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淮南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淮南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区境在元代以前一直隶属寿州(或寿春县),元、明、清时隶属凤阳府怀远县。

民国,仍属怀远县。

1949年1月,成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在境内设大通乡。

1953年,置大通区,属市政府。

1955年4月,大通区、九龙岗区合并成立市辖大通区(县级)。

1968年3月28日,大通区更名为东风区。

1972年7月,遵照市革命委员会通知,将“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的东风区恢复为大通区。

1929年,建田家庵乡。

1932年,废乡,实行保甲制。

1940年,建田家庵镇。

1953年5月22日,撤销田家庵镇,建置田家庵区。

1966年8月25日,改名为向阳区。

1972年8月19日,恢复田家庵区原名,名称沿用至今。

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分为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两个县级区,1962年,在谢家集城市人民分社进行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

1966年9月,谢家集区改称红卫区。

1972年9月,复名谢家集区。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后被夏、商征服。

西周时建立州来诸侯国,都邑在凤台县古城。

春秋末期,改州来为下蔡。

区境在西汉时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时属九江郡,汉末及魏、晋、隋时属淮南郡,唐时属淮南道,宋时属淮南路,元时属下蔡县,明、清初时属寿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后及民国时期属凤台县。

1949年5月前,区境属凤台县芦孔乡。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政府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

5月,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划入淮南矿区,两区合并成立淮南区,隶属淮南矿区人民政府,驻地蔡家岗。

是时,区城东至姚湾,南到寿县北门,西、北以淮河为界和凤台县相望,辖孔集、山王、蔡岗、连岗、安城、鸭铺、八公7个乡(其中八公乡于11月24日划归寿县)。

1949年11月,设置八公山镇,管理市政工作,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后隶属淮南市人民政府,驻地土坝孜。

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管理淮南西部的城镇工作,驻地土坝孜。

区政府设秘书、工商、文教、民政、财政、卫生、农林等7个股。

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领导西部矿区的城市工作,新建的八公山区辖新庄孜、新市场(土坝孜)、蔡家岗、夏郢孜、李郢孜等地,驻地蔡家岗。

1960年秋,建立八公山城市人民公社,但未设立实体机构,由区政府工作机构代行职责。

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

新建立的八公山区驻地新庄孜,谢家集区则在原址办公。

八公山区辖城市人民公社和山王人民公社,区政府设秘书室、税务局、蔬菜产销办公室及工业、劳动、民政、文教、卫生、农林、财政科。

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

1968年5月,成立红旗区革命委员会,统一行使党政领导权力。

1972年9月,红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八公山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名称。

潘集区境,先秦时期,属州来国,后被楚国所灭。

秦代,置下蔡县,先后属泗水郡、九江郡。

汉朝,元狩元年(前122)淮南国废,下蔡县属沛郡。

隋代,仍置下蔡县,属淮南道。

唐朝,为下蔡县,属颖州。

宋初为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寿州升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

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

清代,初属凤阳府。

雍正十年(1732)置凤台县;同治四年(1865),移县治于下蔡,隶属凤阳府管辖。

1914年,属淮泗道;1928年,直隶安徽道;1932年,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隶属寿县专员公署;1938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隶属阜阳专员公署。

1972年12月,设置古沟区;1980年10月,古沟区更名为潘集区。

清雍正十年(1732)两江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延批准,于寿州北分设一县,名为凤台县。

雍正十一年(1733)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

1949年10月后,隶属阜阳地区。

1977年9月,凤台县划归淮南市管辖。

1984年6月蒙城县大兴乡的阎湖、大兴等6个行政村划归凤台县。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18个乡镇。

1994年7月毛集、夏集、焦岗划属毛集实验区。

2013年12月,李冲回族乡整建制和城关镇淮河以南的芦塘、西魏、淮丰、胜利、拐集、灯塔、山赵、夏湾、淮滨、黑龙潭10个社区划归淮南市八公山区管理。

2015年7月1日,将八公山区的李冲回族乡、凤台经济开发区及管理的社区正式划归凤台县管辖。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

殷商如制。

周为六、蓼国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楚灭蔡,地入于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置寿春县。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寿春为淮南王国地。

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

南北朝至隋朝时,先后为扬州、淮南郡等治所;唐武德三年(620)隶于淮南道。

唐天复二年(902),唐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都扬州,寿州为吴国地。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升寿州为寿春府。

至元十四年(1277),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

明代寿州属南直隶凤阳府。

清初寿州属江南省凤阳府。

1912年,改寿州为寿县,直隶于安徽省。

1949年1月,寿县和平解放,置寿合县;6月,撤寿合县建制,寿县隶于六安专区。

2015年12月30日,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