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广昌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广昌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以境内有著名河流-旴江穿过,故名为旴江镇。 [详细]
  “头陂”,指头陂圩。此地始名符家,后有吴、曾、唐等姓相继入居,以地处两溪汇合处,呼为双溪,后因村头两溪均建水陂,故改名头陂。当地人称“水坝”为“水陂”,此地名含义为,“村头有水坝”的地方。《建昌府志》(明正德刊本)载:头陂圩市在仁寿里,即在明正德丙子年(1516)前已形成圩市。因镇人民政府驻头陂圩,故名头陂镇。 [详细]
  “赤水”,指赤水圩。古时旴水流经该处,河窄水深,清冽如银,故雅称银溪,亦称白水。因是赣闽孔道,“四方行旅所聚”而成圩镇,称白水圩;1931年苏区建立红色政权时,为示赤化,改“白水”为“赤水”。 [详细]
  “驿前”指驿前圩。南宋绍兴年间在此设谨节驿(站),称“梅林驿站”,后在驿站之前建街市,称“新街”;明正德《建昌府志》称“梅驿圩市”;因新街在驿站之前,清同治广昌县志称“驿前圩”。镇人民政府驻驿前圩,故名“驿前镇”。 [详细]
  “甘竹”,指甘竹圩。宋时,此地为芦茅洲,因盛产芦茅且形似甘蔗、翠竹,取名甘竹;南宋初渐成圩市,绍兴年间在此设税场和驿站,发展成甘竹圩。 [详细]
  “塘坊”,指塘坊圩。南宋年间,唐氏在此建村,取名金井村。后来唐氏人丁兴旺,改称唐坊。为表唐姓带土生根,永远昌盛,又改为塘坊。清顺治年间在对面坝上建成塘坊圩市,此处改称塘坊村里(简称村里)。1958年迁坝上圩场于此,被称塘坊圩。镇人民政府驻塘坊圩,故名塘坊镇。 [详细]
  “千善”指千善圩。唐时,村前有一古寺叫极乐寺。宋绍兴年间(1131-1162),饶氏迁此附近建村,并捐资整修扩建极乐寺,劝人信佛从善,根据《易·益》中“君子见善则迁”之意,取村名为迁善。因极乐寺香火旺盛,带来饭铺、纸烛店等相继兴设,遂成街市,称迁善圩。清末,省写为千善,寓千万人从善之意。乡人民政府驻千善圩,故名千善乡。 [详细]
  “水南圩”,指圩场名。明正统年间,罗氏迁此建村,因茶园、马茨二水(河)在村南汇合,取名水南。据《建昌府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载:此处在清同治前就有圩场。原有沿溪岸两条小街,现建钢筋水泥桥相连。1970年起逐渐建成一条新街和农贸市场。乡政府驻水南圩,故名水南圩乡。 [详细]
  “长桥”,指长桥圩。明永乐年间,吴氏来此建村。因地处二河交汇处,村前一片烂泥洲,需架木桥通过,当时木桥架有36节,形成长长的小桥得名长桥,村遂桥名。清初年间此处形成圩市,呼名长桥圩。乡人民政府驻长桥圩,故名长桥乡。 [详细]
  “杨”,指杨家排自然村,“溪”指河流。“杨溪”是指在杨家排自然村汇合的河流,因此河流是乡境内主要河流和重要特征,故该乡以杨溪冠名。 [详细]
  “尖峰”,指尖峰圩。北宋时李、廖二姓在此建村,村前挖有半圆形池塘,取名边月塘、月池;南宋时,当地人认为背后高山似“黄蜂吊薮,万蜂朝王”,可设街,遂建圩市,因其在旗形嵊山脚下,仰望山顶其峰高且尖,故名尖峰圩。乡人民政府驻尖峰圩,故名尖峰乡。 [详细]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南丰县地置广昌县,以道路通闽广,又属建昌(军),故名广昌。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