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石林彝族自治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石林彝族自治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行政区划】 鹿阜镇在县境西部,巴江中游,东接维则乡,南接板桥乡,西与宜良县狗街镇相邻,北与路美邑乡接壤,镇政府地处石林县城。南出23千米到珠江第一瀑布——大叠水,向北8千米到“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全镇辖山冲、宏图、铺兵、阿乌、三板桥、大屯、上蒲草、大乐台旧、小乐台旧、东海子等10个村民委员会和东门、南门、西北、龙泉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2个村民小组和50个居民小组。

【自然状况】 全镇国土面积86.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080亩,其中水田13353亩,旱地5727亩。主要出产水稻、烤烟、玉米、小麦、蚕豆、油菜等农作物。森林面积30669亩,森林覆盖率达24%。最低海拔为1666米,最高海拔为2076.4米,平均气温为17.1℃,年降雨量达923.7毫米。

【人口与计划生育】 辖区内居住着彝族、汉族等民族,彝族主要居住在铺兵、上蒲草两个村委会。辖区内年末总人口51437人,其中:男25471人,女25966人;农业人口32593人,非农业人口18844人;少数民族人口为7218人,占总人口的14%。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巩固“三为主”,推广“三结合”,认真开展医学监护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采用多种形式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的人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人口质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年开展“三查”工作二期共10296人次。2005年全镇有637户办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其中农业人口459户。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593人。

【农田水利】 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龙头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全镇完成各项水利建设工程122件,投入资金174.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93万元,群众自筹81.5万元。完成了干山冲烟水工程、南门紫玉抽水站、上赵公庄烟水工程、老昔街电排改造、平地村50个小水窖建设、小昌乐村高稳产农田灌溉沟支砌,干山冲小围加固扩建共7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115件沟渠、河道、坝塘维修和清淤清障工程,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发挥效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行政区划】石林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8千米,全镇辖小箐、和摩站、站屯、乐尔村4个村民委员会,13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和乃古石林风景区。石林镇地处滇中地区,属丘陵半山区,地势起伏多变,东和南与路美邑乡接壤,西和北与北大村相接。石林镇位于东经103°17′10″~103°19′15″,北纬24°49′28″~24°52′24″之间。【自然状况】全镇国土面积58.6平方千米。耕地7419亩,出产水稻、烤烟、玉米等农作物。有林地面积达13482亩,占林业用地面积17254.5亩的78.1%,森林覆盖率18.2%。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32.1℃,极端最低气温0.3℃,年平均降雨量923.7毫米。海拔高度1751米。【人口与计划生育】 辖区内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拉祜族等民族。2005年年末总人口达12471人,总户数3949户,其中农业人口9603人,占总人口数的77%,非农业人口2868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坚持实施“三为主”,继续开展“三结合”,努力完成了资金的收贷问题,并按时将本息30900元返回计生局。全年人口出生147人,死亡6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持证生育率为98.63%。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大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的“奖、优、免、补”政策的落实,全年全镇共有140户农业人口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取光荣证达到44%。【农业生产】 2005年共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35件,工程总投资49.73万元,上级补助33.5万元,群众自筹16.23万元。其中:站屯水灌溉工程1件,工程投资26万元;高石哨水浇地改造工程1件,工程投资3.3万元;清淤清障工程30件,石板哨引水沟开挖投资4万元;烟水工程投资14万元,全镇电排站维修及其他水利投入共计2.43万元。累计投工11.17万工日;累计完成土石方9.72万立方米,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2005年全镇计划蓄水102万立方,实际完成蓄水117万立方。2005年粮食生产以“稳定种植面积,改善品种,增加总产,提高效益”为目标,推广各项科技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板桥乡地处石林县城东南方,东与维则乡相邻,东南与弥勒县西三镇接壤,南连大可乡,西与宜良县竹山乡,狗街镇相接,北与鹿阜镇接界,乡政府所在地板桥村委会马街距石林县城9千米。全乡辖板桥、黄家庄、矣马伴、龙溪、叠水、大叠水、青山、冒水洞、小戈丈、者乌龙、新宅、小屯、龙潭13等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84个村民小组,辖区内的大叠水风景区大叠水瀑布落差96米,宽54米,是西南地区最高、最宽的瀑布,有“珠江第一瀑”之美誉。【自然状况】 全乡国土面积150.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5265亩,其中水田15543亩,旱地9722亩。森林覆盖率为28 .2%,境内海拔在1500米~2204米之间,年内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在962.3毫米。【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年年末人口为35613人,其中农业人口33139人,占总人口的93.1%;非农业人口为2474人,占总人口的6.9%。境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哈尼族、佤族、壮族、回族等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724 人,占总人口的16.1%。2005年实际出生人口382人,死亡1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3‰ 。【农业生产】 板桥乡是石林县的农业大乡,乡党委、乡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粮食生产:一是依靠科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全年开展水稻简化育秧、大田摆秧、多样性混栽、蜂巢式栽培和包谷“118”工程栽培以及洋蓟种植等培训87期(次),受训人员达9000余人(次),发放科技宣传材料6000余份。二是举办样榜,突出重点科技项目,2005年举办各级水稻、包谷、洋蓟等样榜10250余亩。2005年完成水稻大田移栽12100亩,完成包谷栽种5800亩,薯类杂粮种植1700亩,豆类3000亩,分别占计划面积的100%。全年实现粮食总产1619.9万千克(小春527万千克,大春1092.9万千克)。
【行政区划】 西街口乡地处石林县的东北部,位于东经103°29′~103°28′分,北纬24°21′~24°51′分之间。东和北与陆良县的召夸镇和大莫古镇接壤,南与亩竹箐乡、维则乡毗邻,西接北大村乡;东西长30多千米,南北宽13千米。乡政府所在地西街口村距县城33千米,辖雨布宜、绿水塘、西街口、紫处、威黑、芭茅、宜奈、新木凹8个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自然状况】 全乡国土面积199.5173平方千米,海拔1900~2160米之间,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耕地面积32989.20亩,其中水田6660亩,旱地26329.2亩,人均占有耕地2.29亩。主产烤烟、水稻、包谷、洋芋、荞等作物。蔬林地较广,面积11.25万亩,森林覆盖率35.2%。生物有野兔、蛇、箐鸡、猫头鹰、穿山甲、獾、花脸獐及各种鸟类等。植物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桉树和薪炭林。矿产资源有丰富的青石、白海棠、虎纹石、墨石、秋木石、石板石、红粘土、石英砂、铁矿、煤等。地形成条形状,地势东高西低,山梁起伏较低,丘陵、山梁多为石灰岩所覆盖。天然小湖泊和龙潭星落棋布。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雨量大多都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均降雨量为793.3毫米,年平均气温15.3℃。【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总人口15353人。其中:非农人口528人,女7397人,少数民族7906人。出生167人,死亡86人。乡内有彝、汉、瑶、哈尼、纳西、苗等11个民族。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24‰,计划生育率98%,综合节育率89.43%,清理流动人口273人,办理流动人口审验证267人,办理农业人口独子证133本,发放养老补助金10900元。【农水林】 完成粮食作物种植36045.5亩,粮食总产1048.2万千克,与2004年相比增9.35%。大春粮食作物20000亩,总产861.85万千克。其中,水稻种植6500亩,总产383.388万千克;包谷13500亩,总产478.462万千克;薯类1500亩,总产98万千克。小春粮食作物16045亩,总产158.66万千克。包谷“118”工程项目完成6000亩,平均单产624.32千克;优质水稻推广2000亩,平均单产560.7千克;蜂巢式栽培2000亩,平均单产590千克;多样性混栽2500亩,平均单产612.9千克。
 镇政府驻维则村,距石林县城17公里,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40个 长湖镇

村民小组。全镇国土面积299.62平方公里,2006年末实有耕地44547.5亩,森林覆盖率49.59%,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为809毫米,霜期120—130天。

乡镇概况

长湖镇
长湖镇地处石林县境中部,县城之东南,镇政府驻维则村,距石林县城17公里, 长湖镇

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全镇国土面积299.62平方公里,2006年末实有耕地44547.5亩,森林覆盖率49.59%,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为809毫米,霜期120—130天。全镇总人口16743人,居住着彝、汉、回、哈尼和瑶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66%,是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乡镇。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8372.18万元,比上年增11.22%;工业总产值完成824万元,比上年增4.1%;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2509万元,比上年增9.3%;畜牧业总产值达35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030元,比上年增6%;镇级财政收入完成562.8万元,比年初县下达548万元增14.8万元,比上年增20%;收购烟叶220万千克;粮食总产量1330.2万千克,人均占有粮食824千克;全镇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170万元。

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
2006年,长湖镇共投资581.19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先后投资1 农田水利

95万元完成派出所、农机站、供销社化肥仓库、舍色村委会业务用房等投资项目; 投资288.19万元完成海宜、维则、所各邑、雨胜等村的烟水工程和全镇530个小水窖共159万元的投资项目;二是投资160万元的维则民族旅游集镇道路一期工程建设和61.6万元的舍色村道路硬化工程;三是投资22万元完成蓑衣山、祖莫、海宜、乍龙四个村级卫生室建设,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100%;四是投资35万元改造宜政、所各邑村委会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五是投资90余万元建设坦石路至舍色村通达工程项目和大平地村联络道工程,投资4万元完成乍龙小学围墙排危工程;六是投资60万元的维则、蓑衣山、海宜村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

农村经济

长湖镇粮食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8372.18万元,比上年增11.22%,其 长湖镇粮食

中:种植业收入7657.38万元,占总收入的91.45%;畜牧业收入469.92万元,占总收入的5.61%;渔业收入9.16万元,占总收入的0.1%;林业收入21.98万元,占总收入的0.26%;第二、三产业收入207.44万元,占总收入的2.48%。工业总产值完成824万元,比上年增4.1%;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2509万元,比上年增9.3%;畜牧业总产值达35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比上年增6%;镇级财政收入完成562.8万元,比上年增20%;收购烟叶220万千克;粮食总产量1330.2万千克,人均占有粮食824千克;全镇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17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89.08万元外出务工人数300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66人,省内有231人,省外有35人。

特色产业

长湖镇在稳定粮食总量,确保烤烟支柱产业地位基础上,在大海子、阿 水果

着底等村栽种甜柿1300亩,苹果2000余亩,红梨高接换种548株,试种青刀豆103.2亩,“云麻一号”500亩,“一叶瓜”210亩,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云南云丰公司联合投资彝之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引进PIC种猪繁育基地。实施乡村旅游,兴办“彝家乐”。长湖镇有“彝家乐”13家。

资源环境

水果
长湖镇地处石林县境中部,县城之东南,镇政府驻维则村,距石林县城17公里,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全镇国土面积299.62平方公里,2006年末实有耕地44547.45亩,森林覆盖率49.59%,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为809毫米,霜期120—130天。这里景奇物丰,四季花开不败,无工业企业污染,云淡风清,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具有最适宜人居的气候条件。镇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世界自然遗产石林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辖区内的长湖风景区属于石林风景区八大景点之一,保护区面积达25.28平方公里,是中国申报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专家组主线路。长湖之畔,有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相之辉映的景观——“独石山”。
长湖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长湖镇树立“环境就是资源,资源就是财富”的理念,把环境资源保护作为推动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先后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云南省生态乡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体育先进乡镇”、“昆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长湖镇正积极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旨在通过创造工作的开展,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人人争当环保模范。让长湖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行政区划】 圭山乡位于石林县城东南部38千米处。东南与泸西午街铺乡毗邻,南与弥勒县弥阳镇和西三镇接壤,西与维则乡接界,东和北与亩竹箐乡相邻。乡政府驻海邑中寨。全乡辖海邑、和合、普拉河、小圭山、尾乍黑、当甸、额冲衣、糯黑、海宜、乍龙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自然状况】 全乡国土面积290.7 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3303亩,人均占有耕地2亩。全乡80%的土壤为中性偏酸红土壤。境内最高海拔2601.4米,最低海拔1533米。年降雨量900~980毫米,平均气温13.8℃,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6.9℃,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19.5℃。森林覆盖率为62.4%,其中用材林36%,草地及宜林荒山15417亩。出产玉米、水稻、小麦、大麦、 马铃薯、烤烟、油菜等农作物,以及党参、当归等药材,出产鸡、牛干菌、松茸、谷熟菌等野生菌类,有煤、铁、铅锌、硫等矿藏及海棠、花岗岩、青石等石材,以煤、青石为最佳。【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全乡5225户,18169人,其中农业户4554户,17211人,非农业户671户,958人。境内居住着彝、苗、壮、回、傣、瑶、白、哈尼、布依、拉祜等11种少数民族1272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0%,其中彝族1229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7.7%,苗族32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8%,壮族6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37%,其他少数民族38人,占0.3%。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2005年实际出生人口249人,完成任务数的92.3%,比控制数少出生21人,计划生育率达100%,综合节育率达85.9%,放环、结扎243例,完成任务的100%,避孕及时率达84.1%,计划生育“三为主”巩固率达100%,三结合开展率达92.5%,《生育证》发放率达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累计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达457户,占一孩家庭数的47.8%,多孩为零。【农业】 圭山乡是一个以旱粮生产为主的典型山区农业大乡。2005年完成小春播种面积42335亩,在粮作物18995亩中,小麦6000亩,大麦2670亩,蚕豆2000亩,马铃薯2000亩,杂粮6325亩。
【行政区划】  大可乡位于石林县西南端,北与本县板桥乡毗邻,西与宜良县竹山乡接壤,东和南分别与弥勒县西一、西三、西二镇接界。全乡边界线长达67千米。乡政府驻地大可村,距县城20千米。乡辖大可、中龙、结胜、南大村、水尾、岩子脚6个村委会,48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村。【自然状况】  大可乡国土面积114.1平方千米。有耕地14145亩,其中:水田6315亩,旱地7830亩。有林业用地面积40627亩,现森林覆盖率25.3%,国营禄丰村林场阿慈林区就在本乡境内。乡内最低海拔1655米,最高海拔2087米,属高原浅丘地貌,年平均气温16℃。巴江支流大可河自南向北纵贯全乡。境内主要分布着红壤、紫色土、水稻土。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烤烟、蚕豆等农作物。【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年,全乡年末总人口17008人,其中农业人口有4521户,共15896人。乡内主要居住有汉族、彝族、苗族、壮族。计划生育:按照“三为主”的总体工作原则和“三结合”的总体思路,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组织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培训25期,受教育人员7955人,先后开展医学监护3次,共监护6032人(次),占监护对象的96.73%。年内,出生216人,出生率12.69‰,死亡97人,死亡率5.70‰,一孩率40.28%,计划生育率99.54%,综合节育率达86.21%,“奖、优、免、补”政策兑现率达到100%。长效节育率达68.87%,避孕节育及时率达54.87%,人口自然增长率6.99‰,实现了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新建水利工程3件,总投资284万元。其中,南小村烟水配套工程1件,长麦地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1件,新建烤烟水窖816个。市、县、乡三级投资1400万元改建大可至平田段15千米县乡公路;县、乡投资50万元新建三家村至草子地段4千米乡村公路。【农业生产】  全年大春粮食种植面积16900亩,占计划数的103%。其中,水稻种植4950亩,玉米种植8250亩,大豆种植2200亩,薯类杂粮种植1500亩。完成小春粮食种植面积12010亩,其中蚕豆种植3900亩,小麦种植5600亩,大麦种植400亩,薯类种植2110亩。实现粮食总产9846吨,其中秋收粮食7265吨,小春粮食总产258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