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化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化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初,化氏在此漕河湾定居,始名化河。清朝同治年间,兵慌马乱,经李坦,史有飞等创修大寨,1911年,由李广德,史秉刚等重修砖寨,曾命名“复共寨”。解放后寨被破坏,现在仍称化河。
明初,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地一颗粗大的杨树底下定居,村名杨树底。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村名为杨树东。
明初,朱姓来此建村,取名朱庄。何东、何生兄弟两人讨饭至此,落户此村。后朱氏无子嗣承继,至清初易名何庄。清中期,何姓人家盖起楼房办学校,改何庄为何楼。
明洪武年间,张有从山西洪洞县迁商水城东北王沟桥定居。明中期,一户张姓人家从王沟桥迁此种地,因居住地位于坡洼地,常年积水,张老汉给其长子取名张坡,村名以人名命名为张坡。
明初,曹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筑有土楼一所,取名曹楼。后来张氏、王氏等相继迁入。1980年,地名普查时改名曹楼坡。
明洪武年间,史、李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而来。清同治年间,捻军起义时创修土寨,其寨周长三华里,故名三里长。清光绪年间,重修砖寨,民国期间,多次整修,名称沿用至今。
明初,郭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打铁为生,因技艺高,享有盛誉,周围群众称其住处为郭铁匠庄。后来打铁技术失到清代改为前郭庄或南郭庄,因为从此向北不远还有两个郭庄,该庄的地理位置在南边,至今仍称南郭庄。
明洪武年间,王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上蔡县大王庄定居,后因人口繁衍增多。于明末从大王庄迁商水城东南7.5公里处定居,当时因王氏武术出名,故周围群众都称王教师庄,俗称王教庄至今。
明初,化氏始祖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分别迁商水城东南7公里、县城西30公里潭庄、铁炉落户和上蔡县崇礼居住,在此定居后取名化庄,后因人口繁衍增多,村中有一坑塘,分住坑塘东西两沿,至清初逐渐形成两庄,住坑西侧者叫西化庄,此庄住坑东叫东化庄至今。
此地原建有关羽庙一座,位姓来祖来此居住,名“位关爷庙”。明末,郭姓始祖从卫辉府汤阴县迁至商水南王教庄定居,生有三子,后长子、次子迁至位关爷庙村西居住(三子迁大刘村西北角建郭庄),郭姓人口较多,改称关爷庙郭庄。至清光绪年间,位姓无子嗣承继,庙宇无人整修,年长日久倒塌,因村中住户均系郭姓,易名郭庄。因村南边1公里处有郭庄村,当地群众习惯称此村为后郭庄。
明初,宁氏在此建村,村边有一碑楼,故名宁楼。
明初,朱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庄北面有座五楼缘清寺庙院,所以就用寺院名代表村名,庙院内的五座楼房是和尚化缘修仙的地方,所以庙院取名五楼缘清寺,简称五楼寺,庙内有瓦房34间。1941年,被国民党扒掉22间。1954年,治理汾河时,将庙南、庙西分成两个村庄,大庄、小庄,名为大庄。
明初,马氏从马河村迁此居住,名马庄。明天启年间,陈英从城关乡姜庄迁此,名陈庄。明崇祯年间,因战乱马庄并入陈庄。明嘉靖年间,李武阳、李瑞阳、李楚阳三兄弟由杨沟河迁此建村,建有楼房两所,瓦房数间,名李楼。
明初,朱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庄背面有座五楼缘清寺,所以就用寺院名代表村名,庙院内的五座楼房是和尚化缘修仙的地方,所以庙院取名五楼缘清寺,简称五楼寺,庙内有瓦房34间。1941年,被国民党拔掉22间。1954年,治理汾河时,将庙南、庙西分成两个村庄,大庄、小庄,为小庄。
明洪武年间,肖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肖庄,后因人口繁衍增多,村中有一大坑,有住大坑南侧,有住坑西侧的,到清初,逐渐形成两个村庄,住在坑南侧者叫前肖庄,此庄在坑的西北,群众习惯称之为肖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