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首阳山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首阳山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因一条大沟从邙山南坡延伸至平川沟口处。据《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薛、杨、贾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人口增多,村子扩大至沟口,遂名沟口头村。
明弘治《偃师县志》载:隋末,李密曾筑城以屯兵储粮以内。后此地村落遂称古城村。
因村居位于李密“屯粮古城”以东,故称城东。
据传早先蔡伦在此造纸建有造纸坊,名为纸庄,后纸庄分开,居南,故称。
据传早先蔡伦在此造纸建有造纸坊,名为纸庄。后纸庄分开,居北,故取名后纸庄。
据《后汉书》引《皇览》云:“县北邙山道有吕不韦冢。”其墓冢高大,有村民移居于此,俗呼“大冢头”,故称大冢头村。
庄位于东晋皇陵区,晋文帝司马昭陵即东其南。旧时这一带有不少坟冢。据《刘氏族谱》称,其始祖刘省余于明末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当时已住有看坟种地户,因称其村为坟庄。
香峪村原居村北桑园坡(俗称山羊坡),村名以桑园坡称。居处不远有香山寺,其沟于坡下沟口处,构筑寨墙时挖出一石人,百姓以为吉兆,称其寨为“福神寨”。村名以香峪寺称。清乾隆《偃师县志·村镇》载:“沟口头地方领香峪寺。”后来省称香峪。
北依邙山晋武帝陵,村四周有双处晋、唐冢丘,传曾称古龙镇。元代以后此地曾设驿站、店铺,有顾、张、冯等姓相继居此,称“顾家富铺”。村北为蹬马沟于沟口头两水交汇之处,其地形呈神龟谈海之势,村中文人据《论语》“龟出蔡地”义,称其村为蔡庄。《河南省地名志》载:“南蔡庄,曾名旧寨铺。据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地用龟甲占卜吉凶。这种龟甲原出蔡地。神龟长寿,象征吉祥太平,故取村名为蔡庄。”后来人们为区别北邙岭上的东、西蔡庄,遂称南蔡庄。古时也有古龙镇、保定寨等名称。
明朝洪武年间,吴海家族最早居老北沟,清初,李文星携全家自孟州桑坡迁居此地,曾称“辛庄”村。后人口增加,搬出老北沟,改名为新庄村。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驾崩后,传命薄葬,依山为陵,不留坟冢,为其修墓的官吏只好弃石马、石羊于道旁,有两只石羊遗落于此。明洪武初年,始祖王起龙、王敬修两支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二羊吉祥,遂在此地安家立户,将二羊作为镇村之宝立在关帝庙前,遂称“二羊庄”,后倒呼为“羊二庄”,俗称“羊儿庄”。
据《白氏家谱》记载:元末,白氏香山后裔第三十一代孙白直道为躲避战乱,从洛阳履道里迁居洛阳古城城东(今偃师境内),后人口增多,以姓氏命村称白村。
据《张氏家谱》载,明末清初,张氏兄弟因战乱从洪洞县大槐树村迁此,居于天爷庙南,故称前张村。
据张氏家庙楹联载:“周东豪西永乐二年迁于此,邙南洛北明清二世发其祥”说明时建于明公元1404年。村内张姓居多,又因坐落在玉皇庙后,故取名后张。
《洛阳伽蓝记景乐寺》记载,北魏时,今义井村西不远,有个居民小区叫义井里。“义井里北门外有桑树数株,枝条繁茂,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铁罐,供给行人饮水庇荫,多有憩者。”明朝弘治年间编纂的《偃师县志》也说此地有一眼井,是“昔孙氏所凿,与众共之,因名焉。”义井村名即由此而来。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