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社区组建于2002年,正式挂牌成立于2003年3月,位于从江县柳江畔的东岸,321国道穿境而过,是我省东南下两广的重要门户。北邻清平社区,距县政府1公里。南与广西三江县石碑村交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5个居民小组和两个自然寨(农场和科委新村)计2653户,8125众人人,聚居汉、侗、苗多种民族。
江东社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健全完善起来,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和谐社区”,镇党委、镇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和“先进集体”
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中,我社区将以-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加强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区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地位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支部成员和居民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基础,加强社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社区建设在政府的指导、帮助和其他部门大力支持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挥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把江东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优良、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
|
青平社区成立于2009年3月,居委会设在原国营林场老办公楼二楼(属三角井社区辖区),有办公室4间,总面积40多平方米。辖区位于县城北上新区,东至从江职中,南至青云桥,西至都柳江沿岸,北至北大门,辖区面积2.88平方公里,划分为8个居民小区,有六条主要道路、两条主巷道即:青平路、瑞福路、青銮路、摆几王路、建安路、青山路和鑫旺巷、吉瑞巷。现有47个机关单位,9家企业单位;有三小、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学校。至2011年六月止,.辖区有138栋房屋,有16条大街小巷,临街门面202个。流动人口204户,733人,有常住居民1151户,2291人(男1201人、女1090人),其中未成年人307人(7岁至13岁有183名、14岁至16岁22名在校读书。);60岁以上老人有48户66人,其中:60岁-69岁,27人;70岁-79岁,31人;80岁-89岁,7人;90岁以的1人。
鼓楼小区有1156平方米北上新区生态广场,内有高46.8米,共29个檐层,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号称世界最高的民间全木质从江侗家鼓楼,内有着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榕树,是人们休闲散步、修身养息的好地方。 迎宾小区公路两旁、山间村旁散落着农家乐、侗家乐、绿水山庄、生态山庄……,那里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风景迷人,是大自然中的天然养氧吧;农家山庄主要以野生淡水鱼为原料,烹制的清汤鱼清而甜美、酸汤鱼酸而淳厚、烤鱼香而肥美……,还有享誉省内外的香猪、牛瘪、羊瘪、红肉、鱼生、腌鱼、腌肉……和那天然的山间野菜吸引着海内外的旅游爱好者。 北上新区新建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办公大楼、公安办公大楼,武装部、文化馆、影剧院,有去年刚运营的农贸市场、商贸城和主干道两旁林立有序,生意兴隆的门面,是从江县新兴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两年来,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加强,从2009年(包括正、副支书在内)的3名党员增加到-员12名。2011年1月18日支部书记更换以来,发展入党积极分子6人,已写入党申请书5名,支部通过推荐4人到职中培训学习。居委会社区设有: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4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办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文件柜,办公桌、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等设施已配齐,基本实现了办公现代化。辖区办公室还未得到解决,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是阻碍社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三角井社区成立于2003年4月30日,位于都柳江北面。社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分为10个小区,1745户,5670人,流动人口650人。其中党员20人,团员8人。
三角井社区内有丙妹路、三角井路、环城路、新建路,有着全县最繁华的商贸街丙妹路与黔东南州最大的船舶停靠码头。集商贸、娱乐、家政服务、教育、休闲医疗等各种服务于一体。
由于社区工作发展晚,起步低,因此发展相对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由于财政困难,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社区建设的必要资金和社区工作经费,财政未足额列入预算。因而社区发展相对缓慢。2、资源整合和利用程度低。公益设施缺乏和社区居委会办公条件简陋,功能场所设施微乎其微。3、社区服务业单一。社区服务业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地方性优惠政策少,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够快。4、社区自治成份少。5、社区居民的社区建设意识淡薄。一方面是思想上,缺乏对社区的贤泻凸槭舾校斡肷缜ㄉ璧幕圆桓撸涣硪环矫嫔缜澳苊挥谐浞址⒒樱缜哿Σ还弧⒐叵挡凰场⒐ぷ鞑皇担踩镁用穸陨缜岩匀贤陨缜ㄉ璨还匦摹�
在今后社区建设工作中,我镇党委、政府将以-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从我镇镇情出发,加强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区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地位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支部成员和居民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基础,加强社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社区建设在政府的指导、帮助和其他部门大力支持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挥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把俞家湾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优良、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
|
俞家湾社区地处从江县城老街都柳江畔,位于县城繁华地段,东边紧靠都柳江与江东社区隔江相望,南至华丰木业公司,西靠城皇庙坡,北以丁字路口为界与三角井社区紧紧相连。俞家湾社区占地2.5平方公里,现有常驻居民1440户,4233口人,流动人口2000余人,有27个机关单位,各类商业服务网点、个体工商户400多个,集贸市场1座,码头2座。
解放前有几户姓俞的住户迁到此地居住,然后逐渐形成居民聚集区,为方便地名的称呼,以俞户住户众多而命名为俞家湾。
近年来,社区支部和居委会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努力践行“-”重要思想,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大力发展市场,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从2002年开始经多方部门筹措资金,先后投资404520元对118户居民危房的改造、解决后坡78户人家的人饮问题并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金、3口井水的改建、七个消防池的建造及400米的道路硬化。1999年黔东南州-评为一九九八年度治保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黔东南州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认真践行“-”重要思想,以建设文明新社区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不断提高了全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多次被县政府评为优秀社区。
跨入“十一五”,社区又以“创和谐、促发展”的建设为主旋律,以旅游建设为突破口中,在增经济实力,在强辐射力,在紧队伍合力,增创一流社区。
|
安置点建在银良小区,意祝搬迁群众搬迁后在此过上新的生活,故名“银新”社区。2018年成立银新居民委员会,属丙梅街道办事处管辖,2018年为方便群众成立银新社区服务中心。 银良居民委员会是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小区,位于县城銮里大道旁,距城区3.5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属于我县交通枢纽和经济发展规划中心区域,邻近我县大数据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銮里古村落,周边规划发展物流园和汽贸商贸区,距县城和洛贯产业园区近,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好,群众就近创业、就业机会多。 |
此地有八仙桥庙得名八仙桥社区。2018年成立八仙桥居民委员会,属丙梅街道办事处管辖,2019年为方便群众成立八仙桥社区服务中心。 八仙桥居民委员会,位于县城銮里大道旁,属于城关社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我县交通枢纽和经济发展规划中心区域,我县大数据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均在辖区内,同时邻近銮里古村落及银新社区,周边规划发展物流园和汽贸商贸区,距县城和洛贯产业园区近,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好,群众就近创业、就业机会多。 |
平瑞村位于镇政府驻地的西北方向约2.1千米处,平瑞村地势优越,坐落在都柳江畔,321国道穿境而过。全村分上、中、下三个自然寨,辖8个村民小组,211户,952人,住侗族。耕地面积0.33平方千米,国土面积11.32平方千米,主产水稻,也产小麦、油菜籽、玉米、甘蔗、薯类等。距镇政府约3千米,县行政中心约1千米,是一个侗族聚居的村寨。平瑞村有侗族大歌、牛腿情歌、侗戏、芦笙节、新米节、农历六月六日粽子节等传统民间节日。老百姓多穿自织自染的“侗布”,着色多为墨青、红青。服饰主要以民族服装为主,男系着腰带,盘着包头巾。女喜佩银饰。有一座具有侗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鼓楼。侗族主食大米,尤喜食糯米。节庆日,牛(羊)瘪、红肉、鱼生等菜肴是主菜。副食品种繁多,尤喜酸食,家家有腌桶、腌坛,腌制酸菜、腌肉、腌鱼。每家有一只酸汤坛(罐)煨于火塘边。酸汤用淘米水低温发酵而成,随取随加。煮酸汤菜时加入鱼蓼、木姜籽等香料,味道鲜美,增进食欲。酸汤煮鱼是侗乡一道佳肴。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290平方米,砖混结构3层,现有编制3人。 |
銮里村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3.5公里,北与高增乡银梁村毗邻。全村辖2个自然寨,分别是以侗族为主的銮里大寨和以苗族为主的岑报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36户,1001人,耕地面积742.27亩,人均口粮380公斤,以种、养殖业及进城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纯收入1580元,
銮里是村委会驻地,地处小溪田坝边,海拔230米,很久以前是几个小自然村散居,后来集中在一起。“銮”是侗语“团”的近音,“里”是合拢的意思。即团结合拢到一起,故名銮里,以侗族为主。解放前銮里属丙梅第六保,解放初仍属丙梅镇;五三年建政时属丙梅乡,五六年建社时命名为“民新农业生产合作社”,五七年属丙梅片;五八年属丙梅公社,名为銮里大队;八四年八月属丙梅镇,名为村民委员会。 岑报位于銮里东北2.5公里处,此村是由銮里村分处到此定居的,现是丙妹镇銮里村的一个自然寨,共有51户,230人。銮里村距县城8公里,通村级公路,是一个苗族聚居村。该寨1999年通电,2000年通公路,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导致教育落后,经济社会基础薄弱, 銮里村建有一座占地100m2、高13层的六角形侗族鼓楼,是全村商量大事,男女侗族大歌、侗戏交流的地方(分别有男女侗族大歌、侗戏、牛腿情歌、男女对唱侗族情歌等)。除传统节外,还有丰收前的新米节和秋收后的二芦笙节、农历六月六的粽子节等。此外,銮里大寨以吴姓为主。清明节全村统一在4月2日,当天,热闹非凡。 銮里人以糯食为主,逢年过节,烧鱼、腌鱼、腌肉、红肉、羊瘪、牛瘪、鱼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其中烧鱼以鱼肥味佳而闻名全镇。 銮里村群众大多数都穿自制的蜡染服饰,男装中间一排扣,女装左侧开扣。每到佳节,男女青年便穿着民族服饰,男扎腰带,盘包头巾;女着侗衣、侗裤,头带银饰,在鼓楼前载歌载舞。 銮里村是我镇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拥有45个大棚,占地13.5亩。其次,它也是我镇较大产粮区之一。銮里村蔬菜种植和西瓜种植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现在为贯彻落实州委、县委在党的基层建设年中实施“组管委”工作试点的指示,高标准启动我镇组管委试点工作,根据我镇各村、组实际,确定銮里村岑报自然寨作为组管委工作试点。试点工作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目的,实现“组官组民选、组策组民定、组务组民理、组事组民管”的组民自治理念。以“村官治理”向“村民自治”转变,从村民组、自然寨抓起,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让村民能够自己建设自己家乡。 |
丙梅一村原座落在都柳江畔,依山傍水,丙妹镇的南端,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居村寨。丙梅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据传侗族人民的先祖吴都拉首领率其部族由江西吉安至广西梧州,再沿都柳江而上至贵州,到丙梅,这里地处河边,依山傍水,较为平坦,即在此定居。丙梅村是以侗语命名,因为此地是一片平坦的林地,侗语叫“兵梅”,译汉语“兵”是“坪”,“梅”是“树”,“兵”是“丙”的近音,连接起来叫丙梅。丙梅在解放前为丙梅镇,镇驻丙梅村。解放初一九五二年以前仍为丙梅镇,一九五三年建政时改称丙梅乡;一九五六年建社,命名为“推广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丙梅与大融乡合并为丙梅片;一九五八年名为丙梅大队,属丙梅公社丙梅管理区管辖;一九八零年全村分为三个生产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撤销丙梅公社,划归丙妹镇管辖,同时将三个生产队改为三个村民委员会。为支持小城镇建设,1999年,全村陆续全部搬迁,分散居住在县文广局至观音阁一带的坡上和冲边。现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30户,1081人,国土面积4.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1.5亩,果地面积495.5亩。
建筑:2005年,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在新寨建起了一栋13层的鼓楼,鼓楼宏伟壮观,飞阁重檐,雕龙画凤,造型别致精巧,鹤立鸡群,站在鼓楼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县城。 饮食结构:侗族犹喜糯食,亲友来访,常以糯食相赠;婚嫁吉日礼品多用疵姿鳌O渤匝虮瘛⑴1瘛⒆涎獾龋虮瘛⑴1袷侨⊙蚧蚺N咐锏奈聪牟葜鲜萑饧幼髁嫌诠诔呈旒闯桑哂幸┬ё饔茫蛔涎馐墙萑馍掌甙朔质欤枰栽阊屠苯贰⒋兴獾茸髁霞庸ざ桑哂星宸畏啦〉淖饔谩� 文化结构:村里有一个侗族戏曲班底,凡是逢年过节、重大喜庆节日,大家都会聚集一起,以侗歌的形式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