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纳雍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纳雍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春秋属群舸古国。

明崇祯三年(1630年)属水西宣慰司的法戈则溪。

清康熙四年(1665年)属大定府大有里、嘉禾里。

民国曾先后属大定县三、四、五区,并为区公所驻地。

1941年,成立纳雍县划归纳雍县。

1942年,设立雍熙镇。

1953年,雍熙镇改名城关镇,划归城关区。

1957年,恢复雍熙镇。

1959年,雍熙镇改为城关区。

1981年12月,城关区复为雍熙镇。

1987年12月,雍熙镇、城关区分设。

1992年1月,原城关区猫场乡、复兴乡,鬃岭区杨家营乡,张维区闹地乡,居仁区家猫乡的左翼和果支村,合并为雍熙镇。

2013年,撤销雍熙镇,设置雍熙街道。

以原雍熙镇木井村、杨家河村、余家岩村、经营村、燎原村、永丰村、兴隆村、浪厂田村、永明村、岔河村、石板坡村、木兰村、海坝村、友谊村、苦李河村、河尾巴村、高坡村、高原村、龙井村、双水井村、中华社区、农贸社区、公园社区、茶林社区、沿河社区等25个村(社区)地域为雍熙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

雍熙办事处驻中华社区。

文昌街道办事处原名大免场,民国年间改名宣化镇,1942年又更名为雍熙镇,1953年改名为城关镇,1959年恢复城关区,1991年建并撤时保留了雍熙镇,2013年5月9日,《贵州省政府关于同意撤销纳雍县雍熙镇王家寨镇设置雍熙等3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黔府函[2013]98号)文件:同意撤销纳雍县雍熙镇,设置雍熙、文昌两个街道办事处。

以原雍熙镇沙锅寨村、石板河村、环城村、黄包包村、后寨村、左翼河村、果支村、坐勒村、闹地村、中寨村、猫场村等11个村(社区)地域为文昌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2013年8月20日文昌街道工作组成立,2013年9月18日挂牌成立文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殷周时期,属鬼方。

战国初期,属夜郎。

唐代时期,为汤望州和郝州属地,分别隶黔州都督府和戌州都督府。

元代时期,属八番顺元路宣慰司辖地。

明代时期,属贵州宣慰司安氏所辖火著则溪地。

清康熙四年(1665年),设立大定府,属府亲辖地大有里。

民国时期,属大方县西五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纳雍建县后划归居仁乡。

1950年,解放后,为居仁区。

1992年,撤并建,名王家寨镇。

2013年5月,撤销王家寨镇,设置居仁街道。

2019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9〕83号》批准同意对原居仁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析出珙桐街道、利园街道和宣慰街道。

殷周属鬼方。

春秋属群舸古国。

战国初期属夜郎。

唐为汤望州和郝州属地,分别隶黔州都督府和戌州都督府。

宋末诸州皆废,称罗氏鬼国,王家寨镇属其领地。

元属八番顺元路宣慰司辖地。

明属贵州宣慰司安氏所辖火著则溪地。

清康熙四年(1665年)设立大定府,属府亲辖地大有里。

民国时属大方县西五区。

1941年,纳雍建县后划归居仁乡。

1950年,解放后,为居仁区。

1992年,撤并建,名王家寨镇。

2013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纳雍县雍熙镇王家寨镇设置雍熙等3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黔府函〔2013〕98号)文件,同意撤销纳雍县王家寨镇,设置居仁街道。

201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毕节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9〕83号)文件,同意纳雍县设置宣慰街道,宣慰街道辖原居仁街道的坝子社区、糯克社区、法那社区、宣慰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宣慰社区。

殷周属鬼方。

春秋属群舸古国。

战国初期属夜郎。

唐为汤望州和郝州属地,分别隶黔州都督府和戌州都督府。

宋末诸州皆废,称罗氏鬼国,王家寨镇属其领地。

元属八番顺元路宣慰司辖地。

明属贵州宣慰司安氏所辖火著则溪地。

清康熙四年(1665年)设立大定府,属府亲辖地大有里。

民国时属大方县西五区。

1941年,纳雍建县后划归居仁乡。

1950年,解放后,为居仁区。

1992年,撤并建,名王家寨镇。

2013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纳雍县雍熙镇王家寨镇设置雍熙等3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黔府函〔2013〕98号)文件,同意撤销纳雍县王家寨镇,设置居仁街道办事处。

以原王家寨镇17个村(社区)地域为居仁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街上社区。

201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毕节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9〕83号)文件,同意纳雍县设置利园街道,利园街道辖原居仁街道的和瑞社区、马家营社区、利园社区、蟠龙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利园社区。

殷周属鬼方。

春秋属群舸古国。

战国初期属夜郎。

唐为汤望州和郝州属地,分别隶黔州都督府和戌州都督府。

宋末诸州皆废,称罗氏鬼国,王家寨镇属其领地。

元属八番顺元路宣慰司辖地。

明属贵州宣慰司安氏所辖火著则溪地。

清康熙四年(1665年)设立大定府,属府亲辖地大有里。

民国时属大方县西五区。

1941年,纳雍建县后划归居仁乡。

1950年,解放后,为居仁区。

1992年,撤并建,名王家寨镇。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纳雍县雍熙镇王家寨镇设置雍熙等3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黔府函〔2013〕98号)文件,同意撤销纳雍县王家寨镇,设置居仁街道办事处。

以原王家寨镇17个村(社区)地域为居仁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街上社区。

201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毕节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9〕83号)文件,同意纳雍县设置珙桐街道。

珙桐街道辖原居仁街道的白水河社区、良丰社区、家猫社区,街道办事处驻白水河社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县。

1950年,属鬃岭二区,辖鬃岭、阳长、永合、百兴4乡。

1958年,成立鬃岭公社。

1961年,恢复区建制,为鬃岭区。

1985年,改鬃岭镇。

1991年12月,与加嘎、坪山2乡并入成鬃岭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3年,海摩乡并入阳长乡。

1958年,成立阳长公社。

1984年,建乡级镇。

1991年,阳长、海座、洞口、堰塘4乡合并为阳长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成立纳雍县时更名维新乡。

1958年,成立维新公社。

1966年,改名光明公社。

1972年,光明公社改为维新乡。

1984年,改维新镇。

1991年,咪布、奢沟2乡、并入维新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3年,龙场、小坝、地尾合并为龙场乡。

1958年,成立龙场公社。

1984年8月13日,龙场公社改镇,属龙场区。

1992年,撤销龙场区,英底、砂坝2乡(部分)并入寨落乡,自戛苗族乡、以支塘乡并入龙场镇。

唐总章年间(668年—670年),称汤望州。

明、清时期,称卧这。

民国时期,称卧这猫场,属纳雍县乐治五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1953年,乐治、蚕箐、高枧3乡合并为乐治乡。

1958年,成立乐治公社。

1961年,恢复区建制为乐治区。

1984年,分出蚕箐建乐治镇。

1991年,碓叉、蚕箐2乡并入乐治镇。

民国初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大方县,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2年,设置百兴区,辖鼠场、坐拱等12乡。

1958年,改百兴公社。

1984年,百兴公社改百兴镇。

1991年11月,德科、纳雍河2乡并入百兴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六盘水市水城县、织金县分辖。

民国三十年(1941年),纳雍建县时划归纳雍县居仁区。

1963年,成立张维区。

1992年,撤、并、建时,原闹地乡的4个行政村划到雍熙镇,由丰岩、杓坐、张家湾、补作所辖21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组成张家湾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为大方县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

1958年前,为田坝乡,后与杨家营合并成田坝公社。

1981年,更名勺窝公社。

1984年,改勺窝乡。

1991年,勺窝、法地、杓可、巴雍4乡合并为勺窝乡。

2015年,撤销勺窝乡,设勺窝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3年,建寨乐乡。

1958年10月,成立寨乐公社。

1984年,复为寨乐乡。

1992年1月,砂坝和英底2乡合并入寨乐乡。

2015年,撤销寨乐乡,设立寨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