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麻栗坡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麻栗坡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麻栗坡县辖镇,县府驻地。1963年建公社。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345平方公里,人口3.7万。文船公路过境与越南公路相交。辖街道、牛滚塘、南油、红岩、潘家坝、下凉水井、豆豉店、南欧、茅草坪、盘龙、茨竹坝、天保、冲头、老地房14个行政村。农产玉米、水稻、小麦、烟等,特产八角、香蕉。有锌、铝矿。镇内有小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麻栗坡县辖镇。解放前属麻栗坡特别区第一区,1950年为镇,大坪镇先后几次改乡、公社、区,1988年复改大坪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1.5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1.7万。有公路过境。辖大坪、新地房、阿老、大石洞、上凉水井、马达6个行政村。农产玉米、稻谷、小麦、花生。经济林木有油茶、油桐,矿藏有钨、锡。
麻栗坡县辖镇。1955年董干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4公里。面积246平方公里,人口3.2万。麻富公路过境。辖董干、长槽、者挖、白沙杠、普弄、马坤、马林、马崩、麻栗堡、嘎啊、永利、回龙12个行政村。农产玉米、稻谷、油茶,特产董干冬梨。纪念地有董干烈士墓。
 天保镇位于县境南部,全镇辖南温河、分水岭、城子上、小寨、 村民民居

八宋、天保6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有7个边境村寨。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等8种民族。2006年末全镇总户数3715户16600人(农业户3689户15846人),其中少数民族8388人,占总人口的51%,有耕地面积16753亩,其中田6212亩。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105万元,农业总产值4200万元,工业总产值3263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19万元。农民人均产粮449公斤,人均纯收入1506元。属中山河谷地貌,地势呈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579米,最低海拔107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29℃,年平均降雨量1113.6毫米,森林覆盖率为44.31%,主产杉木、松木、杂木等,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开采的有钨(含白钨和黑钨)、锡、铅、锌、硅、铁等。水能资源仅盘龙河过境河段的水能蕴藏量就有74.7万千瓦,占全州的23.1%,全县的74.6%。马鹿塘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玉尔贝矿泉水、天龙酒厂等企业已成为麻栗坡县饮料、酿酒行业的龙头。

人文地理

  该镇的瑶族为靛瑶,自称“门”或“金门”,因种植蓝靛而得 壮族的糯米粑

名,瑶族的节日有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六月六、七月半,盘王节是他们特有的节日。农历10月16日是传说中瑶族的祖先盘王的生日,又时值丰收季节,因此10月16日盘王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在瑶家聚居的地方,唢呐、铜鼓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度节日。
  壮族的节日主要有小年节(农历七月初一)节日这天做粑粑染花糯米饭,杀鸡宰鸭宴请亲朋好友;花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花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节日这天做的粑粑是用糯米、芭蕉、糖混合蒸制而成的。
  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相传古时候,彝族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冲人敌阵,击溃了前来侵犯的敌人。从此人们过火把节是纪念和庆祝战争的胜利。节日这天举行山歌、跳三弦活动,并家家饮酒,杀牲祭祖先。宴请亲朋好友。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七踩山。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年纪大的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民族舞蹈欢度节日。傣族的节日主要六月六小年节,与壮族的七月初一相似。

资源环境

  天保镇国土面积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6753亩,其中 自然风光

田6212亩。森林覆盖率为44.31%,主产杉木、松木、杂木等,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开采的有钨(含白钨和黑钨)、锡、铅、锌、硅、铁等。水能资源仅盘龙河过境河段的水能蕴藏量就有74.7万千瓦,占全州的23.1%,全县的74.6%。
  天保镇处在口岸经济带、非公经济工业园区、对外经济招商园区的重要位置上,要牢牢抓住这些发展机遇,立足水能、矿产、边贸、旅游资源优势,牢固树立“能源大镇”、“无工不富”的思想,认真实施“电矿结合”发展战略,抓好马鹿塘电站下游各电站的建设和马鹿塘电站二期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以钨业公司为龙头,抓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钨、铁等矿产品的合理开发,不断壮大玉尔贝等矿泉水生产企业,打响钨业品牌和玉尔贝品牌。全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积极引导发展好工业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加快边贸发展,为推动商贸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树立“大口岸,大通道,大发展”的思想,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天保镇对外经济招商园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边境优势,积极引导和培育边贸企业,以天保国家级口岸为重点,充分利用省、州、县优惠政策,发挥口岸优势,切实改善服务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树立口岸发展新形象。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做强做大边境旅游、跨国旅游、老山红0怀旅游,搞好马鹿塘电站库区旅游、老君山生态旅游的前期开发准备工作,把发展商贸旅游经济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村经济

  天保镇经济发展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率先在全县把天保镇建设成为工业强镇、旅游大镇、边贸大镇。
  2006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6元,完成粮食总产量7473吨,人均有449公斤。

特色产业

  天保镇属中山河谷地貌,地势呈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579米,最低海拔107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29℃,年平均降雨量1113.6毫米,适宜多 草果种植

种植物的生长。我镇主要的特色产业是:
  一、草果生产情况:全镇发展草果种植面积2694亩,分布5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546户,按平均单产鲜果100公斤计算可产鲜果26.9万公斤,按折干率30%计算,可产干草果8.1万公斤,按市场收购价每公斤20元计算,为全镇新增产值162万元,扣出劳力投入成本30%,净增产值113.4万元。
  二、八角生产情况:全镇发展八角种植面积2012亩,分布6个村委会61个村民小组503户,按平均单产鲜果160公斤计算,可产鲜果32.2万公斤,按折干率30%计算,可产干八角9.7万公斤,按市场收购价每公斤12.00元计算,为全镇新增产值116.4万元扣出劳力成本30%,净增产值81.5万元。
  三、甘蔗生产情况:全镇发展甘蔗生产3125亩,分布6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1041户,按平均单产10000公斤计算,可产甘蔗3125万公斤(注:其中2000亩是文山糖厂的订单农业),按糖厂订单收购价每公斤0.155元计算,平均亩产值1550元,扣出成本25%净收入1162.5元,为全镇新增产值484.4万元,净增产值363.3万元。

基础设施

  2006年全镇通水的村小组有106个达100%、通电的村小组有106个达100%、通路的村民小组91个,达86%;7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占6%;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及娱乐为一体的公共设施7个,占6%;有公厕的村民小组7 个,占6%;建有沼气池654口,普及率17.7%;建有小水窖76口;全镇共有“211”站10座,能转发6—10个节目的小片网10座,卫星单收站455座,电视普及率达90%,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门,电话机用户524户,移动电话通讯覆盖率达90%以上,年末有移动电话2130部。

人口卫生

  2006年末总人口16600人,农户数3689户,农业人口 15845人,少数民族8388人,其中少数民族以瑶、壮两种民族居多。
  通过广泛宣传,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等党在农村的 学校

  政策宣传到户,2006年底,全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80人,享受低保人数309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4318人,参合率达87.24%,五保户人数93人。天保镇共有2所医院,即天保镇卫生院和天保口岸卫生院。各村委会均建有1个村卫生室,可以解决村委会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文化教育

  天保镇2006年末共2所中学,小学20所,1-6年级1619人,7-9年级729人。
  有文化广播电视站1个,职工4人。主要职责是: 采取各种手段宣传文化广播电视节目,做好文化市场管理。
  天保镇共有村文艺队6支,分布在3个自然村,参加人员71人。

猛硐瑶族乡是麻栗坡县西部区域经济走廊的四乡镇之一。地处麻栗坡县西南部,是一个集老、边、少、穷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乡,也是麻栗坡县唯一的民族乡。猛硐瑶族乡位于北纬22°49´至23°、东经104°40´至108°48´之间。最高海拔2378.6米,最低海拔246米。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oC,最低气温10oC,年日照时数1605小时,年均降雨量1010mm,年无霜期350天以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山、扣林山就座落在该乡境内。猛硐瑶族乡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山势呈东西走向,东北与国家级天保口岸相接,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渭川县老寨社、黄树皮县南汀社接界,西部与马关县都龙镇为邻,北部与麻栗坡县天保乡相连。国境线长37公里,距县城麻栗坡50公里,距国家级口岸——天保25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215平方公里,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8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瑶、苗、壮、汉、傣5个民族。2005年末,全乡共有3282户,总人口14387人,其中:农业户3255户,农业人口13988人;少数民族3125户134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6%。实有耕地面积15003亩,其中田7713亩,人均有耕地1.08亩。2005年农民人均有粮345公斤,人均纯收入1273元;财政收入完成108万元。
下金厂乡因清代有人在此捞金砂办厂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期,下金厂乡境域属麻栗坡特别区。

1950年至1964年,从麻栗坡区析出大坝、金厂、中寨、茨竹坝4个公社,又从八布区析出大火地、云岭2公社置金厂区。

1971年,区改金厂公社。

1983年,更名下金厂公社。

1984年后,改区,后将本区大坝乡析为大坝、仓房2乡。

1988年,改为下金厂乡,茨竹坝乡划归麻栗坡区。

麻栗坡县辖乡。1950年设金厂乡,1971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为下金厂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204平方公里,人口1.1万。有(麻)八(布)公路过境。辖金厂、云岭、大火地、中寨、大坝、仓房6个行政村。农产玉米、稻谷、豆类,林产有油桐、棕片等,特产草果。

麻栗坡县辖乡。1950年为龙龙区,1955年迁入八布改名为八布区,1983年改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口2万。麻董公路过境。辖南清、荒田、和平、那灯、江东、羊皮寨、龙龙、东油8个行政村。农产玉米、稻谷,经济林木有油茶、油桐、咖啡,特产热带水果荔枝、菠萝、香蕉等。
六河乡因境内的6条河(听曼河、南脚河、戈刚河、三岔河、下者嘎河、大寨河)而得名。清宣统二年(1910年),六河乡境域始建陆合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八布区,西畴县、麻栗坡2县合并时改为光辉公社,属八布辖区。

1961年,西畴、麻栗坡2县重新分治,六河公社属麻栗坡县,西畴县析出听曼、东游、羊皮3寨归六河公社。

1965年,又重新并入八布公社,划出银厂、营盘山2管理区归铁厂公社。

1970年,恢复公社,六河从八布大公社中析出置政、社合一的公社机关,小公社改大队,正式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建置。

1978年11月17日,西畴县董马公社龙里大队的南令等12个生产队划归麻栗坡县六河公社。

1983年10月,公社改区公所,大队改乡,生产队按建置不变。

1988年,撤区公所,改六河乡。

麻栗坡县辖乡。1950年为六河乡,1963年改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2.1万。通公路。辖六河、转堡、龙林、听漫、营盘山、南令、营厂7个行政村。农产玉米、稻谷、油桐、油茶、菠萝。

麻栗坡县辖乡。1954年至1957年为八布区杨万乡,1958年为管理区,1963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6公里,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公路通县城。辖杨万,董定、紫胶、铜厂、那都、长因6个行政村。农产玉米、稻谷,经济林木有油茶、油茶。乡镇企业有铜矿。
铁厂乡清光绪年间,因团山堡人骆施祺在此炼铁而得名。1950年至1953年,铁厂乡境域为麻栗坡市第三区。

1954年至1957年,改为铁厂区。

1958年至1965年,改铁厂公社。

1966年至1969年,复为铁厂区。

1970年至1983年,复为铁厂公社。

1984年,再改铁厂区。

1988年,改铁厂乡。

麻栗坡县辖乡。1958年建为铁厂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4公里。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2.7万。麻董公路过境。辖铁厂、坪子、太平、太和、关告、孔杭、木扭、普龙、龙路、董度10个行政村。农产玉米,稻谷、蔬菜,有铁矿。在乡驻地西0.5公里处有烈士墓。

马街乡因乡人民政府驻马街村而得名。1950年至1954年,马街乡境域属铁厂第三区马街乡。

1958年至1965年,为马街公社。

1965年至1969年,改马街区。

1970年至1983年,改马街公社。

1984年,改马街区。

1988年,区改马街乡。

麻栗坡县辖乡。1955年为铁厂区马街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2公里,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2.7万。西麻公路过境。辖马街、董浪、普留塘、梁子街、品乐、黄家坪、普元、石龙8个行政村。农产玉米、稻谷、油桐、油茶。有酒厂、运输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