内还有村道:崇(德)干(溪)路、崇(德)回(龙)路。主要支渠、斗渠有:吴槽斗渠,觉皇堰三合五支渠。

崇德社区经济特色:以传统农业为主,辖区内拥有泡菜厂、铸造厂、电瓶厂等企业。

安顺场位于该社区内,社区名遂借取集市名为名。燎原乡原名安顺乡。

1948年5月,中国共产党派人来安顺秘密活动,后以星火燎原之意改为燎原乡。

1951年5月建立乡人民政府,1956年2月合并安顺、崇德两乡成立燎原乡。

1962年1月燎原公社又分为安顺、崇德两个公社。

1980年10月安顺公社复名燎原公社,1981设燎原乡。

1992年10月与隆兴合并成立隆兴镇,设安顺办事处。

1998年10月恢复燎原乡建制,辖原有区划。

2004年9月与崇德乡合并成立燎原乡。

2005年村组体制改革将原行政,歧江,石堰三村合并设立安顺社区。

2019年燎原乡、王场镇并入白头镇。

2020年5月村组管理体制改革撤销锌头村管理范围划归安顺社区。

燎原乡安顺社区位于崇州市西南部,东接崇州市桤泉镇、大邑安仁镇,依托安仁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安顺的红色文化,有丰富的农场品,栽种了近千亩早熟宝石梨,并每年七月举办宝石梨采摘节,还有近百亩的大田蘑菇,大力发展养鸡场和养猪场。

取“安和快乐”中“和乐”为社区名,此名寄托了当地群众希望拥有祥和快乐、和睦欢乐、和睦安乐美好生活的愿望,故名。和乐村:1949年前属东关乡7-8保,1950年改保和乐村和双福村,1953年划出组建白头乡,1958年白头与东关联合建立白头人民公社为2管区,1962年分乡建社为白头公社2大队,1981年更名和乐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1992年10月撤销白头乡,建立白头镇。

天竺社区:1949年前属王家乡5保和10保部分,1949年前改保为天竺村和大圣村,19533年析置白头乡,1958年白头与东关联合建立白头公社6大队,1981年更名为天竺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1992年10月撤销白头乡,建立白头镇。

2019年燎原乡、王场镇并入白头镇。

2020年5月村组体制改革撤销天竺社区、和乐村合并设立和乐社区。

和乐村地处白头镇北部,全村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党小组长9个,党员64个,村民小组14个。总农户656户,总人口1986人,其中劳动力1236人,全村农用地2527.10亩。

因辖区内原有东关庙,故名。中心社区:1949年前属东关乡1保,1949年前改保为中心村,1958年白头与东关联合建立白头人民公社,为9管区,1962年分建社,为东关公社1大队,1981年更名为中心大队,1983年改大队为村。

2005年东关与王场合并,为王场镇,中心社区(辖原花园村)。

觉皇村:1949年前属王家乡20,、17和19保部分,1950年改保为觉皇村、王家村和古溪村。

1956年王家更名为白头,1958年白头与东联合建立白头人民公社,1962年分建社,为王场公社一大队,1981年更名为觉皇大队,1983年改大队为村。

2005年王场和东关合并为王场镇,觉皇(辖原双河村)。

2019年燎原乡、王场镇并入白头镇。

2020年5月村组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中心社区、觉皇村合并设立东关社区。

2020年6月5日,原中心社区与原觉皇村正式合并为一个社区,合并后新社区命名为东关社区,东关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原中心社区1组。新成立的社区总户数1574户,常住人口有5039人,户籍人口4974人,幅员面积为4.93平方公里,优化后居民小组17个。

(一)村域位置及人口

高笕村位于白头镇以北,距崇州市城区5公里,成温邛高速公路以北,以桤木河为界与济协、道明毗邻。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下辖2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160亩,总户数890户,总人口3114人,党员人数94人,五保户6户,低保户30户,贫困户115户,特困户3户,留守儿童4人,残疾人62人。

(二)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1+4”现代农业,现已组建龙翔土地股份合作社,下辖4个经营小组,入社面积1300余亩。人均纯收入5700元。

(三)村域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

全村现有村组水泥道路约3000米,沙石路面道路约2000米,规划建设道路约150000米。

全村农户目前以电、煤和沼气为主要燃料。

全村现有农技站2个、垃圾收集房26个、医疗点3个。

因辖区内原有座三洞桥,村名遂借取桥名为名。1949年前属王家乡7-8保部分,1950年改保为胜利村和三洞村,1953年拆置白头乡,1958年与东关乡联合建立白头人民公社,为3管区,1962年分乡建社,为白头公社7大队,1981年更名为三洞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1990年10月撤销白头乡,建立白头镇。

2005年村组体制改革将原双庙村并入三洞村。

2019年燎原乡、王场镇并入白头镇。

2020年5月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将菜花村与三洞村合并设立三洞村。

三洞村位于白头镇西北部,距崇州市城区8公里,成温邛高速公路以北,与王场镇交界。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2亩;有19个村民小组,13个党小组,党员85人。农户702户,人口2429人。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9800元。

甘泉村位于白头镇南部处成温邛高速公路沿线。2010年,全村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村民小组17个,总农户858户,总人口2885人,其中劳动力1575人。其中:耕地面积2790亩、园地面积56亩、林地面积24亩,耕地中基本农田面积为2771亩。

自然资源

甘泉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9℃,年降雨量为1100毫米。属平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为紫色水稻冲积土,土壤质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花卉苗木。

基础设施

菜花河自北向南穿越甘泉村,全村拥有灌溉斗渠2条、长1500米,农渠10条、长3000米,机井13口。拥军路,绕营路贯穿全村,村内主要机耕道路实现水泥路面硬化。

种养产业

1、农产品生产。2010年,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789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789亩、小麦播种面积1250亩,油菜播种面积1494亩、蔬菜播种面积45亩;粮食总量为14610吨,其中:水稻总产量为11556吨、小麦总产量为3125吨、油菜总产量224吨、蔬菜总产量为15吨;年末存栏生猪8500头,全年出栏生猪3万余头;年末存栏小家禽5万余只。

2、设施农业发展。2010年,全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500余亩,其中水稻制种面积300余亩,花卉、苗圃面积200余亩。

农业产业化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崇州市天鹰种植业合作社拥有合作社成员50余人,流转土地1000余亩。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10年全村有酒类生产企业3家,转厂2家,大型玻璃制品企业1个,从业人员达500人,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

农民集中居住

2010年全村有自然村落17个,农民大都数为传统林盘居住,无农民集中居住区。

农民人均收入

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00元,比2009年增长8%。

五星位于白头镇南面,东、西方向分别与崇州市崇阳镇、隆兴镇、西方与该镇甘泉村接壤,北面紧临成温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幅员面积4950亩,人口3066人,劳动力1534人,农户873户,耕地2574亩,下辖26个村民小组。现在的五星村由安定村和五星村2005年合并,形成现在五星村。

五星村属亚热带,常年气候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壤以再积黄泥土为主;朴实的田园风光,适宜的居住环境。

五星村属典型纯农业村,农业生产以水稻、小麦、油菜籽等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鸭、鸡为主,兼养鹅、牛、羊、兔等。

崇州五星村是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保留村庄风貌的自然之美,建设成的扶贫开发精品村。

从2013年起东风村被评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村,通过两年来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目前,东风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提升,村民的生活有所改变,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底的5427元提升到2014年底的9727元。

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计划修建乡村旅游道路3.4公里,结合乡村旅游整治沟渠1000米。

2015年上半年,村两委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扶贫开展计划逐项进行落实,目前所有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落实:基础设施项目中的道路建设路基已形成,沟渠整治项目所辖沟渠沿岸的树木已处理。这些项目预计在大春收割大雨季节结束后进入实施阶段,年底全面完成。

以上两个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结合崇州市十万亩农业观光旅游环线崇王路的建成和巨星公司近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推动东风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使村民增收。

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烘储中心建设已完工,小春已投入试运行,大春将正式运转。日烘干能力200吨,储存能力2000吨,不仅能解决4000亩粮食的烘储问题,还能通过村民整体加入合作社享有烘储中心的资产股份,可以获得烘储中心的经营分红收益。

桂花村位于崇州市王场镇西面,北与本镇五福社区接壤,东邻清明村,南与燎原乡七洞村、崇德社区毗邻,西与大邑县晋原镇镇东村干溪河畔相邻。距王场镇1.5公里,距崇州市区10公里。境内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地势多以平坝为主。

人口及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624户,总人口2380人,其中妇女1160人,劳动力1258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235人,常年外出打工580人。全村低收入家庭260户780人,绝对贫困人口39户115人,残疾人73人,五保户共计15户1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户共38户75人,老复、带病、伤残等20人。党员72人,党小组10个。

全村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可耕种面积共2316亩,其中水田2281亩,旱地35亩,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1266.12亩,种植了葡萄和蔬菜,其余为传统粮油作物种植

社会生产发展状况:

桂花村种植业主要有葡萄种植园、蔬菜种植、传统农业种植;养殖业规模偏小,以养殖猪、鸡鸭为主,年出栏生猪5000头,家禽20000只。

莲花村位于崇州市王场镇北面,西与大邑青霞镇、北与王场镇板槽村接壤,离崇州15公里,距离王场镇4公里,莲花村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2068亩,其中水田650亩,旱地1418亩。全村建设用地450亩,其中莲花村7组共有42户,人口127人,耕地面积350亩,水田面积90亩,建设用地60亩。境内以浅丘为主,属浅丘地貌。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68人,总户数338户。全村党员48名,设党支部一个。

莲花村村内海拔500——700米,区域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0%以上,绿化率90%以上。区域内有名胜古迹,全村主要产业是花卉苗木和农家乐,现有花卉苗木基地900余亩,农家乐3家,花卉苗木主要品种有巨桉、桂花等。

莲花村交通便利,重庆路贯穿境内,气候宜人,环境基础具备,极易适合投资、开发、宜居等,村各项事业一派兴荣,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8500元。

大雨村位于重庆路中段,离成温邛高速公路白头出站口约五公里,距崇州市12公里,距大邑县约10公里,境内以平坝为主,随着重庆路的建成,交通网络越发强大起来。共有村民小组15个,总农户866户,总人口2870余人,全村有面积6000多亩,耕地中基本农田面积为3000多亩,山地面积500余亩。

大雨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9℃,年降雨量为1100毫米。属平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为紫色水稻冲积土,土壤质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和水果、花卉苗木。有三合堰、龙皇堰两条干渠纵贯全境。全村拥有灌溉斗渠2条、长1400米,支渠无数条可供全村农田灌溉,村内各组主道实现水泥路面硬化。

放眼望去,在被雨水冲刷干净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远处的一大片油菜花,幸福的吸收着大地给予的礼物——雨水。这边树上有鸟,前边田里有牛,牛的旁边有放牧人,左边土地里有农家小屋,这些景象合起来,仿佛是一幅巨大的农村画卷。

我们生活的乡村里有清清的池塘,有高耸直立的山,有草木茂盛的树林,有勤劳朴实的人。

夏天,到田野里,这到处都是绿荫!乡村里还有平整的稻田,老黄牛在田里干活。这黄牛虽然没有荷兰牧场的黑白花牛漂亮,但是它却很勤劳,和家乡里的人一样。要是你在太阳快落山时,出来散步,一定能看见乡村里的人吃晚饭的情景:有的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子上吃饭,有的人家将桌椅饭菜摆到自家院子里吃饭,高兴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天边归巢的鸟儿与乡村的人一起汇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梓乐村位于燎原乡北部,地处王场镇、隆兴镇、白头镇交界处,全村面积约4.7平方公里,辖2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257亩,全村总人数3522人,拥有劳动力2126人,低保救助对象32户,残疾人35人。全村九年义务教育率10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基本医疗保险达100%。

梓乐村地处成都平原地区,境内地势平坦,海拨为510米左右。村域内有斗渠、支渠等主要灌溉河流由北至南纵贯全境,水资源丰富,自然降水充足。梓乐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梓乐村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树木种类繁多,由于近年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植被逐渐被次生和人工培育的农业植被所代替。动物物种包括常见鲤鱼、草鱼、鲫鱼等鱼类;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蛇、草蜥等爬行动物。

(一)村域位置及人口

紫竹村位于燎原乡中部,东面与安顺社区、铧头村接壤,西邻七洞村和璧山村,北接梓乐村,南面毗邻大邑苏家镇。全村耕地面积4098亩,下辖2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3120人,劳动力1900人。

(二)自然资源

紫竹村地处川西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村域内水资源丰富,自然降水充足。

(三)社会经济状况

紫竹村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000元。

紫竹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以及优质蔬菜。

(四)文化遗迹

紫竹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年代距今约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

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5′,北纬30°36′,海拔532-535米。-遗址呈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左右);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外垣多被破坏,部分地段城垣宽3—10米,高1—2米。

紫竹遗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三座具有内外城墙结构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两座双重城垣的芒城遗址和双河遗址早约300年);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壁山村位于燎原乡南北面,周边与燎原乡崇德社区、紫竹村、回龙村、七洞村、及大邑县苏家镇接壤,全村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79名,全村970户农户,总人口3172人。

任期目标: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快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壮大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户增收;搞好城乡环境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