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冀屯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冀屯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明初移民,麻姓兄弟二人迁此建村,分居东西两地,弟住东称小麻村,兄住西称大麻村。
传:北宋时建村,此处原有300多亩白草荒岗地而得名。
传:元末,此处因山洪暴发,王村河改道南移至附近,取名流河。明初,赵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赵流河。
传:古时,峪河曾流经此地,明代王姓两户迁居河北测建村,取名王河。清代,村落发展为三村,统称三王河。在东侧而得名。
传:古时,峪河曾流经此地,明代王姓两户迁居河北测建村,取名王河。清代,村落发展为三村,统称三王河。居西而得名。
传:古时,峪河曾流经此地,明代王姓两户迁居河北测建村,取名王河。清代,村落发展为三村,统称三王河。居南而得名。
传:北宋时,包公曾率人在此修浚河道,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建包公庙。村以庙得名。
传:褚姓首居此地时,沙丘累累,故名褚邱。明时称褚邱镇,后又复原名。
传:明朝前,此处枣树遍野,远望如城,人们便以枣树取名早城,建村后人称早生。
原名庙岗,为纪念烈士刘宪录,1947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为宪录村。
传:宋时,此处南侧有一座近万平方米的土台,宋军常在此练习射箭而得名。
原名大孟淹,1943年5月,陈益三同志在同伪军作战中英勇牺牲。为纪念烈士,改为益三村。
清乾隆年间,村北建有一座砖瓦窑,以方位定名前窑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村南建有一座砖瓦窑,以窑的方位定名后窑村,后演变成今名。
传:北宋时,宋军曾在此扎埂操练人马。位于埂西,故名西埂村,后谐音为今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