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崇州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崇州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秦更元十年(前315年),设蜀郡,驻成都,崇阳为蜀郡治近之邑。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入关中,析金马河以西和今大邑县苏场以北置江原县,驻今崇阳镇西南郊龙门街旧址。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郡、县治均驻今崇州市西20千米处的怀远古镇。

北周,撤郡,更名晋原县,为县治所在地。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晋原等4县置蜀州,驻晋原县城(今崇阳镇)。

天宝元年(742年),蜀州改为唐安郡。

乾元元年(758年),改为蜀州。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蜀州升为崇庆军。

东汉淳熙四年(117年),升为崇庆府,辖晋原、新津。

明洪武年间,改崇庆州,晋原省并入,辖新津县,属成都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崇庆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驻城厢镇。

1951年,设城关区。

1956年,改城关镇。

1958年,与城郊农村合并为城关公社。

1962年,公社改镇。

1980年,更名崇阳镇。

1986年12月,城关乡并入。

2004年9月,金鸡、西江2乡并入崇阳镇。

2013年07月,撤镇设街道。

元、明,属泗安乡。

清,属东三、五甲和北一甲。

宣统元年(1909年),属中兴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三区羊马、中兴2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羊马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镇改乡。

1953年,羊马场改镇。

1956年,崇江乡梓潼、伏虎、拱阳3村划归羊马镇。

1957年,羊马镇并入羊马乡。

1958年,羊马、安乐、太平3乡合并为五江公社。

1959年,析附城管理区置城关镇。

1961年,析五江公社置羊马、安乐、太平3公社,羊马仍辖原区域,并调整为13个大队,后改镇为乡。

2004年安阜乡与羊马镇合并,新建羊马镇。

2019年12月24日,撤销羊马镇,设立羊马街道,以原羊马镇所属行政区域为羊马街道的行政区域。

西晋为临邛侨县治署。

历南北朝的宋、齐、梁至西魏才移还临邛故城。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二镇六乡之一,历为团防局,区署驻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三区三江、东岳2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合并为三江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镇改乡。

1953年,析三江乡非农业户置三江镇。

1958年,三江镇和三江、复兴2乡合并为三江公社。

1963年,析置三江镇。

1966年,三江公社分为三江、复兴2公社。

1980年,复兴公社更名听江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85年2月,撤销三江乡,原三江乡辖地划归三江镇管属。

2004年9月,三江、听江合并为三江镇。

2019年12月24日,撤销三江镇,设立三江街道,以原三江镇所属行政区域为三江街道的行政区域。

西汉设江源县。

唐、宋,先后为唐隆、武隆、唐安、唐兴、江源县治。

元末,撤县,改江源镇。

清属东二、三2甲。

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江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三区江源场、王石桥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江源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镇改乡。

1956年,石鱼乡并入。

1958年,乡改公社。

1960年,安阜公社并入。

1961年,安阜公社析出。

1983年,公社改乡。

1992年,乡改镇。

2019年12月24日,撤销江源镇,设立江源街道,以原江源镇所属行政区域为江源街道的行政区域。

清末,属三江镇集贤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大划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大划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2001年,乡改镇。

2019年12月24日,撤销大划镇,设立大划街道,以原大划镇所属行政区域为大划街道的行政区域。

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调整龙泉驿区等15个县(市、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4号):设立崇庆街道,将崇阳街道仁里社区、三和社区、白碾社区、朱氏街社区、西桥社区、彭庙村、水陆村、同心村、罗墩村、清平村、红桥村、东泉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崇庆街道管辖,崇庆街道办事处驻华兴西路139号。

唐设廖家场。

明属玉圭乡。

清初,属崇庆州北丰甲。

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廖家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为唐安镇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唐安镇。

1949年,改为廖家乡。

1950年,崇庆县设新八区,区公所驻此。

1958年,乡改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92年,乡改镇。

2019年12月23日,撤销崇平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廖家镇管辖。

东汉,已有邑聚。

晋永和三年(347年),设水渠乡,属晋原县。

萧齐时,相继更名水渠乡、兴渠乡、集贤乡。

南宋理宗时期,更名涌泉乡、济兴乡。

明属大罗、景德2场,后合并为圆通乡。

明末,更名通议乡。

明正统元年(1436年),设圆通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元通镇。

1950年11月,镇改乡。

1953年6月,增设元通镇。

1956年7月,元通镇5村合并为3居民委员会。

1958年8月,元通乡、镇合并为元通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何家乡天花、玉圭、协力、文艺4村划归元通公社。

1961年,4村划归何家乡。

1963年,析置元通镇。

1985年2月,元通公社并入元通镇。

1993年,何家乡并入元通镇。

1997年,何家乡析出。

2019年12月,撤销公议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通镇管辖。

清属北二、四甲。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通议、廖家2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三区观音、东圣2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合并为观音乡。

1953年,分为观音、胜利2乡。

1956年,观音乡并入胜利乡。

1984年,更名观胜乡。

1991年,乡改镇。

2019年12月23日,撤销梓潼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观胜镇管辖。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全县二镇之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二区怀远、福田、崇福、忠孝、化成5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怀远镇,属第二区。

1941年,析置西山乡。

1950年,镇改乡。

1952年,划复兴村置元通乡。

1953年,析置怀远乡。

1958年,怀远乡、镇和西山、何家2乡合并为怀远公社。

1961年,析置西山、何家2公社。

1963年,公社改镇。

2005年,西山、何家并入怀远镇。

据《崇庆县志》载,明万历九年(1581年)“在栅口建毛朗殿”,“祀李冰之子大郎、二郎、三郎”,遂名三郎。

唐设横渠镇,属青城县。

后蜀广政十二年(949年),设征税院。

后蜀广政十六年(953年),改为永康县,属蜀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并入崇庆州,改为四界镇。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设街子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街子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街子镇,后镇改乡。

1954年,乡改公社。

1959年,与和平、双河合并为上元公社。

1961年,析置街子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92年,乡改镇。

2004年,上元乡并入。

2019年12月24日,撤销三郎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街子镇管辖。

清末,名万家坪,属怀远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万家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万家乡。

1957年,乡改公社。

1977年,公社改乡。

1992年,乡改镇。

2005年5月,撤村并组。

2006年11月,更名文井江镇。

2019年12月,撤销鸡冠山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文井江镇管辖。

原名白头铺。

清末,属义兴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王家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王家乡。

1952年,析王家乡8个、东关乡2个村置白头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61年,更名王场公社。

1962年,析置白头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92年10月,乡改镇。

撤销王场镇、燎原乡,将原王场镇和原燎原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白头镇管辖。

清末,属道济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道明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道明乡。

1958,乡改公社。

1983年4月,公社改乡。

1992年1月,乡改镇。

2019年12月,撤销济协乡、锦江乡,将原济协乡和原锦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道明镇管辖。

南北朝萧齐时期(478~501年),晋原郡更名晋康郡。

清初,属集贤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隆兴乡。

1951年8月,属崇庆县。

1991年12月,乡改镇。

1992年8月,燎原乡并入。

1998年10月,燎原乡析出。

2019年12月24日,撤销桤泉镇、集贤乡,将原桤泉镇和原集贤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隆兴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