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彭州市通济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彭州市通济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海窝子社区位于通济镇梯云西巷18号,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距通济镇政府驻地7.4公里,地域辽阔,景色优美。社区现有居民2836户,7249人(其中涉农1283户,3745人),辖61个居民小组,在册党员179名,议事会144人,总耕地面积2740亩,林地面积6937亩。其中,残疾人204人,低保67户,特困11人,退役军人229人,其中优抚49人,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社区民意较为复杂的涉农社区。海窝子社区以发展旅游和民宿为主,种植和养殖业为辅。2010年成立了海窝子鱼凫剧社,2011年8月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6年开始打造狮子山户外登山道,2017年成立“海窝子戏歌社”,长期开展川剧宣传、培训和公益演出等活动,具有浓郁的川剧艺术氛围,并成功创建了成都市第三批特色商业街区,2018年开始推进止马岛项目,2019年为响应四川省委发出的“振兴川剧”号召,海窝子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条件,依托“海窝子社区”老场镇,聚焦传承和弘扬“川剧”这一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打造“海窝子川剧文博小镇”。

指其境内有集市名为青杠林,社区遂借取此集市名为名。2020年村社区调整,将崇德村、景山社区与通济场社区合并设立青杠林社区,青杠林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原通济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号为彭府函【2020】65号。

青杠林社区:位于成都市西北的龙门山山脉,毗邻龙门山风景区及白鹿法式风情小镇,距成都市区50公里,地处通济镇集镇中心。由原通济场、景山等2社区和崇德村合并组成。占地8.5平方公里,有46个居民小组,人口8240人。居民分为景山苑A区、B区、C区、崇德苑、金山苑、廉租房等6小区。

辖区内有圆通坝,故名。2020年村社区调整,将羊叉村与筒西村合并设立圆通坝社区,圆通坝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原羊叉村党群服务中心;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号为彭府函【2020】65号。

圆通坝社区:位于通济镇东南部,距彭州市25公里,由原羊叉、筒西等2村合并而来。紧临彭州湔江路,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现有27个社,共1135户,3005人。居民分在筒西新村、阳光苑、景山苑、水岸人家、白鹤山庄、绿坪家园、步云山庄、麻柳河畔和盛源山庄等。

黄村坝社区位于全镇的西侧,距离场镇2.5公里,黄村幅员面积2.72平方公里,区内有高山、丘陵、平坝、河滩等多种地势,平均海拔约900米,平坝土地约1600亩,山地和林地约2500亩。社区下辖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627户,2101余人,其中劳动力1270人。全村耕地约2000亩,林地约210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94亩。

桥楼社区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北部,桥楼社区前有湔江河、后靠天台山,测临老君山,可谓是依山傍水,社区内外环境优美,桥楼社区交通便利、市政道路、新彭白路、B1线、B2线、B11线、A5线、黄花公路,从而形成了以桥楼社区为中心的交通网络,桥楼社区内有通济中学、卫生站、社区活动室等基础配套设施,能提供给人们更好的生活环境。全村共有农户630户,总人口2089人,村民小组12个,党支部1个(桥楼社区支部委员会),党员34人。辖区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100亩。统规统建点1个,自建点1个,散居15户。

阳平村基本情况

一、 地理位置

新兴镇阳平村地处彭州市西北方,东与本镇的狮山村相接,南与本镇的海窝子社区接壤,西与本镇的龙怀村、君山村相连,北与通济镇井山村交界,距市区22公里。通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河自然保护区)、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彭白公路穿境而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度。气候温凉,年日照时数1100小时,无霜期长,适宜各种农作物、经济林木种植,更适宜于旅游、避暑休闲等。

二、 全村基本情况

阳平村因道教圣地阳平观而得名,全村幅员面积4.54平方公里,海拔753米至1282米,山丘坝俱全。有18个村民小组,共有705户2213人。全村耕地面积468亩,林地面积2096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

三、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阳平新型社区活动中心设置有村干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远程教育室、人民调解室、村民议事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党员服务站,于2011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

阳平新型社区已新建医院、学校、幼儿园、文广中心、镇政府大楼、工商所、信用社、移动公司、农资放心店等公共服务项目,完成了自来水、电、天然气、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农民出行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1年建成村级道路(鱼凫大道)1680米,阳平观后山观光路4000米,村级道路基本硬化。

阳平村寿阳泉统规自建点,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达10平方米,境内道路硬化3000米,完成800米沟渠改造。搞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建设了两个生态文明厕所,实施给、排水等工程,修建化粪池4个,实现了“水电气”三通,创造农村良好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四、131N村级治理新机制运行情况

阳平村坚持“124”基层工作方法,不断完善“131N”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民主选举产生了村民代表、小组长、议事会和监事会,奠定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确定了每月24日为小组议事日,28日为村民议事日。议事会对产业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体资产出让、出租及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议决,并在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实施了议决事项,取得了较好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文明建设——“三新活动”开展情况

阳平小区硬件设施基本齐备,有垃圾收集设施、果皮箱、体育健身设施、宣传栏和文明言行提示牌、阅报栏和围栏、灾后重建陈列室等。村上通过议事会用村级公共服务资金聘请了保洁员负责小区内日常卫生。成立了老年文明劝导队、党员服务队等,鼓励和发动群众自主管理、相互监督。另外,建立了一支20人以上的相对固定的文艺宣传队,编排了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太极剑和健身球舞蹈表演。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平台将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电子图书结合,党员群众参与率达85%以上。

六、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情况

阳平村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为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一是订立责任制度。二是建立保洁队伍,配备卫生保洁员分片负责,对阳平村各处包括寿阳泉安置点道路进行全天候保洁,村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三是创新机制,定期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卫生习惯等专题培训讲座,大力传播文明健康生活新理念,摒弃陋俗,树立新风,培养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并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清洁之家”评比,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村民自我爱卫意识。

七、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冷水鱼产业

在恢复淡水养殖340亩的基础上,新建冷水鱼养殖100亩,利用2011年初建成的鱼凫长廊,打造集垂钓、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冷水鱼产业链。

(二)道教旅游、楠竹观光开发

1、道教二十四治首治“阳平观”地处阳平村,风景秀丽,年平均气温在15度,冬暖夏凉,年降雨900毫米,空气湿度适宜,尤以秀丽成片楠竹(其中成片楠竹林3400亩)见长,是休闲避暑,居住养生的好地方,特别是2011年初阳平观楠竹观光道的建成,更为四方来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充分发挥彭州市湔江楠竹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组织对外招商,打造“竹海观光”、“餐饮娱乐”、“避暑休闲养生”、“特色养殖”、“竹制品加工”。

(三)发展乡村酒店

以“寿阳泉乡村酒店”、“阳平道道香”为先导,鼓励更多的乡村酒店或农家乐的建成,解决老百姓的就业,带动老百姓的经济发展。

八、未来展望

现阶段阳平村乡村旅游才刚起步,有许多不足之处,相信今后乡村旅游在阳平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发展中,阳平村将以建设全面小康村为目标,以旅游特色村建设为抓手,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打造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根据已编制的阳平村生态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加强对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村级卫生、污染的整治力度。

2、开发“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利用原有的人文和社会景观,完善传统景区,利用村落外的田园风光和山水自然资源开发生态景观。推出游客参与性旅游节目。

3、一步提高白樱桃、猕猴桃、冷水鱼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科技含量,开发休闲、旅游食品。

4、进一步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村民整体素质。经济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给游客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

花溪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的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内,距成都市区50公里。幅员10.66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340亩,林地面积9200亩。境内山、丘、坝俱全,物产丰富,民风纯朴。全境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900米,气候宜人,盛夏最高气温28度。花溪村总人口2348人,村民小组10个,共计6个开放式小区(草坪苑小区、溯源山庄小区、旭辉山庄小区、花溪苑小区、东升酒苑小区、林韵山庄小区),散居住户:15户。党总支部1个(花溪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党员67人。

龙怀村基本情况

彭州市新兴镇龙怀村位于新兴镇老场镇西部,总面积3.04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共有17个组,453户,共1350人。现有18至50岁青壮年劳动力820人,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

龙怀村山清水秀,物华财丰,人杰地灵,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山脉连绵起伏,一条小溪贯穿全沟,俗称龙怀沟。沿沟有龙怀寺、净石沟、贵州馆、石锅木烟囱、麻柳树、杀人桥、桩桩碑、牛滚凼、石梯坎、牛角湾、帘子岩、郭家桥、黄连坡、庙儿庵、红柒岩等。特别是龙怀寺曾是诗人王勃赋诗立碑的地方。贵州馆、火神庙、南华宫和古镇相连,外地人来到此地,仿佛感到进入意境。龙怀沟水资源丰富,整条小溪常年不断,龙怀村已组织人员将水拦起来。一是美化环境,二是利于灌溉,缺乏资金将水利用好。地处丘陵山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森林植被保护较好,林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信发达。龙怀村有耕地面积八百余亩,林地面积一千多亩。农户大多数安居在龙怀沟两旁,主要生产玉米、大豆、胡豆、水稻、土豆、小麦、油菜,林地主要产杂木、楠竹、慈竹、樱花、核桃、白樱桃、猕猴桃等。龙怀村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现有几户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樱花、白樱桃、桂花等经济苗木,还有专业养猪户、养兔户、养鸡户。

花坪村位于丹景山后山,面积6.5平方公里。2007年同原田沟村合并。全村24个社,482户,人口1522人,维修加固99户,原址重建7户,异地安置69户,统规自建127户,统规统建180户。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2007年底煤矿关闭后多数老百姓没有经济来源,生产方式单一,老百姓比较贫困。

君山村位于通济镇西南部,距离通济场镇3公里。全村共有农户598户,总人口2024人,村民小组19个,党总支部1个(君山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党员58人。辖区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590亩全村集中居住小区有6个,自建点1个,统建点5个,自建户共有 17户65人,统建共有 483户1613人,分散居住(异地安置)98户346人。统规统建分为5个点位,分别是:(君山苑小区、叉叉路小区、草坝小区、马家湾小区、毛家湾小区),统规自建分为1个点位,分别是:(马家湾自建点)。

境内有山脉“天台山”,故名。2020年村社区调整,将春芽村、龙定村与麻柳村合并设立天台山村,天台山村村委会办公地址为原麻柳村党群服务中心;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号为彭府函【2020】65号。

天台山村:位于通济镇东北部,距离通济场镇3公里,由原麻柳、春芽、龙定等3村合并而来。共有农户1215户,人口3432人,村民小组44个。幅员面积18.4平方公里,有景山苑E1、E2、F1、F2、G区、金桥新居、同心小区、梓桐家园、甜苑小区、鹿鸣山庄、青桥家园、龙头家园等12小区。

凤坪村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北部,地处成都平原与西北龙门山的过渡地带,地处龙门山山腰,东临天台山村,西接花溪村,南至青杠林社区,北抵国有林场。全村共有农户598户,总人口2055人,村民小组23个,党总支部1个(凤坪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党员69人。辖区幅员面积11.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712亩。统规统建点1个,自建点6个,散居1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